苏州博物馆新馆.ppt
《苏州博物馆新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博物馆新馆.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场地设计案例分析:场地设计案例分析:1 1项目背景;项目背景;2 2用地划分;用地划分;3 3.与城市及周围环境的关系;与城市及周围环境的关系;4 4.地形地貌及当地气候的分析及利用;地形地貌及当地气候的分析及利用;5 5.建筑功能划分;建筑功能划分;6.6.场地交通体系分析(场地出入口、人场地交通体系分析(场地出入口、人流及车流);流及车流);7.7.景观分析;景观分析;8 8 建筑方案分析;建筑方案分析;9 9 结语结语1 1.1.1 项目简介:项目简介: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在忠
2、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设计单位:贝氏建筑事务所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公司设计人:贝聿铭林兵宋希民顾柏男任松竣工时间:2006年6月30日建设地点:苏州市东北街项目参数:总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高度:16米建筑层数:地上2层,地下1层一、项目背景一、项目背景苏州博苏州博物馆物馆忠王府忠王府拙政园拙政园1.2 1.2 项目的提出:项目的提出: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邀请贝聿铭来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能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
3、通过这个窗口,能进一步提高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1 1.3.3 项目选址项目选址:选址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关于苏州博物馆选址工作,从1999年6月开始,长达近3年方花落伊家。其间,先后对:人民路东侧的工人文化宫地块;人民路西侧工人文化宫对面电子市场地块;北寺塔以东、西北街以北地块;潘儒巷以北临顿路以东地块;园林路以东、潘儒巷以北地块;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地块,进行过反复比选,经审慎考虑,最后选定第六地块1 1.4.4 选址优势分选址优势分析析:第一,它有利于整治和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历史街区的环境;第二,利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建设新馆
4、有利于节约投资,又易于新馆老馆相得益彰;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在拙政园和忠王府旁建苏州博物馆,符合保存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一个嵌合在吴文化整体环境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拙政园拙政园忠忠王王府府二、二、用地划分用地划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地块已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三路布局与中轴线三路布局与中轴线三
5、三、与城市及周围环境的关系与城市及周围环境的关系苏州博物馆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选址大胆显赫,又蕴涵深刻。3.1 3.1 周边环境关系周边环境关系 总平面的布局,在近似于方正形九宫格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空间的加减法处理,不但使博物馆平面完美的锲入拙政园与忠王府的总体布局中,更与苏州古城棋盘式的城市肌理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不突兀。并将博物馆主入口设置在南面东北街上,既不对城市主干道齐门路的肌理与交通造成影响,又保证了整个建筑的格局与周边传统建筑营建模式的统一性。齐齐门门路路东北街东北街3.2 3.2 总总平面的布局
6、平面的布局 在平面组织中,利用庭院进行空间的组织与围合,将展厅空间分散布置,保证了建筑群体“不大”的整体外观形象。新馆采用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3.3 3.3 平面组织平面组织新庭院和补园之间的水平隔墙改成和小姐楼平行的两段折墙,在解决功能要求的同时,更加和谐。新馆建筑的西北端和东北端都留出了消防通道。3.4 3.4 平面布局平面布局 与拙政园、忠王府交界处理与拙政园、忠王府交界处理博物馆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 以内,展厅尽可能的布置在地面一层和地下一层,局部设置二层,建筑总高度控制在16m 以内,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遵循了不高的设计原则。3.5 3.5 建筑高度建筑
7、高度3.6 3.6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 色彩上,沿用了苏州古民居中常用的黑白灰,进一步实现了建筑与整体环境的融合,彰显出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四、场地交通体系分析四、场地交通体系分析东北街东北街齐齐门门路路总入口总入口消防通道入口消防通道入口消防通道入口消防通道入口地下车库入口地下车库入口4.1 4.1 场地场地出入口出入口行政行政办公办公商商店店展厅展厅展厅展厅现代现代 艺术厅艺术厅4.2 4.2 人流及车流人流及车流五、地形地貌及当地气候的分析及利用五、地形地貌及当地气候的分析及利用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
8、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对此,贝聿铭采用了地下层节能保温与天窗采光等系列适应气候的措施。5.1 5.1 天窗采光:天窗采光: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5.2 5.2 地下室节能保温:地下室节能保温: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一层地下室的构造方式,这样解决了现代建筑的层高对周边古园林建筑的揉合问题的同时也考虑了建筑的节能保温效应。落入地下的部分充分考虑了防水防渗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地下室有部分位于中庭水景之下,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防渗材料,以保证博物馆的温度舒适,这包括对参观者以及文物保存的舒适。博
9、物馆的窗都有玻璃相隔,这也是为了控制室内展览温度等技术要求。六、景观分析六、景观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由于位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繁盛处,在景观的营造上,明显地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开合、大小、繁简的对比手法来营造空间的手法,但同时,又结合了中西方景观中常用的以轴线展开博物馆景观的局部构图上。纵轴线纵轴线横轴线横轴线6.1 6.1 轴线与主次关系轴线与主次关系贝聿铭采用中心山水庭院连接依附于它的各个空间院落的手法来处理空间的主次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突出中心庭院的重要性。同时,中心庭院位于博物馆纵轴线的上,是整个行进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庭院的中心是一个大水面,有桥一座横卧于水面之上,将水面
10、分成大小两个部分,建筑物和点景之物皆沿着水池四周布置。水之西有一座外观现代的玻璃顶六角亭突出池水之上,此亭可作为游人驻足休息之处,又可凭栏观赏庭院景色,同时也是池西风景画上的构图中心,向外“看”的同时又“被看”。与大堂隔水相望的水之北岸,是贝聿铭用一组泰山石做出的掇山石景。在水池对岸,隔桥远望这组石景,通过空间的渗透,这组写意的群山越发显得深远,富有层次,也从视觉上拉伸了原本有限的隔水观山的距离。同时,这里借用了一墙之隔的拙政园的景观,是整个空间更有层次。6.2 6.2 对比对比博物馆中,贝聿铭多次使用中国古典园林中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大小空间的对比,形成不同景观空间感受。在这里,我们具体举一
11、个例子。在西路展览游线末端,有个不足10的小院做收头。这个小院四面都有墙做围合,只有一条汀步小路在庭院的两面墙上做出了开口。汀步小路又有着十分强烈的引导性,向我们暗示着穿过小庭院后的空间。在封闭的小庭院中,人的视野处于收束的状态,小庭院外两旁列植的竹子,又延长了游人视线封闭的时间。待穿过小庭院及竹林,再次走进中心山水庭院时,视线突然开放起来,水面辽阔开朗的感觉更加突出,惊喜也悠然而生。这种空间大小、开合的对比,给游人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形成含蓄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强烈的引导性与强烈的引导性与视线的延长视线的延长6.3 6.3 呼应呼应苏州博物馆在很多细节上与跟它一墙之隔的拙政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12、系,而整个呼应关系的高潮就在那分隔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的墙体上。首先,庭院和拙政园之间的水平隔墙改成和小姐楼平行的两段折墙,在解决功能要求的同时,更加和谐。庭院借拙政园的景作为整个庭院的远景,新旧园景融为一体,丰富白墙的空间感。小姐楼小姐楼斜墙斜墙七、建筑功能分析七、建筑功能分析一层平面图一层平面图 新馆建筑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进。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西,中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又打破对称绝对对称,在大堂以北的区块刻意采用了非对称的形式。展厅现代艺术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 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