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医疗救援队护理工作指南.doc
《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医疗救援队护理工作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医疗救援队护理工作指南.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CS11.020C 05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T XXXXXXXXX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医疗救援队护理工作指南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7/T XXXXXXXXX目次前言III1范围12术语和定义13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13.1组织架构13.2人员配备23.3护理班次23.4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4病区改建24.1病区设置24.2设备设施配置25感染防控35.1感染防控管理35.2护理人员防护35.3患者防护46护理46.1入院评估46.2防护用品穿脱46.3交接班56.4病情观察56.5一般护理66.6专科护理76.7护
2、理过程中的防护127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置137.1概述137.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流程137.3患者或穿污染防护用品人员意外进入清洁区的处置流程147.4防护用品不慎脱卸破损处理流程147.5信息上报148生活驻地卫生防护158.1房间管理158.2个人卫生防护158.3心理卫生支持168.4用餐要求169管理要求179.1病区护理工作管理179.2护患沟通179.3护理文书书写179.4视频会议189.5请假等日常管理18附录A(资料性附录)护理人员岗位职责19附录B(规范性附录)危重症患者护理交接班流程22附录C(规范性附录)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流程23附录D(规范性附录)气管切开固定流程2
3、4附录E(规范性附录)床旁血液净化技术操作规程25参考文献27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归口并监督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英娟、费剑春、韩辉、胡昭、菅向东、栾晓嵘、刘春兰、周敏、张敏、李红梅、王静、张秋洁、郑会珍、张艳艳、赵燕、战玉芳、秦凤萍、李颖霞、王娅琳、薛友儒、于书卷、李雪萍、蒲林哲、王伟丽、白华羽、王宁、赵鲁峰。27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医疗救援队护理工作指南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医疗救援护理队伍的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病区改建、感染防
4、控、护理、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置、生活驻地卫生防护、管理要求等。本文件适用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山东省医疗救援队护理工作。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通过静脉内插管将血液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膜肺)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后,再用驱动泵将血液经动脉或者静脉灌入体内的心肺支持技术。ECMO治疗期间,全身氧供和血流动力学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让患者心脏和肺得到充分的休息,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2.2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HFNC)一种通
5、过高流量鼻塞持续为患者提供可以调控并相对恒定吸氧浓度(21%100%),温度(31 37 )和湿度的高流量(8 L/min80 L/min)吸入气体的氧疗方式。3 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3.1 组织架构3.1.1 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治疗的需要,组建医疗救援队。3.1.2 组建医疗救援队时应根据预计的任务量合理安排足够的医疗护理人员,其中护理队至少应: 设队长、副队长; 设病区护士长,可设分管感染预防与控制、护理质量管理、物资保障管理的副护士长或组长,每病区设若干责任护理小组; 设生活与心理支持互助组,设总协调,按原工作科室划片区设组长与副组长。3.1.3 护理队组织架构见图1。医疗
6、救援护理队队长(医疗救援队副领队)病区1护士长病区2生活与心理支持互助组病区病区责任护理小组1,2病区责任护理小组1,2病区责任护理小组1,2总协调各病区组长副护士长(分别负责感控、质控、物资)副护士长(分别负责感控、质控、物资)副护士长(分别负责感控、质控、物资)图1 医疗救援护理队架构图3.2 人员配备3.2.1 重症、危重症病患护理按照床护比1:6配置护理人员,同时应根据疫区实际的重症、危重症的救护状况进行预判,适当提高床护比例,预留可机动安排的护理人员;床护比达不到1:6时,应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各病区、各责任小组业务力量应保持均衡。3.2.2 负责重症、危重症护理的护士应具有
7、ICU专业背景,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3.2.3 身心健康,能承担高强度医疗救治工作。3.3 护理班次合理设置护理班次,每班次均应包括责任班、感控班、主班,在污染区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各班工作职责分别参见附录A3.2、A3.3、A3.4。3.4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参见附录A。4 病区改建4.1 病区设置4.1.1 应根据病房或现有场地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4.1.2 应设立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等相对独立的区域,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区(根据建筑布局或面积可设立缓冲间1、缓冲间2);在每个缓冲区之间设隔离门且单向开放;设置医务人员
8、通道和患者通道;全部医务人员应掌握病区平面图及分区界线,张贴醒目标识。4.1.3 根据收治患者的情况设置病房,提供患者独立使用的接水间、卫生间和医疗污物间等设施。4.1.4 设置医护办公室、值班室和配药室等工作专用区域。4.1.5 设置仓库、工作人员更衣室、浴室、餐厅和穿防护服清洁间等工作配套区域。4.2 设备设施配置4.2.1 急救物品及药品4.2.1.1 配备一定数量、符合传染病防控要求的抢救车、急救药品、氧气筒及配套装置、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注射泵、输液泵、气管插管用物、简易呼吸器、电动式负压吸引器、高流量呼吸治疗仪、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血液净化装置及ECMO等设备。4.2
9、1.2 所有仪器设备应专人管理,定期清洁,用后消毒,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标识清晰。4.2.1.3 急救物品、药品应专人管理,用后及时补充,同时注意有效期。4.2.1 消毒设备配备一定数量的空气消毒机、床单位消毒机、空气净化器、喷壶、紫外线灯等。4.2.2 气体及负压设备配备一定数量、足够压力的壁氧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及负压系统。4.2.3 其他设施4.2.3.1 配备清洁区与缓冲区及污染区的通讯设备,如对讲机、IPAD等;医疗护理信息化设备、手机通讯设备等。4.2.3.2 配备一定数量的冰箱、治疗车、轮椅、平车、晾物架等。5 感染防控5.1 感染防控管理5.1.1 病区布局应符合4.1的要
10、求。5.1.2 天气条件允许情况下,病区环境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风。每日通风2次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 房间中人数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最低数量。环境物体表面和地面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先使用消毒湿巾或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小心移除。无肉眼可见污染时,使用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2次3次。5.1.3 可复用的护目镜使用后放入2000 mg/L含氯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浸泡消毒,将“正在消毒,请勿打开”标识牌置于桶盖上,并登记;消毒后及时取出、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有条件时集中送供应室低温蒸汽或低温等离子消毒。5.1.4 使用双层黄色
11、垃圾袋鹅颈式方法扎袋包装医疗废物,包装外应有明确标识并及时密封规范处置。患者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5.2 护理人员防护5.2.1 工作中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措施,避免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维护护理人员职业安全。5.2.2 出入污染区应按三级防护,应正确穿脱防护用品,具体要求见6.2。5.2.3 护理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 保证充足的光线,特别注意避免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 严禁回套针帽,不应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5.2.4 护理过程中的人员防护具
12、体要求见6.7。5.3 患者防护5.3.1 无人工气道患者住院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每日更换1个2个,污染时随时更换。5.3.2 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应严格处理。大量污染物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漂白粉或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浇上足量的5000 mg/L10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 min以上,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20000 mg/L含氯消毒剂,按粪、药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时。6 护理6.1 入院评估6.1.1 时间要求应在患者入院或转入2小时内,完成对其生命体征、病史、过敏史、自理能力的评估等。
13、6.1.2 评估内容了解患者基础疾病,既往就诊史和疗效,治疗依从性情况。评估患者发热、呼吸困难、紫绀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其特点,有无伴随症状,包括: 评估自理能力; 评估患者、意识和镇静程度; 评估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有无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 评估体温、心率(律)、呼吸、血压的波动情况。有无水肿、心悸、肝大、颈静脉怒张等症状,评估血流动力学监测情况; 评估尿液颜色、性状及量,有无尿频、尿急、尿痛、腰腹部疼痛、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 评估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评估皮肤黏膜颜色、弹性,有无水肿、干燥、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有压力
14、性损伤者需评估部位、分期、面积、深度、颜色、渗液、有无潜行/窦道、气味、疼痛以及伤口边缘和周围皮肤状况;有切口者评估切口部位、敷料包扎、渗血渗液等情况; 管道评估:评估引流管固定、通畅度情况,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评估动脉、静脉通路的位置、类型、穿刺处皮肤、固定、通畅度; 护理风险评估:包括疼痛评估、跌倒风险评估、压力性损伤、VTE风险评估、非计划拔管等风险评估。6.2 防护用品穿脱 护理人员应按要求在清洁区穿戴防护用品、在缓冲区脱防护用品,具体流程见图2、图3。更换衣裤穿工作服换工作鞋洗手或手消戴圆帽戴医用防护口罩(检查口罩密闭性)戴护目镜穿防护服戴内层手套穿隔离衣戴外层手套穿鞋套相互检查
15、密闭性敲门经过缓冲间1,关门敲门经过缓冲间2,关门进入污染区,关门图2 穿防护用品流程图注: 根据护目镜、防护服品牌型号及队员个人情况,在征询医院感染管理专家意见后确定防护服、护目镜穿戴前后顺序。缓冲间脱鞋套洗手脱隔离衣(外层手套)洗手脱防护服(内层手套)洗手进缓冲间1摘护目镜洗手摘口罩洗手洗手摘帽子洗手进清洁区洗手图3 脱防护用品流程图(以双缓冲间为例)6.3 交接班危重症患者护理交接班时应按顺序逐项进行交接,具体流程见附录B。6.4 病情观察6.4.1 生命体征6.4.1.1 持续监测,每小时记录危重患者至少每小时监测心率、心律的异常变化,及时识别各种心律失常。6.4.1.2 根据患者血压
16、波动情况设定合理的监测时间,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通知医生。6.4.1.3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至少每4小时测量体温,亚低温治疗患者每小时记录1次,体温大于38.5需有降温措施,30 min后评估记录体温1次。体温不升患者在备注栏内记录护理措施,每1小时监测体温至35以上。6.4.2 神经系统6.4.2.1 清醒患者每小时监测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每班评估肢体活动情况,有意识改变时随时评估。6.4.2.2 使用RASS评分评估镇静程度,遵医嘱及时调整镇静药用量。6.4.3 呼吸系统6.4.3.1 每小时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6.4.3.2 监测患者SpO2波动范围,当SpO290%,有呼吸困难
17、等症状时,应给予氧疗,使患者SpO295%(伴COPD者SpO290%)。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应常规给予氧疗。6.4.3.3 机械通气患者每4小时记录一次机械模式或方式,参数变化时随时记录;人工气道者至少每4小时监测气囊压力,观察痰液颜色、性质、量;监测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及舒适度,人机协调性,呼吸机运转情况,患者氧合与通气改善情况,管路通畅状况及呼吸机温湿化情况。6.4.4 循环系统6.4.4.1 发现频发(每分钟在5次以上)、多源性、成对的或呈R on 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预激伴房颤、窦性停搏、二度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异常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如除颤器、抗心律失
18、常药等。电极片放置位置应避开除颤部位。6.4.4.2 观察患者胸痛、呼吸困难、水肿、心悸等症状及症状出现时心电图的动态变化、缓解方式及对药物的疗效反应。出现病情变化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加强巡视,及时记录。6.4.5 消化系统6.4.5.1 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呕血或便血等异常。6.4.5.2 每班触诊腹部,评估腹壁紧张度,观察有无胃潴留,必要时测量腹围。6.4.6 泌尿系统6.4.6.1 密切观察尿液颜色、性状及量,必要时每小时记录。6.4.6.2 观察有无尿频、尿急、尿痛、腰腹部疼痛、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6.4.7 凝血功能6.4.7.1 根据血小板计数、凝血等化验结果判断
19、有无出血、高凝倾向。6.4.7.2 观察有无皮肤黏膜、脏器出血,评估出血量,有无栓塞的症状与体征。6.4.8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6.4.8.1 保持出入量动态平衡,至少每12小时统计出入总量。根据患者病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心、肺、肾的功能和状态制定相应的输液计划。6.4.8.2 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血生化和血气分析指标,判断有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6.4.9 皮肤黏膜每班评估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温度、色泽、有无水肿、出血、瘀点瘀斑等,有异常随时记录。6.5 一般护理6.5.1 休息与活动6.5.1.1 卧位6.5.1.1.1 妥善安置患者体位,根据患者病情、皮肤情况至少每2小时变换1次体
20、位,做好减压措施,预防压力性损伤;注意保护患者隐私。6.5.1.1.2 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应抬高床头3045,抬高床头时循序渐进、保障安全,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头疼、头晕、心悸、恶心、颈部及腰部等不舒适感;评估疼痛、管道等情况。6.5.1.2 活动6.5.1.2.1 评估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经与主管医生沟通,无禁忌症,可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注意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光线适中,病员服、鞋子大小适中,具有防滑功能。6.5.1.2.2 患者病情稳定后与医生一起制定、实施每天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中严密监测活动时的心率、心律、血压变化,若活动后出现胸痛、胸闷、心悸、
21、呼吸困难、大汗、心律失常等,应停止活动,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指征。6.5.1.3 睡眠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满足身体舒适的需要,减轻心理压力,必要时合理使用镇痛镇静药物。6.5.2 基础护理6.5.2.1 清洁卫生: 眼部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闭合者应注意眼部护理,可涂眼药膏或覆盖油性纱布,以防止角膜干燥而致溃疡、结膜炎; 口腔护理:人工气道患者至少每6小时行口腔护理1次,其余患者每日2次口腔护理; 会阴护理:留置导尿管患者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保持会阴部清洁; 清洁护理:保持床单元、被服清洁,患者降温后出汗多,及时擦净并更换衣服,协助患者做好卫生处置,做到六洁四无; 维持排泄功能:协助患者大小便
22、必要时给予人工通便及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术。6.5.2.2 管道护理:有效固定、保持通畅、防止感染、标识清晰,每班次至少1次评估管道及局部皮肤情况。6.5.2.3 饮食护理:鼓励患者摄入充足的热量与营养物质,必要时遵医嘱为患者提供肠内、肠外营养支持。6.5.2.4 心理护理:隔离期间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愤怒、孤独、睡眠障碍等问题,可采用正念疗法、叙事护理等进行心理调适,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6 专科护理6.6.1 氧气疗法6.6.1.1 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意识清楚的患者应做好沟通,取得配合。鼻导管吸氧患者可在鼻导管外戴一层外科口罩。6.6.1.2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大 呼吸道 传染病 医疗 救援 护理 工作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