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坑降水方案.doc
《集水坑降水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水坑降水方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红门乡新村二期F区农民回迁房及配套设施集水坑地下水处理措施审 批:审 核:编 写:施工单位:北京市朝阳田华建筑集团公司第一分公司日 期:二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一、基本情况本区12#楼集水坑、电梯井坑在开挖过程中,遇明显地下水,造成该部位砂层形成“流砂”现象。虽已在该楼座四周开挖并预埋了集水井,但仍旧无法疏干集水坑处地层滞水,造成集水坑、电梯井坑无法正常开挖。二、处理措施结合我公司处理该地层地下水的经验,拟采用轻型井点的降水工艺在集水坑、电梯井坑周围直接进行针对性局部降水。1、降水井设计此次降水主要针对集水坑内滞水,集水坑内开挖深度、滞水情况及地层情况如下图:(1)基坑等效半径 式中:r0 不规
2、则基坑圆形概化后的等效半径(m)A基坑降水面积(7.5m6.2m4.5m2.0m =55.5m2)计算得,r0=4.2m(2)降水影响半径 R=式中:R降水影响半径(m)S基坑水位降深(取1.8m)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取5m/d)H含水层厚度(m)(H=3.0m)计算得:R=13.9m (3) 单井出水能力q根据相关规程规范,轻型井点设计单井出水量q=100m3/d(4) 基坑涌水量Q计算模型: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 式中:H澘水含水层厚度,H=3.0mh等于H-S=1.2ml取3.5m;S基坑水位降深,S=1.8mR降水影响半径,R=13.9mr0基坑等效半径,r0=4.2m计算得: Q=
3、79.1m3/d由以上计算结果,将水位降深至坑底以下的安全水位标高时,所需井点数为1个即可满足涌水量的要求;但由于地层内含水层滞水,为了减少含水层的残留水量,保证降水效果,将基坑周边降水井点间距调整为0.8m1.0m左右,每个集水坑设计施工井点总数为35个。2、施工工艺施工工艺如下:集水坑开挖线确定振冲法人工成孔下井管、填滤料井点管加工(打眼、裹密目网)布置抽水管线PVC井点管下料井点布放抽水3、井点布置在集水坑、电梯井坑上口线外0.5m处,用人工振冲法冲击成孔,成孔直径110150mm;孔底深入集水坑底部0.5m,故成孔深度3.5m;井间距0.81.0m。4、井管布置井点管采用DN15硬质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水 降水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