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师《道路运输安全》考点速记手册.docx
《安全工程师《道路运输安全》考点速记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工程师《道路运输安全》考点速记手册.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安全工程师道路运输安全考点速记手册第1章道路运输安全基础【考点一】道路运输安全1.道路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以随时、随地、随量地参与运输。(2)可实现“门到门”的直达运输,这是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3)道路运输是一种全民皆可利用的运输方式,因此,具有公用开放性。(4)原始投资少,技术要求低。5)单车运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6)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平均运距是最短的,运行持续性较差。(7)由于运输环境比较复杂,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安全性较低,环境污染较大。2.道路运输安全特点(1)道路运输行亚风险高(2)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是运输事故的主要原因(3)大型货车是导致运输事故的
2、主要车型(4)“两客一危”车辆是发生群死群伤恶性道路运输事故的主要车辆(5)开放动态的工作环境增加了道路运输安全的管理难度3.安全生产管理体制(1)企业负责生产经营单位(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当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并对未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导致的后果负责。企业负责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承担着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法人代表或最高管理者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2)职工参与职工参与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正确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要依
3、法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3)政府监管政府监管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并通过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相对于政府其他经济事务管理部门),行使监管职能。政府监管过程中必须将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4)行业自律行业自律主要是指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要自我约束,一方面各个行业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另一方面行业组织要通过行规制约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行为。(5)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考点二】道路交通事故1
4、事故类型与等级划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46号)第一章第三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分为财产损失事故、伤人事故和死亡事故。(1)财产损失事故是指造成财产损失,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伤人事故是指造成人员受伤,尚未造成人员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3)死亡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事故等级道路运输活动是生产活动,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
5、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IOoO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该等级标准中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3.道路运输行业行车事故的统计报告根据道路运输行业行车事故统计调查制度,道路运输行业行车事故的统计报告
6、分为快报和统计: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辖区内所属运输经营者所发生的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10人以下的行车事故(包括客运班线车辆、旅游车及包车、货运车辆(含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涉及外籍人员(包括港、澳、台)死亡的行车事故、造成重大污染的危险化学品(包括剧毒、放射、爆炸品等)运输事故),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2h之内按照道路运输行业行车事故快报的表式报交通运输部,并及时续报事故伤亡人数变化、事故调查和处理情况。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辖区内所属运输经营者所发生的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的行车事故,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h之内按照道路运输行业行车事故快报的表式报交通运输部,并及时
7、续报事故伤亡人数变化、事故调查和处理情况。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辖区内所属运输经营者发生的一次死亡1人及以上的行车事故,应当按照道路运输行业行车事故统计表的表式按月汇总后,于每月15日之前将上月的统计表报交通运输部。4.道路运轮行车事故形态及事故原因(1)道路运轮行车事故的形态道路运输行业行车事故的形态主要包括碰撞、碳压、刮擦、翻车、坠车、失火、撞固定物和撞静止车辆及其他。实际中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形式,其现象有时是单的,有时是两种及两种以上现象并存的。对于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并存事故形式的现象:按事故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确定,如碰撞后失火可认定为碰撞形式;有时也可按主体现象进
8、行确定,如碰撞后碾压可认定为碾压形式。【考点三】驾驶员的信息处理1 .驾驶员信息处理过程信息感知阶段一分析判断阶段一操作反映阶段2 .交通信息的分类按照道路基本信息的显现特征一般将交通信息分为:(1)潜伏信息一一是驾驶员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信息,例如凸曲线视线受阻、路面附着系数低等。(2)微弱信息一一信息刺激量较小,难以被驾驶员接收的信息,例如夜间穿深色衣服的人、出口缺少明显标志等。(3)先兆信息一一能够提前显示某些提示或征兆的信息,例如酒后开车、超速行驶、标志和标线完备的山区公路等。(4)突显信息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出现的信息,例如前车突然急踩刹车、行人突然横穿、车辆未打转向灯突然换道等。3 .保
9、证道路基本信息传递畅通的措施(1)对于道路设计者1)设计出诱导性好的道路,提供易察觉的信息。2)避免突显信息,变潜伏信息为先兆信息。3)增强微弱信息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2)对于车辆设计者1)设计利于观察的仪表。2)尽量不缩小视野,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信息感知环境。3)设计便于操纵的装置,便于迅速而准确的动作输出。(3)对于驾驶员1)避免疲劳驾驶,杜绝酒后驾驶。2)加强交通安全知识学习,提高潜在信息和微弱信息的识别能力。3)谨慎驾驶,集中注意。4 .汽车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求交通标志应结合道路及交通情况设置。通过交通标志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和引导,使道路使用者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促进交通畅通
10、和行车安全。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求如下:(1)交通标志应设在从车内最容易看见的地方,一般设置在道路行进方向的右侧或车行道上方;(2)为保证视认性,在同一地点不应设置过多交通标志,同一地点需要设置两个以上标志时,可安装在一个支撑结构上,但最多不应超过四个;(3)原则上要避免不同种类的标志并设,标志之间不应有矛盾和重复;(4)警告标志不宜多设,同一地点需要设置两个以上警告标志时,原则上只设其中最需要的一个;(5)标志的附近不应存在干扰因素,在道路环境复杂的地方,标志的设置不应增加驾驶员的视觉负荷等。【考点四】驾;驶员的心理特性1.感知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觉、运动觉知觉(I)空间知觉。大小、形状、
11、距离、体积和方位等的知觉(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3)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上的知觉,与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以及物体的运动速度密切相关。感知能力(1)车体及其空间关系的感知能力。(2)车速感知能力。(3)车距感知能力。(4)操纵车辆的感知能力。2.注意注意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注意的功能及分类注意具有选择、保持和调节等功能1)有意注意。2)无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分配、稳定性和转移等。D注意的范围是指在注意的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客体数量,驾驶员行车过程中捕捉的信息是有限、不全面、有差
12、异的。2)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要求驾驶员在行车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涉及注意的分配。3)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4)注意的转移是指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与注意有密切联系。(3)注意的缺乏驾驶员注意缺乏是指驾驶员在驾驶活动中,由于心理活动或意识缺乏对安全信息的指向和集中,致使操作失误,造成驾驶任务失败。驾驶员注意缺乏主要表现形式有驾驶员视盲和驾驶员分心。1)驾驶员视盲。2)驾驶员分心。(1)心境情绪(2)激情(3)应激3.倩绪和门感(1)道德感情感(2)理智感(3)美感
13、4 .意志积极的意志品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特点。5 .气质根据心理活动的特性和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考点五】驾驶员的生理特性(1)静视力。静视力是指待检人员静止在视力表前,距视力表5m,依次辨认视标而测定的视力。(2)动视力。驾驶员观察运动物体的视力,称为动视力。汽车行驶时,驾驶员与汽车以同速度前进,即驾驶员同道路环境中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动视力随着车速的提高明显下降,以辨别道路标志为例,当以60kmh的车速行驶时,一般驾驶员可看清240m以内的标志;当车速增大到80kmh时,只能看到160m之内的标志。静视野动视野视野
14、一视觉适应:暗适应、明(光)适应一眩目2.听觉特性和光线的直线传播不同,声音呈球面传播3.感觉的相互作用这时同时输入两个相等强度的听觉信息,人们对其中一个信息的辨别能力将降低50%。4.疲劳驾驶(1)引起驾驶员疲劳的主要原因D生活作息;2)驾驶时间;3)生理、心理状态;4)工作环境。(2)防止驾驶员疲劳的主要措施1)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效果。2)科学地安排行车时间,注意劳逸结合。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4)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考点六】人的反应特性1.反应的分类驾驶员的反应可分为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I)简单反应。简单反应是给予驾驶员以单一的刺激,要求做出反应。(2)复
15、杂反应。复杂反应是给驾驶员多种刺激,要求做出不同的反应。2.影响驾驶员反应的因素(1)刺激刺激对象不同,反应时间不同。人反应最快的是触觉,其次是听觉,再次是视觉,反应最慢的是嗅觉;刺激部位不同,反应时间不同,手的反应比脚快。1)一定范围内,同种刺激,强度越大,反应时间越短。2)刺激信号数目的增加会使反应时间延长。3)一定范围内,刺激信号显露时间越长,反应时间越短。(2)年龄和性别一般来讲,人在30岁以前,反应时间随年龄的增加而缩短,30岁以后则逐渐增加。同龄男性比同龄的女性反应时间要短。(3)情绪和注意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和增强人的活力,驾驶员在喜悦、惬意、舒畅的状态下,反应速度快,大脑灵敏度较
16、高,判断准,操作失误少;在行车过程中若注意力分散,如谈话、接听电话、抽烟、考虑与驾驶无关的事情都会使反应时间成倍增加。(4)车速随着汽车速度不断提高,驾驶员的反应会变迟钝。(5)驾驶疲劳疲劳会使驾驶员驾驶机能失调、下降,反应时间增加。(6)饮酒饮酒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感觉模糊,反应延迟,3.安全跟车距离的“2s准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反应时间也不同,反应敏捷的人其反应时间可控制在0.4s,绝大多数人反应时间小于2s,但个别反应迟钝的人可达4s。一般而言,驾驶员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s。当前车驶过路边某一固定的参照物时,后车驾驶员开始读秒,”秒钟、两秒钟”,若数完,后车未到达该参照物
17、说明跟车距离安全、合适,该驾驶行为规则被称为2s(秒)准则。当遇到雨雪天气时跟车距离应变为3s、4s准则。【考点七】人的错觉对道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常见的驾驶错觉主要有:速度错觉、距离错觉、弯道错觉、坡度错觉、光线错觉(1)速度错觉1)在市区道路上对车速易于高估,在原野道路上易于低估;2)在加速时,易于将低速高估(这样在超车时会延长超车距离);3)在减速时易于将车速低估,以致转弯、会车时因车速过快而发生危险。应对方法:长时间以某一速度行驶后会对该速度产生适应,对其余速度易于错估,特别是误将高速低估的情况非常危险。从高速进入市区后,这种感觉会尤为明显,以为自己很慢,实则还在一个很高的速度上。所以高
18、速行驶不要时间太长,隔一段时间一定要停车进入服务区进行休整再上路。(2)距离错觉车辆行驶在道路上,驾驶员有时会对来车的车长、会车间距、跟车距离产生错觉,使会车的距离不够或跟车的距离过近而导致事故的发生。1)同样的距离,白天看起来近,而在夜间及昏暗的环境感觉远。2)前面是大车,感觉距离近;前面是小车,感觉距离远。3)路上参照物多时感觉距离近,参照物少时感觉距离远。4)会车时,无论两车的速度差有多大,总是感觉会车地点在两车距离一半处。应对方法:为安全起见,可采用行车间距的米数和车速的千米数相同的方法加以预防,如:60kmh的车速下,与前车要保持60m,如果是夜间行车应进一步加大车距;会车间距一般为
19、1.5m左右,勤观察路边界标。(3)弯道错觉驾驶员在公路上行驶的快慢,经常随公路的弯道参数而改变。测试表明,一般对于未超过半圆的圆弧,驾驶员往往感觉到的曲率半径总是比实际的小,圆弧的长度越短越感到曲率半径小。应对方法:在连续转弯的山路上行驶,即使同一曲率半径,驾驶员也会感到山区比平地容易转弯,所以在行驶中高速连续急转弯是很危险的。行车中要注意内轮差,在弯道须留出足够的空间,降低车速,防止后轮脱离路面或发生碰撞事故,尤其是在下山过程中,要注意连续转弯中可能产生的转向不足。(4)坡度错觉在距离很长的坡道上下坡,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觉。1)产生好像是在平路上行驶的感觉。2)在下长坡接近坡底、坡度变得很小
20、的时候,尤其坡底是直线路段时,会觉得己变成上坡,若这时加大油门,车速会更快。3)在上坡途中坡度变缓时,往往也会以为己变成下坡,若这时减小油门,易使车辆溜坡。应对方法:在上下坡之前,切记要试一试刹车。同时,为防止坡度错觉,可以常观察坡道上的标志牌,感觉发动机的声音和利用好挡位等。(5)光线错觉太阳光、反射物体的亮光、夜间行车时远光灯的强光都会使驾驶员的视觉一时难以适应,造成光线错觉。如乎头车的明亮车窗、阳光下路旁树木交替变换的阴影、原野上积雪的反光、进出隧道时光线的变化等,都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眩晕(眼睛一时不能适应)形成光线错觉,从而导致操作失误。应对方法:在行车中应尽量避免光线变化的刺激,避开强
21、光或明亮的物体,如霓虹灯、玻璃墙上镜面反射等。在遇到光线频繁变化时,比如对向远光灯晃眼,应立即减速慢行。【考点八】酒精、药物、毒品对驾驶行为的影响1.酒精(I)酒精对人的影响酒精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感觉模糊、判断失误、反应不当01)酒精会使人的色彩感觉功能降低,视觉受到影响。2)酒精会使人的触觉、平衡觉感受降低。3)酒精会对人的思考、判断能力有影响,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94%时,判断力会降低25%。4)醉酒使人的注意力水平降低。5)醉酒使人的情绪变得不稳定,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2)酒后驾车行为管理法规在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中规定:1)饮酒驾车每百毫升血
22、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小于80mgo2)醉酒驾车每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o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0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2)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23、3)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15日拘留,并处5000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4)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2 .药物(正常药物、非正常药物)有些药物会改变驾驶员对外界的反应力,如镇静剂、安眠药和具有兴奋作用的药物。镇静剂和安眠药服用后会产生麻醉和催眠作用。有的人对此很敏感,夜间服用,第二天还精神不振,困倦嗜睡,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因此,驾驶员在开车前均不应服用这类药物。具有兴奋作用的药物服用后可使大脑处于兴奋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路运输安全 安全工程师 道路 运输 安全 考点 速记 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