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水利发展规划.docx
《2024年水利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水利发展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24年水利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构筑现代化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最美河湖,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重要历史阶段。根据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锡政发202110号印发),编制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主要阐明市十四五时期水利发展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是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一、规划背景(一)发展成就十三五以来,全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
2、水思路,抢抓发展机遇,强化使命担当,以强富美高新建设为目标,以生态河湖行动计划为抓手,围绕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凝心聚力,固强补弱,创新创优,着力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十三五水利总投入158.2亿元,基本完成5大类59项主要任务。河长制改革亮点纷呈,节水型社会建设领跑全国,治太攻坚战交出满意答卷,以高分通过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水管理推陈出新形成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管护模式,市获得2020年省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水利建设投资落实好、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成率高、年度工作成效明显)。水利工作的良好成效,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服务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
3、1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再提升流域防洪能力不断加强。城市外围防洪屏障不断巩固,流域防洪能力有效提升,实现50年一遇向百年一遇标准迈进。长江和太湖堤防百年一遇提标建设加快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望虞河除险加固和西岸控制工程全面建成,新孟河拓浚延伸工程基本完成。区域外排能力逐步提升。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武澄锡虞区北排工程加快推进,锡澄运河(长江一黄昌河)整治工程率先启动建设,并基本建成定波水利枢纽白渎港、九里河等东排河道整治工程完工,白屈港和老桃花港整治工程可研报审;湖西区烧香港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城市防洪治理稳步推进。逐步推进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4、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城市重点片区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提高。积极开展河湖治理和水系连通进一步提高了河湖引排调蓄能力。城市主城区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0年一遇,其他市(县)、区防洪标准总体达到50100年一遇。2 .供水节水工程有序开展,水资源保障能力再提升水资源节约水平全省领先。率先建成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群和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江阴市、锡山区完成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市累计创建完成1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6个省级以上节水型社会示范区,283家省、市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学校、灌区、社区等节水载体,组织56家企业开展了八大工业行业节水行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
5、的载体建设任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推动实施宜兴市油车水库水源地保护项目,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实施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新建、改建监测站(井)94眼。水资源监管系统持续完善,全市年取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的非农取水户、新建的地下水水位监测点已全部接入水资源信息化系统。突发水安全事件应7寸能力全面加强。在十二五已出台供水保障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水利系统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全面完成江阴绮山湖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并具备应急供水能力。3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进程,水生态修复成效再提升太湖治理成效突出。初步建成长江一太湖骨干引排体系;完成第一轮太湖生态清淤工程建设率先
6、启动实施二轮一期工程,完成清淤总量约2700万立方米;蓝藻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加国空藻等创新治理技术不断涌现,太湖连续14年安全度夏,全面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美丽河湖行动全面开启。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市美丽河湖三年行动(20202022年)的实施意见(锡政办发202053号),大力开展美丽河湖建设。结合长江大保护、水域空间治理和生态河道建设,全面完成45个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建设完成长广溪、泰康浜、蠡湖、宛山荡等一批生态河湖示范项目。全市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In比例86%、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7.8%,分别较2016年提高48.2%、3
7、1.1%o畅流活水启动实施。编制完成市锡澄片骨干河网畅流活水规划,启动实施北引长江锡澄运河整治工程、大河港泵站工程、界河东西节制闸工程和白屈港应急清淤工程,规划实施武澄锡虞中片沿济E水河道治理工程。充分发挥现有工程引排水能力,常年实施梅梁湖和城区调水引流,不断改善城区水环境。水土流失治理持续加强。编制出台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锡政办发201737号印发),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进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4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8平方千米,创建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7个。不断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行动,批复水土保持方
8、案430个。4 .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水利服务改善民生效果再提升好区达标建设持续加强。全市45个万亩以上好区全部按照2009年达标建设规划建设完成。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积极推进。完成农村河道轮浚土方3960万立方米。结合省级水美乡村建设,完成农村生态河道建设38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实施。组织完成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才安计划完成修建防渗渠1100千米,更新改造灌溉泵站450座,强化农田水利设施日常维修管护,确保水利设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农村水利改革全面深化。全面完成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创新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基本完成乡镇水利站体制改革,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不
9、断提升。5 .依法治水与改革创新协同推进,水治理能力再提升依法治水不断深化。开展放管服改革,完成水利权力事项办事指南和权力事项清单梳理工作,明确江阴市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市县同权需求事项清单;推动制度建设创新发展,完成市河道管理条例市水资源节约利用条例集中修订,制定市市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市市级防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武澄锡虞区域水利综合治理和市城市防洪、水系、河湖保护等一批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初步形成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水行政执法能力不断加强,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三级水行政执法网络;强化执法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重点打造长江、太湖、城区河道执法基地。河长制改革亮点纷呈。在全国首创河长制
10、并于2016年由中央电视台推广河长制经验。全市5635条河道、39个湖泊、19座水库全部实现河长湖长全覆盖,共落实河长湖长3131名,市、市(县)区、镇(街道)三级90个河长制工作办公室全部挂牌办公。2018年以来,实施网格化、清单化管理,高质量推进长江、太湖、望虞河及支流水岸同治。创新建立望虞河、苏州联合河长制巡河机制,滨湖区成功举办首届河长制暨治水高峰论坛,锡山区设立家河家塘河长,宜兴市全面推行河道管家模式。水资源管理更趋严格。严格用水强度控制和计划用水管理,扩大非常规水源配置领域,实行切合实际的鼓励再生水利用价格政策;严格节水监管和取用水监管,开展用水审计工作和水量分配编制工作;全省首
11、推取水许可电子证照,有效提升全市水资源管理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跑全省,水价改革面积提前一年全部完成。工程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跃上新台阶,形成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管护”模式。全市水管单位和小型水库达标比例均位居全省第一,10家水管单位获得省级以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称号,宜兴市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16座小型水库全部通过规范化管理考核,创建7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5个省级水利风景区,率先全面完成第一轮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全市水利信息化进程加快。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能力,逐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以智慧水利、科学决策为目标的防汛抗
12、旱指挥调度决策、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管理和河湖空间管控实践中,不断拓宽科学治水之路,启动市河长制管理平台建设,完成水利信息化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建成以镇(街道)为重点的农村防汛决策信息化系统,水利信息化网络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强。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目标达标情况见表L表1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指标达标情况指标2020年规划目标2020年水平可达性防洪减灾流域区域防洪标准长江堤防50100年一遇50100年一遇已达太湖堤防50100年一遇50100年一遇已达湖西区(宜兴)2050年一遇205()年一遇已达武澄锡虞区域50年一遇3050年一遇未达城市防洪标准运东大包围区域山北北土于一山北南好一盛20
13、0年一遇a200年一遇基本可达太湖新城100年一遇Moo年一遇基本可达锡东新城100年一遇100年一遇基本可达惠山新城100年一遇BoO年一遇基本可达蠡湖新城50100年一遇50100年一遇已达新区50I(X)年一遇50100年一遇已达江阴、宜兴主城区100年一遇江阴50年一遇,宜兴3050年一遇未达重点区域及万亩好区50年一遇50年一遇已达排涝标准湖西区(宜兴)1020年一遇1020年一遇已达武澄锡虞区域2()年一遇20年一遇已达城市排涝标准20年一遇20年一遇已达水资源保障全市总用水量(亿m3)W40.5427.5已达供水保证率()29597已达万元GDP用水量(up)3623.8已达万元
14、工业增加值用水量(H?)8.93一口径变化再生水利用率()23033已达水生态保护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26590已达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00已达水域面积率()8.46不低于8.46已达藻泥无害化处理率()9090已达农村水利旱涝保收田面积率(%)8585.3已达灌溉水利用系数0.670.671已达有效灌浜面积率()9092.7已达节水灌浜工程面积率(%)8282已达(二)存在问题1.洪涝风险应对能力还需提升。防御流域洪水的安全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长江、太湖堤防百年一遇设防标准尚未实施到位,流域外排能力仍需提升。区域防洪除涝能力仍显不足,北排长江能力有限,滨湖入湖能力受
15、限;受工程调度、上下游城市防洪建设及城市规模扩张影响城市内河水位保持在较高水位运行,加大了望虞河、白屈港等骨干河道的泄洪压力。城市防洪除涝体系仍存闰豆板,太湖新城东排出路不畅、防洪能力不足,城市大包围外半高地夕付非能力不足城市雨水管网标准偏低且分布不均,管网、河道、泵站能力不匹配,排涝能力不均衡。好区防洪排涝能力仍有不足,原达标建设标准已无法满足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亟待开展新一轮治理。2,水资源高效利用还需加强。过境水量丰富但本地水资源不足,区域用水对过境客水依赖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供水保障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用水效率较国内节水先进地区及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水资源利用对产业结构的刚性约束需进
16、一步强化。节水工作统筹联动机制尚未健全,节水引导尚需进一步强化,节水扶持政策较为缺乏。优水优用、分质供水等节约高效利用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节水型机关、学校、企业等节水载体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高效节水还有提升空间,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利用程度不高,节水潜力较大,全社会节水意识仍有待加强。重要河湖尤其是跨行政区河湖高效合理的水量分配方案尚未全面制定,河湖生态水位(流量)研究尚在初步阶段,水资源日常监测有待全面加强。3 .水生态保护还需深入。全市河湖水质达标率总体仍偏低,进一步提升的难度较大,河湖水生态环境修复与目标相比尚有差距,早期硬质化水工程比例仍然偏高,生态河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化
17、挤占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通江达湖、河湖畅通的水系网络尚未全面形成,水系连通畅性相对不足,河湖自净能力弱。根据省水土保持公报,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134.39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有待提高。太湖蓝藻防控和打捞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对于蓝藻生长暴发机理的研究还不够、科技投入还不足、政产学研结合还不紧,蓝藻的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多元化处置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对蓝藻如何俄(B方控和治理等关键性问题尚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难以精准高效指导太湖蓝藻治理工作开展。4 .农水工程体系还需完善。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起步晚,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力度还不够,整治实施安排滞后,总体标准不高,亮点不多。随着工况雨情的不断变化,
18、农村泵站运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普遍存在设施陈旧、建设标准不高、运行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泵站更新改造相对滞后,亟待开展能力提升建设。5 .水管理改革创新还需强化。水行政综合执法水平有待提高,水法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及水行政审批等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步伐仍需加快;涉水行政许可规范化、标准化、快速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可项目事中事后监管还存在不足。空间管控尚在起步阶段,多部门联动机制仍不完善,水系空间管控未能完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水利工程空间保障不足。当前水土保持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专职人员少,综合能力偏弱。农村水利管理相对薄弱,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工作有待加强,全市水站仍存在着机制体制不顺、
19、人员结构不合理、经费保障不稳定等问题。科技创新能力、水利科技成果应用有待加强,智慧水利建设尚处在初步阶段,无法满足信息公开和全业务流程应用需求,网络安全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三)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水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俗口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着力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强富美高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水利保障。1 .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切实拓宽水利发展新思路。以习
20、近平总书记关于系统治水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统筹治理,扎实推进水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以强化河湖空间管控促进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以深入开展美丽河湖建设促进水利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持续推进现代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建设。2 .把握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要求着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作为“一带一路”的交;匚点、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长三角中心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各项重大国家战略在此叠加,应紧抓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把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啕乍为决胜未来的关键,发挥的综合优势,借力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把握长江大保护、太湖
21、水环境治理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加强水利各领域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推动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顺利实施。3 .推进美丽建设,要求充分彰显水韵之美。是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打造最美河湖水域岸线,筑牢美丽生态基底,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全面提升河湖水域岸线生态环境、景观绿化、人文底蕴、形象秩序水平,建设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安全的现代河网水系,打造美丽河湖样板,展现美丽河湖形象。4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十四五时期是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前列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
22、水利在服务和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必须以高质量、现代化水利发展为目标,全面巩固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化河湖生态修复和空间管控,稳固河湖长制治理姗,建立务实高效的管理体系,突出改革创新和科技推动,全面提升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部署,围绕现代水网构建,全力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和水生态环境建设
23、短板,在构筑现代化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最美河湖水域岸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建设国内领先的智慧水利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等五个方面争当全国、全省的先行示范,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为谱写强富美高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二)基本原则人水和谐、高效利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水优先、保护优先,强化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更加注重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和河湖生态空间保护,发挥“绿水青山”的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可靠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活跃水经济等更高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水利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