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演变及其思想根源探析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docx
《新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演变及其思想根源探析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演变及其思想根源探析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摘要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立足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试图透过环境问题的现象去洞察背后的伦理问题的本质,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保护对策为研究对象,在正确认识本国国情和实践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有效的融入到我国环境保护的实践,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从历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出发,结合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问题划分为六大阶
2、段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古代传统环境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西方伦理思想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指出当下环境保护所需要的环境伦理的内部支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体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所需要的中国模式下的中国智慧。当前形势下,引导树立正确的环境治理理念,必将有效指导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备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加大科技创新以反哺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参与国际合作并借鉴国际经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美丽中国,以科学的中国环境治理模式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目录1文献综述3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
3、境保护问题的演变历程41.1.1 以环境保护政策的理念演进为划分依据41.1.2 以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划分依据41.1.3 以党的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为划分依据51.1.4 本文对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阶段划分依据和具体划分情况6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问题背后的思想根源71.2.1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71.2.2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71.2.3 公平与公正81.2.4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8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伦理关系82.1 环境与人82.1.1 环境与人的关系82.1.2 环境问题与环境伦理92.2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102.2.1 中国环保现状概述102.2.2 中国环
4、境危机与研究意义103新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阶段演变与伦理探析103.1 萌芽阶段:1949年到1972年103.1.1 环境问题概述103.1.2 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思想根源113.2 转折阶段:1972年到1978年123.2.1 环境问题概述123.2.2 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思想根源133.3 探索阶段:1978年到1990年133.3.1 环境问题概述133.3.2 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思想根源143.4 提升阶段:1990年到2000年153.4.1 环境问题概述153.4.2 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思想根源153.5 成熟阶段:2000年到2012年163.5.1 环境问题概述163.5.2 环境
5、问题的对策与思想根源17173.6 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3.6.1 环境问题概述173.6.2 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思想根源184结论:基于环境伦理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思考194.1 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析194.2 推进环境治理构建生态文明的对策204.2.1 树立正确的环境治理理念204.2.2 构建完备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214.2.3 加大科技创新以反哺环境214.2.4 充分参与国际合作并借鉴国际经验214.3 总结22参考文献221文献综述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一大话题。习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环境已然成
6、为举全国之力、多措并举努力办好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加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植被破坏、噪音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围绕环保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方兴未艾,一些学者就中国的环境问题发展历程和环保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百度文库、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以及相关纸质文献的查阅和梳理,已有的相关刊文主要集中发表时间为2005年至2015年,2015年以后发表量较少,因而在内容上,对于十八大以来的环境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十八大以来关于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方法、新政策,需要重点汇总探讨
7、对于已发表的相关文献研究内容梳理如下: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问题的演变历程1.1.1 以环境保护政策的理念演进为划分依据在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研究一文中,作者根据环境政策理念的演进,将新中国以来环保问题演进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50年代在学习苏联经验基础上开展了一些环境保护工作,但由于当时的环境保护工作隶属于卫生部门,故多是在环境卫生理念指导下实施,故环保效果有限,后由于文革发动一度名存实亡。第二阶段,治理三废阶段,1972年到1991年。第三阶段,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阶段,即为1992年之后。在中国环境保护40年回顾及思考一文中,作者将1972年到
8、200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2年1978年)环保意识启蒙阶段,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环境污染要延和环境保护制度建设阶段,第三阶段(1993年2001年)环境污染加剧和规模化治理阶段。对以环境保护政策的理念演进为划分依据的划分方式的思考:以环境保护政策理念演进为划分依据,能够比较直观的呈现环保进程。但由于政策的制定实行,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多为问题出现之后采取的相对措施。因而这样的阶段划分法使得回溯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直达环保病灶。同时也应看到,在对新中国成立至文革这一段历史时期,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较少,对于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环保讨论以负面问题居多,缺少对如“第一个12
9、年绿化行动”等比较积极的环保举措的肯定。1.1.2 以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划分依据王前在中国科技伦理史纲一书中,以1976年为划分截点,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划为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后为第二阶段。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应用与发展一文中,作者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将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的经济建设主题作为统领,即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后3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为大跃进,第二阶段的主题为经济建设为中心,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以此来展开探究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理念。对以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划分依据的划分方式的思考:以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划分依据
10、更加系统、有概括力,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挖掘环境问题背后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上的根源,但是对于一些关键截点、关键事件的梳理较为笼统了,对于背后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一一比如,在1976年之前中国是否有推行过相应环保政策和开展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呢?取得了什么效果?另如,文革期间反孔思潮的影响下,人定胜天的理念支撑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运动对环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再者,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并非零进展。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就有中国代表团的身影。1973年,受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第一个与环境有关的保护战略,通过了
11、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同时.,随着工业化发展,涌现出一些安全事故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PX项目、响水化工污染爆炸等,这些极有代表性的新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非常有必要及时的跟进梳理和探究其背后的伦理问题。1.1.3 以党的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为划分依据在党的历代领导人政治生态政治观的演变与启示一文中,作者从生态政治的角度概括了党的领导集体的思想演进: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人人定胜天的生态政治观;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的生态政治观;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政治观;四、
12、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政治观。在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程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启示一文中,作者对党的主要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思想进行梳理和挖掘,以此来反映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的思想史,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人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思想,并以此为根据,将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分为萌芽、发展、丰富、成熟和提升五个阶段。网对以党的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为划分依据的划分方式的思考:以党的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为划分依据,能够直观的归纳呈现我们党环境保护思想演进的历程,但是这种标准存在一定的不足。以毛泽东时期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生态政治观举例。这一阶段,党
13、的领导内部并非完全漠视环境保护,第一个12年绿化行动、“引漳入林”红旗渠改造恶劣生态环境的创举等,这些积极的措施并不能与“大炼钢铁破坏林木”等问题一并概括、一概而论,即战天斗地的生态价值观概括过于笼统。同时应当看到,对党的十八大以后,出现的新环境保护问题的归纳和概括相对较少。在铁拳治腐的政治要求下,环境保护已不单单是自然生态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到了政治层面的政治生态问题,如秦岭违建别墅。对环境治理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环境层面,开始更多的刨根问底、深挖背后利害,彻查环境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一一这些都需要及时的总结和梳理。当下环境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对环境保护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如对“八步
14、沙六老汉治沙”时代楷模持续报道,从党宣文化角度弘扬环保自律精神和号召公众参与。1.1.4 本文对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阶段划分依据和具体划分情况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划分阶段时,所参考的依据是多方面综合考量的,涉及了经济发展规划,政治导向,国内政策法规,标志性环保历史事件,国际活动参与等等。系统梳理时间轴,在对重要时间节点划分时强调因果先后性,更加重视对重大环境保护事件的阶段对应和归纳提炼,不搞一刀切。具体划分为以下6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49年到1972年。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对在大跃进、大炼钢铁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环保初尝试进行归纳和反思。这一时期同
15、样也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即使引入人口问题的探讨意义重大。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拒绝形而上的固化思维,不以文革为完整的时间段笼统归纳,而是根据具体时间拆开来看。第二阶段(转折阶段):1972年到1978年,参与国际环保合作的起步阶段。1972年,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于1973年召开了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会后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开始重视对三废等工业问题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第三阶段(探索阶段):1978年到1990年。改革开放后面临市场经济的洗礼,出现了一些牺牲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的问题。在1978年之前,环境问题以农村环境污染、化肥农
16、药污染为主要问题,而在1978年之后,由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工业污染成为环境污染的新的主要问题。1978年,环境保护被列入宪法,环保立法相继开展,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人口问题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计划生育于1983年被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第四阶段(提升阶段):1990年到2000年。90年代的到来,我国学术界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进入了一个小高潮,从侧面凸显出了社会层面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必须看到,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断加剧一一河北灭鼠大王邱满囤农药污染、淮河污染、滇池污染等问题。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分工合作,产生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新的经济生态理念,具有很大的
17、考察意义。第五阶段(成熟阶段):2000年到2012年。我们党的生态理念不断提升,自上而下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参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脚步不断加快。20世纪初,引入ISol4000全面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制度。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但是必须要看到,这一阶段也是环境保护更加迫切。吉林石化爆炸导致的松花江污染问题,怒江水电工程和三峡工程对环境带来的问题,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沙尘暴问题,北京城区PM2.5指数超标问题,PX项目问题等等。这一时期,社会层面对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如圆明园防
18、渗膜事件就体现了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第六阶段(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十八大以来环境保护迎来全新向好局面。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面更加灵活、科学、有序。党的理念层面上,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机构设置上成立了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从上层建筑的层面做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统筹和规划。环境保护问题,不仅仅是仅限于生态领域,而是在放在了五位一体的重要位置。环保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对于环保问题的预防、处理和解决,更涉及到了政治领域以及文化领域。可以看到,自2012年以来,生态环境领域的保护伴随着了大量的反腐实践,自然生态保护与政治生态维护同步推进。如秦岭违建别墅的处理,就是非常具
19、有时代特色的。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生态扶贫、发展绿色产业也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和发展。作为国家经济战略之一的长江经济带,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德与利的冲突,发人深思。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响水化工厂爆炸案件,化工厂董事长因污染环境罪获刑。在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工作推进中,发现和处理了一批瞒报漏报数据、假环保假治污的问题一一而这背后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问题背后的思想根源可以看到,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问题伦理根源的探讨,也是划分为不同时期具体而论的。因此本文也将以阶段划分为基础,逐一分
20、析环境问题背后的伦理思想。为了更好的充实思路,本文系统整理了已有研究所提出的几大理论渊源。当然,本文在正文部分的探讨将以“问题一思想根源”的逻辑展开。1.2.1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在环境伦理视野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文中,作者梳理了儒家的以人道悟天道的天人合一观、佛家的众生平等尊重生命、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此来分析环境保护问题背后的思想渊源。王前在中国科技伦理一书中较为系统的归纳了中国古代的科技伦理思想,尤其是先秦时期“以道驭术”的伦理思想,给本文很大的启发。1.2.2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开始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与自
21、然关系的伦理进行反思与批判。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学术界也开始了有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系列的争论和中国环境伦理规则的一些研讨。我国的环境伦理方面的学术导向,带有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看作大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对环境的义务只是对人类的义务的外在表现,这一伦理观年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危害环境的根源,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排除在人们的道德关怀之外,认为人只对人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类自然没有直接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因而对自然采取了一种极不道德的态度和行为,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随之而来的是不断
22、加剧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1.2.3 公平与公正我们去探讨问题背后的伦理根源,必然要考虑到环境治理中的公平与公正的问题。应当广泛呼吁和坚持发展“全球意识”,建立全球范围内的伙伴关系,以谋求共同合作来防治环境污染,实现公平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抵制并杜绝公害输出和转嫁危机。同时还应该注重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伦理问题,这之中包括了代际之间的公平和代内之间的公平,如果每一代人在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能够保持资源和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从而保障后代的持续供给,那么“代际公平”问题,就可以通过每一代人的内部的实践来实现。陈少峰在论环境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期一文中提到了生态伦理学的正义观。以正义理
23、论为基础去协调生态问题上的利益关系,使之保持均衡性对应性。它包括了人际的正义、国际的正义以及人与物关系层面的种际间的正义。王前在科技伦理史纲一书中强调,在实际上环境伦理中的公平与公正问题,还涉及了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河流的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之间,企业与周边环境之间在经济收益与环境损害方面的不平衡,这些问题都有必要深入的探讨。1.2.4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中运用与发展一文中,作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角去分析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来为解决问题找到正确的观念指引。传统工业思维指导下,在突出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的工业采取的是粗放式发展模
24、式,与工业发展相伴而行的是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的因素。贺建林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悖论及其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川一文指出,特定的社会制度背景制约着人类以怎样的方式使用科学技术,如何借助科学技术的正效应做到理性的使用来为人类造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性质和功能,肆意而非理性地使用之,就是在擅自舞动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终将给人类带来灾难。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伦理关系2.1环境与人2.1.1 环境与人的关系环境是相对于主体,并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周围世界。若以人类或人类群落为主体,其生产生活和生活活动所在的外部条件,统称为人类环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演变及其思想根源探析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 新中国 环境保护 问题 演变 及其 思想 根源 探析 分析 环境工程 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