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202403).docx
《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2024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202403).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202403)目录1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482春联文化时代中国1543从春节文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594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1655发掘弘扬长江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1726丰富文化生活赋能乡村振兴1767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个重要维度1788深刻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丰富内涵1869深入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19310.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196IL守正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20512 .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20713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21014 .文化建设的重大
2、基础性、原则性、根本性问题.2136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21916 .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23017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廉续中华文脉23718 .在文化交汇融合中壮大主流价值24319 .在乡村博物馆遇见诗和远方25020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5221 .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效能25922 .中国式现代化深蕴文明基因263中华民俗的汉字姻缘267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3、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宽广的战略视野,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了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明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泱泱中华,煌煌神州,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
4、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机关联、辩证统一。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过时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再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紧扣时代韵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一方面,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创造性转化是对历史形成的文化成果的转化,以“面向过去”为主,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实质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的现代转型;创新性发展以“面向未来”为主,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未来社会形态的新内涵、
5、新内容,是对既有文化成果的创新发展、文化提升和思想超越。另一方面,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只有结合时代变化和现实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重构,才能做到内容翻新、思想创新和价值更新,才能做到有效创新、有质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再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互交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相互支撑的关系,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初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深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我们要处理好
6、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鉴别地加以对待,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化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照时代问题为切入点的与时俱进。纵览历史,文脉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于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格,在于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找准历史纵深和现实关切之间的结合点,契合时代语境,不断回应时代的挑战、诉求,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创新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为内核
7、的主客观共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就在于历代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并顺应规律推动发展。新时代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守正创新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只有实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才能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顺利进行。激活科技赋能为驱动的内容形式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形式上。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
8、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反作用于内容,对内容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信息化时代,需要大力借助先进科学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既推动内容转化和创新,也需主动转变表达形式以彰显内容,实现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景式呈现和立体化阐释。持续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多重路径中华文明只有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才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愈发需要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过去、
9、现在、未来贯通起来,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又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中华文明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冲击的局面,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确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偏向。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10、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指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增福祉。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文化继承、文化传播的主体,一方面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吸引和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活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时刻回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效果的重要标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文化繁荣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创新技术加持。近年来,
11、随着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裸眼3D等技术的发展,新兴科技矩阵灵活组合,广泛渗透到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全过程,催生出文化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深刻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传播格局和消费方式,为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再吸收再创造,贡献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以科技赋能不断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动能。坚持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文明发展史充分证明,一种文明只有在同其他文明对话中才能取长补
12、短,只有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兼收并蓄的襟怀博采众长、融合创新,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要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辩证态度对待各种文化资源,推动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春联文化时代中国“二十四,写大字。”2024农历龙年春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迎来了写春联的喜庆
13、日子。春联是春节期间以撰书对联形式,营造节日气氛、祈福吉祥的重要习俗。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联习俗可追溯到公元964年的春节,孟昶写下了目前已知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J这是一幅寓意美好的春联,被认为是春联的始祖。2023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走出了国门,成为目前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紧扣时代主题、紧跟社会步伐,为我们带来了构思精巧、情感真挚、充满文学艺术魅力的春联作品。春的气息传统春联以五言和七言短语为主,有的描写春天景色,状物及情,抒发美好寓意,如“丽日和
14、风春浩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有的用天干地支的农历纪年寄予美好愿景,如“春潮传喜讯,虎岁报佳音”;有的抒发理想,祈福纳祥,表达美好祝福,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的祈求国泰民安,事业发达,如“民安国泰千家乐,风调雨顺万事兴工春联的特点,是用对仗意联的文字,通过书法艺术的表达,突出“春”字和“喜”字,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春联要有春的节令气息,有美好寓意的祝愿,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和个人特色。传统春联以描写春光和节日祝福为主,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流传至今,长盛不衰。与传统春联不同,现代社会的春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单位联,如机关企事业学校社区春联;有景点联,如广
15、场城门公园联;有媒体联,各种纸媒新媒体文字视频的春联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家居联,其数量最多、内容最广,也最具风采。家居联以五言和七言居多,展现了家风家训家文化,突出了喜庆吉祥福安康的色彩。总之,春联要有春的节令气息,有美好寓意的祝愿,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和个人特色。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春联也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声,以新的内容和形式,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感情的共鸣、审美的享受,成为实现城市繁荣、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立意积极春联的构思与写作,要求切人切事切景切情。春联的立意积极向上,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鼓舞。春联的内容具有时代特点和风格,如国家重大庆典重要活动
16、时代的特殊意象和标志,对外交往的文化宣传。2022新春钟声敲响之际,三位航天英雄遥祝祖国繁荣昌盛,翟志刚书写的一副春联“逐梦飞天同守岁,龙骥虎步共迎春”,被誉为“太空第一联”。春联展现新中国取得的新成就、新成果,彰显中华崭新气象。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启之年,春联“北斗领航,十四五别开生面;南湖筑梦,双百年大展宏图”(何沁学)、“党建百年,国兴百业;家迎五福,人奋五更”(覃志厂)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春联描绘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幸福美好新生活、新志趣、新追求。2024年新春联一一“龙盘中
17、国结,福耀小康春”(陈勇波)和“盛世龙腾千万里,春风梅报第一枝”(蒋东永),表达了人民的喜悦心情,激发了人们的奋进斗志。春联促进乡村振兴,讴歌广大乡村的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2024龙年新春联中的“燕舞三春,春绘三农画;龙书百福,福来百姓家”(吴志良)和“春迎游子,乡间小路亲情重;福挂柴门,屋内大堂笑语高”(宋晓可),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乡村的崭新面貌和人们的幸福欢颜。春联书写胜景春光,寄情锦绣山河,大美风光,彰显中华各地的名胜古迹和城市乡村的新气象。2024年甲辰新春中国城墙全球征联的西安含光门联“春含瑞象,托一串驼铃,传来福讯;梦启长安,越千年故
18、辙,缩短乡愁”(娄钱钗),安徽寿县征联的通沈门(南门)联“通流引梦,振翩图南,楚韵清嘉资豹变;沈水浮青,平畴织锦,春潮浩荡作龙吟”(周春季),描摹生动,想象丰富,寄托乡愁乡思。春联展示新时代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面貌。如“风自山海吹来,恰鳏化鹏拎,又见南国云趋,漫天霞蔚;梦随浪花绽放,正鸥欢鱼跃,试看东方潮涌,满眼春荣”(龙泉),以写深圳大鹏湾风光为主,饱含对南国的深情与热爱,更凝结着对祖国繁荣发展的期待与展望。与时俱进春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增加春联艺术魅力,给人以审美享受。在词法上,突出时代性。除了诗词骈赋文的运用,新词、科学名词、外来词等均可入联。2023年新
19、春联“快递亲情,抖音拍出全家福;思归故里,微信翻开百姓年”(李小杰),将一些已流行社会的日常新词入联,写出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新生活;“万卷龙章,邀春作序;百年骏业,让梦开花”(王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对梦想的追求。“兔舞巡宫中国范,龙腾破壁小康春”(陈慧萍)一联,“中国范”,也读作“中国范儿”,就是一个很有中国味道、民族气派的新词。还有一些领字、衬字、虚字、两个音节以上的数词等的运用,以及词类的活用转品等,也增加了春联的艺术表现力。在句法上,增加文学性。春联的句式结构多样、变化多端,广泛吸收了诗词骈赋文等各种文体的形式,突破了以诗联为主要形式的藩篱。如修辞对格的当句自对、鼎足
20、对、流水对、嵌字对、借音对、谐音对等,丰富了春联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文学修辞的排比、拆字、顶针、设问、拟人,以及典故的运用,也拓宽了春联创作思维,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如“新时代,新征程,谁开步快如脱兔;大目标,大变局,我争春勤似耕牛”(戚万丰),一个“谁”、一个“我二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充分表达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主人翁的创业自豪感。在句式的安排上,春联大多以五七言为常见,但在一些重要场合,也有多分句句式的长短组合,这是为了适应不同建筑场所的需要,表达更丰富的思想内容,创新多样的艺术表现。有些春联的句式还作变格处理,我们不能看作是违律,而应视为一种突破与创新,也应该是合律的。在声韵上,平仄的新旧
21、声均可使用。即古汉语平水声韵(古声)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韵(新声)均可使用,但二者不得混用,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要。如2021辛丑年“百佳春联”征集活动中的“十四五新局,钾足牛劲;万千重美景,占尽春光”(卫国),其中的十、局、足,古声读作仄声,新声普通话读平声,符合联律。万象更新,岁元肇启;卯归辰到,兔跃龙腾。甲辰龙年春节即将到来,让我们挥笔书春,创作更多更好更美的春联作品,以鲜明突出的主题、积极向上的内容、高雅大气的意境,凝聚起对祖国的热爱与祝愿。从春节文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J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
22、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我们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理念,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感与追求。春节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鲜活见证,它从上古一路走来,伴随中华民族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深深融入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春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中都可以得到清晰展现。春节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人们一年丰收之后的庆祝活动,甲骨文中“年”就是人背负禾粟的象形字,本义即农作物的收获。在先民庆祝丰收和祈求丰收的活动之中,形成了岁末祭祀先祖神祇的腊祭。隋书礼仪志记载“古称腊者,
23、接也,取新故交接”,说明腊祭蕴含除旧迎新之意。腊祭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说“伊耆氏始为蜡二伊耆氏为上古帝王,或说为尧,或说为神农氏。腊祭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成为一个盛大节日。礼记杂记下记载孔子弟子子贡看到的腊祭场面是“一国之人皆若狂”,可见当时节日气氛之浓厚。汉武帝以前,历代岁首所在月份各不相同,夏以寅月,商以丑月,周以子月,秦以亥月。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颁布太初历,确定用夏正,即以夏历正月朔日(初一)为岁首。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里,除了几次短暂的变更,汉武帝确立的岁首一直延续下来。历史上,岁首又被称为元日、元朔、元辰、元旦、正旦、正朔、新正、岁日等。汉代四民月令记载正旦之日要“躬率妻孥,紫祀
24、祖祢”,子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还要“谒贺”师长亲朋。我们看到,后世过年的习俗在两千多年前大体都已形成。辛亥革命之后改用公历,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改称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至少已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源头更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其中祭祀祖先、迎新祈福等传统习俗及其精神内核亦是一直绵延不绝。春节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节日,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新”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求新求变的进取精神。孜孜不懈地追求变化、追求发展、追求进步,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辉煌文明、历经磨难却愈发壮大的精神源泉。礼记月令讲:“数将几终,岁且更始。”中国古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文稿 汇编 23 202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