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docx
《探究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探究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论文关键词】道家美学意境以无为本心的自由悟【论文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的无心而自然、自然而超越正是通过不断消除自我与外界的隔阂,以求彻底的融入无限的大全世界之中,从而获得自由。但这种自由又是极虚幻的,它是一种心理作用的产物,是对来自于自我之内和之外的种种变化的“不动心”,从而带来一种心的自由,带给人一种“内不觉乎有我,外不觉乎有物”的超越境界。道家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种美学类型,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美学总纲。提出凡是与道相协调,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善、美,“天人合一”的审
2、美标准既是对神仙世界的追求。一、“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意境观概况的说“以无为本”“崇本举末”从形神关系上讲,神本形末,又贵神不废形,于形见神。形即为实,神即为虚。从意象关系上讲,就是从象入意,意本象末,又贵意不废象,于象见意。象即为实,意可称虚。虚实关系最初、最根本的思想应该是老子哲学,这种“虚”的观念对于中国美学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从“有”到“无”不仅是六朝美学,也是中国美学的根本特征。首先,对形象之超越意味着在艺术表现上不是去追求对事物自身形象的描摹,而是要求选取最能表现虚之实,从实见虚,这又带来表现方法上的简易。因为具体的形象往往是繁复多样的,如果全盘复制,往往会使创作者自己主管的
3、情趣隐没于对象之形中。二、意境中的自由“心”境界之“无”的根本特征是自由。这种意趣和庄子是一脉相承的。金丹元说:“我们说庄的精神是中国意境说的源头,庄子强调自由,强调求助于自我之心的游,都直接催动着意境说的萌芽J自由之境界。这是一种虚幻的仙境,是现实中没有的,诗人只是借它来表示现实世界的不可“托身”。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无”,是对现实“有”的超越。此“无”似乎直接来自于庄子。庄子的理想是:“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引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J具体而言,“心之自由”对意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于三个范畴:清、远和逸。“清”老庄皆讲体道之功夫,这是一种清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究 中国古代 美学 中的 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