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篇)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心得体会.docx
《(十篇)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篇)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心得体会.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篇)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心得体会第1篇,共10篇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发言、党课讲稿徐四富彖山爰囹走出共同寿富路、拓快新时代姜乐乡忖建殁的速度近年来,XX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眼“千万工程再深化、共同富裕作示范”,按照“美丽普惠、数字赋能、未来引领”的格局要求,加速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迭代升级、未来乡村领跑示范,让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共富共美大画卷在XX大地徐徐展开,让XX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美好家园。一、聚焦亚运“重底色”,绘就富春山居“大画卷”围绕“XX亚运”
2、办会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品质大提升,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以富春山居之美展现XX城市之窗。扮靓人居环境新颜值。持续推进“迎亚运”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推进“三清行动”“三改五园”。年初以来,累计清理废弃垃圾5.05万吨、乱堆乱放点47921处、河塘沟渠13314条、田园废弃物7438吨、整治田园棚架围栏10596处。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扩面提质,如余杭区推进“百路千里美乡村”行动、钱塘区开展“星级美丽乡村”创建、临平区每户补助2.5万元推进全域环境整治,目前全市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5%,力争年底实现全覆盖。打造美丽乡村体验点。围绕乡村底色
3、美、江南韵味足、“双创”活力强,在全市培育首批17个美丽乡村国际旅游体验点,作为亚运会对外展示重要窗口。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要求,每年推进30个市级美丽乡村特色村建设,充分展示乡村的精美画卷、独特神韵和创新活力。共绘全域美丽大画卷。积极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每年打造10条市级美丽乡村风景带,并指导各区、县(市)共绘美丽大画卷,如余杭区打造大径山核心样板区和西部访茶寻幽线、中泰慢谷风光线、良渚文化风情线;临平区打造塘栖丁山湖核心圈和运河北片核心圈精品区块;XX县环千岛湖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二、聚焦未来“重引领,打造共富共美新样板按照目标领先、指标争先、富民优先、机制率先
4、要求,积极描绘未来乡村新图景,打造乡村共富硬单元。打造未来乡村标杆样板。在全省率先出台未来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指南,启动两批共85个(其中省级44个)未来乡村创建,西湖区长城村等5个未来乡村获全省首批命名,探索形成了一批建设成果。如文化赋能提升山水品味的富阳区黄公望村,“茶+艺术”带动村强民富的西湖区长堞村。推进未来乡村智慧发展。注重数字技术与未来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治理智慧化、生活现代化。如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云平台,富阳“富春山居、公望智理”平台,建德“建村钉”“数智草莓”和“数智之江”服务平台,钱塘江东村“红星居”“共富通”等应用场景,让群众感受到了“
5、数智”带来的便利。推动未来乡村全域发展。围绕“三江两岸”黄金线,以“山脉、水脉、文脉、业脉”为轴线,规划建设“龙井茶香、浦阳印迹、径山尽美、运河水乡、钱塘围垦、富春山居、天目叠翠、千岛环湖、新安诗路”等12条市级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余杭区围绕打造全国“未来乡村实验区”,推进10条未来乡村示范带建设;西湖区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让XX全域呈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县域互通”大美风景。三、聚焦富民“重经营”,走出美丽蝶变“共富路”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联动,充分激活乡村资源要素,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产值。”引凤筑巢”抓经营。持续吸引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建立多元主体投资、
6、专业团队运营、利益联结紧密的村庄经营模式。如余杭和临平乡村职业经理人、临安乡村运营师(团队)等机制创新,持续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临安区近两年141家强村公司签约项目总金额达1.77亿元、营收2173余万元,助推270个行政村完成“5030”增收目标,得到农业农村部批示肯定。“深化融合”强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如XX区横一村围绕“稻子、柿子、院子”做文章,系统培育生态种养、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文旅产业;建德市之江村发挥“山江田村”资源,壮大四季花海、风光摄影、避暑康养等产业。专门组织全市乡村美丽经济现场推进会,宣传推介XX茶叶公
7、共品牌、特色小吃、乡土特产、乡村露营地、水果采摘园等乡村产品,促进乡村美丽经济发展。“抱团取暖”促发展。积极推广XX“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模式,带动抱团式、集群式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如余杭区径山镇以3个明星村(小古城村、径山村、前溪村)联动周边村组建共同富裕“乡村新社区”,实现从单村作战到抱团发展;富阳区将全区划分6大联动组团,按照“一区域一品牌”定位,培育打造美丽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临安区天目山镇积极探索村落集群化协同发展,在资源利用、市场引流、品牌打造等方面实施一体化运营。四、聚焦融合“重改革”,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大力实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加快城乡共富步伐,激活强村富民活
8、力,着力创造美好生活。启动开展新一轮区县协作、联乡结村活动,建立“区县协作、联乡结村、镇街结对、村社结对、干群结对”五大协作机制,重点帮扶37个欠发达乡镇。创新开展“百社百企结百村”帮促活动,组建100个新型帮共体,结对帮促西部山区4县100个重点村。扎实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模式,启动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西部山区4县全部实现“5030”目标,东部地区75%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积极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标准配套,提升“一老一小”群体供给水平,让乡村更乐居、更乐业、更幸福。如XX区梅林村系统建设美好生活中心,西湖区长城
9、村配套茶园市集、邻里中心,建德市千鹤村打造“鹤家童馆”,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五、聚焦乡愁“重传承”,激发传统村落“新活力”着力让江南古村落“既见新貌又留古韵”,成为人们“望山见水、记住乡愁”的心灵寄托。让传统村落“活起来”。持续加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吸引名人、工匠、创客入驻,实现乡村艺术、创意、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如桐庐县深澳村打造“百匠创客街区”,静谧的古村落成为文艺创客梦里花园。临安区统一赋予龙门秘境古村落群和湍口非遗文化、河桥国漫小镇“天目村落”品牌名称,激活了古村落价值。让乡土文化“传下来”。深挖传统习俗、乡土人情、时令特产、特色小吃等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持续开
10、展“跟着节气游乡村”系列农耕文化活动,让乡村更具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如建德新叶村的“二月二龙抬头”、富阳东梓关村的“开渔节”、桐庐江南镇的“江南时节宴”得到传承;临安天目山宝、建德豆腐包、桐庐绣花鞋等品牌持续打响。让家训家规“亮出来”。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倡导“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把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如XX区欢潭村传承“义仓、义学、义诊、义渡、义葬”五义精神,余杭区小古城村推进“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建德市千鹤村传承“妇女能顶半天”千鹤妇女精神,让农民群众更有“精气神”。下一步,XX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美好生活向往为初
11、心使命,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高颜值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高质量走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路,在“两个先行”中奋力开创XX乡村的美好未来,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增添靓亮风景。第2篇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实施20周年研讨材料、心得体会“干万工程”区数显著、影响源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在推进“千万工程”中,浙江省XX市宁海县越溪乡王干山村结合“看东海日出、观沧
12、海桑田”的景观特色,以文化为纽带,合理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民宿,以独特的山海景观和日趋完善的服务设施,每年吸引近万名游客。图为众多游客在王干山村体验民宿、露营打卡。“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被专家学者誉为“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从调研情况看,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主要有以下突出成效。一、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
13、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6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调研中不少农民群众津津乐道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到“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花”的巨大变化,从“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的华丽转身。XX市浦江县向水晶产业污染“开刀”,“黑臭河”、“牛奶河”再无踪影;XX市仙居县“化工一条江”变为“最美母亲河”,生态绿道串联起山水田园。二、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
14、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正在成为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XX市同志讲,“当年总书记乘坐101路公交车调研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现在老百姓乘坐101路公交车见证城乡风貌的巨变、触摸城乡融合发展的脉动”。三、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带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5431元提高到2022年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全省建成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
15、画、一线一风光”的发展图景。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累计培育农创客超4.7万名,打造出“XX农播”、XX“农三师”等一批人才培养品牌。义乌市李祖村引进农创客200余人,带动创业就业村民人均月增收2500元。当地一位归乡农创客感慨,“水土好、梨才好,我做的梨膏糖卖得也好”。四、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各类村级组织互动合作的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持续稳定安宁。XX市基层干部谈到,实施千万工程以前,有些村级组织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现在村两委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组织有了凝聚力战斗力,干部有了威信,老百姓信得过“
16、五、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XX市小古城村村民说,“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经常有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会,放下筷子就想去”。六、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各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浙江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千万工程”不仅对全国起到了示范效应,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2018年9月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
17、贡献了中国方案。第3篇关于对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的发言材料、党课讲稿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矛盾,浙江省于2003年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阶段(20032007年),整体推进阶段(20082012年),深化提升阶段(20132015年)和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四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以村庄规划为引领,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两大前置性工程为突破口,下大力气整治村庄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用5年时间,对约10个行政村全面进行整治,并将其中约1个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一、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一
18、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全域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宜居乡村。第一,从农村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入手,采用“农户分类、村庄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第二,针对农村河湖水系生态环境,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行动。第三,以“六边三美三化”(在铁路边、公路边、村边、城边、山边、水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实现城美、村美、房美目标)行动为抓手,对乡村道路进行硬化。发展美丽经济,以产业发展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打造以绿水青山为依托的绿色经济。转变高资源消耗型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关停遍地开花却对环境污染极大的小矿山、小水泥厂等。第二,推动农村三
19、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生运动等新业态。第三,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截至2019年末,浙江全省建成电商专业村1720个。挖掘文化内涵,以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明。第一,搭建文化载体。依托旧祠堂、老戏楼、古书院、闲置校舍等建设文化礼堂;实施乡村文化展示工程、培养文艺人才队伍,引导各村建设乡村舞台、文体活动场所。第二,保护传统古村落。修复传统建筑、弘扬历史文化、创造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第三,弘扬乡土文化。挖掘整理名士乡贤、民俗风情,提炼地域文化传统、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能人榜、道德廊、孝悌祠、学子墙宣传先进人物事迹。(二)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始终坚持以绿
20、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17年来,浙江省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融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贯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奠定基础,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注入动力。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参与意愿。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和互动的主体是农民,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根本保证是农民参与,因此,农民参与是弥合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结构性裂痕的重要机制。浙江省特别重视倾听群众、动员群众、满足群众需要,在“清洁庭院”行动中,积极鼓励农户清理房前院后卫生,“美丽庭院”行动则侧重鼓励农户种植花草、提升庭院景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
21、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规划引领”是浙江省推进“千万工程”的重要原则。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注重彰显山区、丘陵、盆地、平原、滨海等不同地方村庄的特色与个性。明确“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控制搬迁小型村”。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前,不能匆忙上马整治工程。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难。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做起,从户厕改造、街巷硬化、污水治理,到村庄绿化、形象提升,再到完善公共服务、美丽乡村创建,最后再做产业培育,先易后难,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坚持整治力度、建设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相一致。始终坚持系统治理,政策连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22、充分发挥规划在村庄发展、工程建设、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将诗画田园景观和现代生产要素融为一体。不搞短期政绩,避免造成“前任政绩、后任包袱”。推进“千万工程”注重建管并重,同步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二、内蒙古提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长期以来,内蒙古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差。历届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这一状况,出台了针对性政策。(一)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现状。20142016年,自治区政府决定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大幅提升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截至2016年末,内蒙古“
23、十个全覆盖”工程惠及农牧民的范围广、力度大(见下表),农牧民享受的福利前所未有,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极大提升,公共服务有了很大改观。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内蒙古2018年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农村牧区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突破方向。2019年3月又启动了“十县百乡千村”示范建设,选择全区12个旗县、100个苏木乡镇、1个村嘎查作为示范点,要求率先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目标。经过“十个全覆盖”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内蒙古农村牧区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16年末,8.67%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4
24、1.26%的村完成改厕。至2019年底,全区有26.2%的旗县开展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试点,36.9%的旗县建立了污水处理长效机制,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22.4%。截至2020年4月,6L3%的行政村(嘎查)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二)内蒙古提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存在问题。前期规划及后续管护不到位。目前的规划多为层层制定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很少有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规划;基层缺乏具体的全域布局规划、污水处理规划及落实方案指导,导致重复建设、多余建设,造成浪费。改厕工作重建轻管,农牧民普遍担忧化粪池的安装质量、外溢和渗漏、维修、收运等管护问题。配套资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改善农村牧区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示范 整治 工程 千万 经验 研讨 交流 发言 提纲 心得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