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要凸显的“四种精神”.docx
《【调研报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要凸显的“四种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要凸显的“四种精神”.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调研报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要凸显的“四种精神”摘要:文章通过对中部某省近3万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面临四重挑战:功利主义动摇大学生理想信念;泛娱乐主义解构大学生劳动认同;“躺平主义”消解大学生奋斗精神;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为此,必须充分发挥爱国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引领、源泉、支撑、动力功能,通过拓宽横向纵向格局、坚持知行合一理念、注重内容形式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变革等策略,助推“四种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见行见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其心理资本,促进其职业能力发展,助力高校毕业生想就业、能就业、好就业
2、就好业。关键词:职业价值观;爱国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其中稳就业为“六稳”之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作为就业群体中的主力军,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国家的重点任务和核心关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其就业和长远发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职业、择业、就业价值的主观认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展望,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以大学生充分就业与专业匹配程度高为主要目标,以获得工作、持续
3、工作、胜任工作为根本目的,以大学生个人职业经历和高校的专业化职业培训为重要手段,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效培育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顺利展开,还事关国家繁荣发展与长治久安。因此,探究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进一步全面审视和准确把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课题组设计编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发布的形式,对中部某省6所高校的近3万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性别、年级、所在学校类型层次等个人信息,期望薪资、就业城市、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等职业期待及个人能力培养、晋升通道等自我发展期望。在线完成问卷29546份,共回收有效答卷28107份,有
4、效率为95.13%。本次调查样本容量大,涉及“双一流”高校、普通省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双一流”校占比26.83%,普通省属本科占比42.57%,高职高专院校占比30.60%o样本来源分布均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有了相对全面和量化的反映。期望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详细准确掌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面临的现实困境,切实帮助高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数字
5、新技术的发展诞生新商业、新职业,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环境,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一)功利主义动摇大学生理想信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职业价值观同向同行、相辅相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与否,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否顺利,能否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择业主要考虑的因素中,薪酬工资水平的选择达到了77.91%o薪酬工资水平的选择,表明大学生对以后的职业价值定位以经济利益作为主要评判标准。同时,在对大学生首次就业期望薪酬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对于首次就业薪酬期望过高,12.34%的大学生选择3500-500
6、0元,19.40%的大学生选择5000-7000元,29.81%的大学生选择7000TOoO元,33.19%的大学生选择一万元以上,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首次薪酬水平将会超过七千元以上。大学生过高的薪酬期望,与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水平相去甚远。调查显示,64.82%的大学生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目的地,22.29%的大学生选择了新一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作为工作城市,仅有2.3%的大学生将西部、基层作为工作地作为选项。探究原因,主要为:一方面,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调整,利益结构不断变化,致使“功利至上”“利益至上”的风气不断弥漫,高校也受这种风气影响,部分高校将就业率作
7、为衡量高校素质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准,导致其教学理念片面地将高等教育理解为仅仅针对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培养体系,忽视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忽视了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性教化功能。教育不仅仅在于“教人”,更在于“育人”。单纯的“教人”,使部分高校将培养技能知识过硬作为主要目标,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出现了异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高校为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在大三或大四期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简单指导,涉及的内容包括形势政策分析、简历美化、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但是较
8、少涉及对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树立与培育本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但高校这种急功近利的就业指导无法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没有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紧紧相连。功利主义盛行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短期来看会满足大学生顺利就业和迅速就业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社会要求,但是从长远来看,会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失落。(二)泛娱乐主义解构大学生劳动认同劳动认同是指人们对劳动的形式、内容、意义、价值和功能的认知、赞同、体认与模仿。劳动是个体生命的一部分,每个人在劳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增长自己的才
9、干,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职业价值观要由外在的强制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执行,劳动是人类幸福和社会财富的源泉,把职业价值上升到民族、国家的高度,必须通过劳动这一实践载体。调查显示,该省大学生最想从事的行业为互联网或IT行业,互联网或IT占比42.12乐文化传媒娱乐占比19.34%,金融业占比12.64%,房地产或建筑业占比11.79%,农林牧渔占比6.94%,快消贸易占比为3.03$,交通运输物流为2.14机互联网IT与文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成为大学生向往与羡慕的产业。“90后”“00后”大学生完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物质成果,同时受到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对于劳动,大学
10、生显得隔阂又陌生,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一夜成星”成为泛娱乐主义怂恿之下的时代产物,成为大学生追求的通往成功之门的“财富密码”,“坐享其成、少劳多获、不劳而获”成为大学生希望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随着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情感疏离,劳动价值观受到很大挑战。调查显示,该省大学生最理想的职业为视频博主,视频博主占比78.23乐网络主播(包含娱乐主播、带货主播)占比70.23%,游戏代练占比63.98%,剧本杀编剧占比50.39%,桌游主持人占比39.45%。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与行为习惯,衍生出一系列的新兴职业,受
11、到当代大学生追捧。究其原因,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共同作用,给大学生带来了极致的视觉冲击、感官刺激和身心享受,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娱乐需求的谱系,将大学生裹挟进“娱乐至死”的场景语境。在这种依靠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为主的泛娱乐化议题设置过程中,部分青年的崇高精神日益虚无、理性思维日趋凝固、人生价值日渐模糊。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网络空间、短视频软件使其拥有了更广泛的言论自由,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娱乐载体内容丰富、形态各异,能够精准把控大学生兴趣点,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使其沉溺其中,进而映射到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最终扭曲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物质资料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大学生
12、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个体精神享受上,工作强度与加班时长(59.33%)和家到公司的距离(53.81%)成为继薪资水平后,大学生就业最关心的问题,“钱多事少离家近”成为大部分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共识。(三)“躺平主义”消解大学生奋斗精神“躺平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体制机制改革下衍生的青年亚文化新样态。调查显示,60.34%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市场态势严峻,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感到无所适从,22.85%的大学生认为找一份工作容易,称心如意却难,只有16.8%的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六成大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背后原因在于,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既有社会容量下社会密度不断增
13、大,导致个体间职业竞争“白热化”。大学生共同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陷入一种“被内卷”的无奈社会氛围中,对于当前这种状况感到无可奈何。在大学生毕业取向去向方面,51.5K选择了单位就业,29.74%选择了继续深造,10.17%选择了自主创业,4.55%选择了出国留学,4.03%选择了暂不就业。“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躲就业”的就业形势突出,继续深造和出国留学其实是慢就业的一种延伸。“缓就业”“懒就业”“躲就业”是部分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作出的一种妥协选择,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主动“躺平”,通过降低自己的生活欲望与人生追求,以一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颓废放弃的价值取向面对求职问题。从
14、某种意义上来说,“躺平”是针对社会“内卷”而提出的消极方案,社会的内卷化是导致躺平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是外部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二是内部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中国,市场空间已被众多的企业和丰裕的产品所充斥,发展空间愈益狭小;同时“利益的分层化趋势越发明显,经济上的马太效应,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性逐渐增强,使草根逆袭的机会变得越来越渺茫“,阶层固化致使上升通道的狭窄同社会生活成本剧增导致的日常生活艰难使得那些对参与竞争感到绝望的大学生群体选择了“躺平”。对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否有过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55.37%的大学生表示很迷茫,并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35.84%的大学
15、生表示有想过,有大概的职业方向;8.79%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定下了职业目标,有较为详细的职业规划。大多数学生择业目标不够清晰,大大减弱了大学生的择业信心,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心态没有摆正。除了社会的原因,“躺平”现象的形成还有“躺平者”自身思想上的深层原因一一“空心病”,即精神饥荒与生命意义缺失,此乃最根本原因。精神饥荒指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虽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却陷入学习上高度的“忙”、情绪上极端的“烦”,进而丧失精神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变得无限焦虑、迷茫和失望之状态,其核心是缺乏支撑其存在感和意义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四)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从众心理
16、是指个人受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大众或多数人行为方式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在就业择业阶段,大学生容易缺乏自身独立思考,盲目跟随大众思路,做出非理性决策。当前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凸显的“地域热”“行业热”“考研热”“考证热”,其背后的动因共同指向“从众心理”。调查显示,64.82%的大学生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目的地,仅有2.3舟的大学生将西部、基层作为工作地作为选项,忽视了自身的实际特点和就业需求。就业领域中,互联网或IT占比42.12%,文化传媒娱乐占比19.34%,新兴行业的热捧与传统行业的冷落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对29.7州选择了继
17、续深造的大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发现,其中35.87%的大学生选择了本科学历已不具备竞争优势,研究生学历更有发展前景;23.64%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继续深造能晚一步承受社会压力;21.05%大学生目标选择不明确,而是“周边同学都在考,我也得考一个”的随大流想法;对于专业的热爱,想通过继续深造完善知识结构与理论水平仅仅占12.15机4.33%大学生因为家庭压力而备考;2.96与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对于大学校园内的“考证热”,例如计算机二级证书、人力资源证、会计证、教师职业资格证等是否能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有效帮助的问题,调查显示,34.90%选择了“身边同学都在考,不考无形中就少了一份
18、资本”,31.34%的大学生选择了“为以后工作应聘增加筹码”,19.03%的大学生认为是自身兴趣使然,14.78认为考证是对于学校课程的有效补充,培养专业素养。探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为不同时空的大学生“认知聚集”“价值聚集”“兴趣聚集”提供了繁衍平台,大学生在互联网虚拟场域下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大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观点,从而达成对于某一问题的共识,逐渐形成圈层文化,主动划分他群与我群,使得这一群体的价值观不断被强化。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浏览过程中,不仅自身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地过滤,只关注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还会受到算法过滤信息、强化推送的影响,失去与自身“不感兴
19、趣”“不认同”信息的接触机会,徙而沉溺于相似的信息环境,不断接触与自己政治观点、兴趣爱好相似的个人或群体,进而形成同质化网络社群,即所谓“圈群化生存另一方面,被资本裹挟的技术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将大学生吸入“信息茧房”的漩涡,造成大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大量同质化的网络信息,窄化了视野,固化了思维方式,使得大学生难以理性、全面、客观地认识自身,消磨其创新意识。二、“四种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价值意蕴“四种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价值意麓,主要体现为:爱国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劳动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源泉;奋斗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支撑;创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调研报告 调研 报告 大学生 职业 价值观 培育 凸显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