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党校阵地堡垒作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docx
《发挥党校阵地堡垒作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挥党校阵地堡垒作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发挥党校阵地堡垒作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同志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是公司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迈向高质量发展是其必须自觉肩负的强国重任,国有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既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更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2、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以“发挥党校阵地堡垒作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题和大家作一个思想交流。目的就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校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党校工作也是国企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题目中“阵地”这个词语,原是一个军事用语,指为进行战斗,兵力兵器所占领的位置。重兵之地,必然生死攸关,意义重大,将党校的地位比喻为重兵之地,可见党中央对党校工作的高度重视。党校的“阵地”之称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形式的发展,党校的“阵地”地位
3、得以确立。1990年6月,江泽民在全国省级党校校长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各级党校办成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组织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并作为干部增强党性般炼的熔炉”。自此,“阵地”称号逐渐出现于各种文献中。1995年9月,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简称暂行条例)中规定,“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的“阵地”地位再次得以确立和提升。一、中共中央党校历史沿
4、革1933年3月13日是一个值得永载党校史册的日子,为了广泛地、有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适应革命和战争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武装革命干部的头脑,大批地训练工农干部,中共中央局集中了中央苏区的党、团、政府、工会的力量,于此日创办了一个大规模的苏维埃党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这就标志着中央党校的诞生,党校地址选在江西瑞金叶坪洋溪村一栋民宅。开学伊始学校很快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国家职工工会支部,学术活动也很活跃,分别于3月18日(巴黎公社纪念日)和4月9日举办了2次演讲:主讲人分别是董必武和张闻天,主讲题目分别为:巴黎公社中国苏维埃政权的现在与未来,革命需要学习,学习促进革命。马克思
5、共产主义学校所在的叶坪洋溪村位于瑞金城西郊,本是不起眼的小村落,而由于党在此,党校在此,人气士气文气兴盛一时。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干部和小部分学员向西突围到于都,编入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央第二纵队即“红章纵队”,夜渡贡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这一历史阶段就自然结束了。1935年10月19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陕甘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地。1935年I1.月10日,中共中央进抵瓦窑堡,不久即恢复了中央党校的建制。在瓦窑堡复校后,已不再沿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校
6、名,直接称为中共中央党校,校址在安定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今子长县瓦窑堡小学),这是中央党校在陕北的第一个校址。校长由董必武担任,成仿吾、冯雪峰任教员,并各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不久后,习仲勋、张策等人来到中央党校工作或学习,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和军队干部,以及从苏区外面来的知识分子也到中央党校学习,中央党校遂发展成为三个班,分别由成仿吾、习仲勋、冯雪峰担任班主任。稍后又成立了一个高级班,主要培训党校教员。党中央到达陕北时,正值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面对新的时局,1935年12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中央党校在瓦窑堡的课程有政治常识(含时事政
7、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游击战争等,分别由李维汉、董必武、成仿吾、冯雪峰、张云逸等主讲,此外党校还进行军事训练。1935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党校举行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系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完整地阐述了我党的政治策略,批判了党内过去长期存在的左的倾向。1936年6月21日,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作准备,党中央主动撤离瓦窑堡,同年7月初中央党校随中央机关到达保安(今延安市志丹县)。到保安后,中央党校在刘家坪和任家坪两村之间修建了临时校舍,这是中央党校在陕北的第二个校址。当年的一棵古槐树至今还在,当时党校学员曾在这棵
8、大槐树下上课、讨论。在保安,党校设研究班、高级班和四个普通班。研究班就是教员班,当时党校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董必武、成仿吾等人给研究班讲课,然后再由这个班的学生(教员)分头去给其他班讲课。与在瓦窑堡相比,课程没有大的变化。1936年10月,红军西征占领定边等地后,因工作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吃粮问题,中央党校由保安移至定边,这是中央党校在陕北的第三个校址。总的看,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到进驻延安之前,中央党校辗转陕北三个地方,条件虽然艰苦,办学却一直顽强地坚持着,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造成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党校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及时地培养了一批批急需的领导骨干。1937年
9、2月,中央党校进驻延安,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在中国共产党党校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1943年3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制定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校训。1948年7月,为了迎接新中国,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为党和国家培养干部和理论人才,名为马列学院,地址设在河北建屏县(后改为平山县)李家沟口村,刘少奇兼任院长。1949年3月,北平解放后,马列学院随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北京,开始了大规模培养教育干部的历程。1955年8月,中央决定将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高级党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高级党校停办。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0月,中央高级党
10、校复校,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和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央党校为发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央党校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党的十六大后,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央党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
11、党校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993年9月至2002年12月,胡锦涛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总结党校工作九条经验,强调提出“党校姓党”原则。党的十七大后,在习近平校长直接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中央党校认真贯彻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精神,努力建设“一流学府”,大力推进科学办校、开放办学,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新进展,党校事业开创了新局面。党的十八大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央党校认真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2015年12月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
12、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紧紧围绕“干部培训、理论建设、思想引领、决策咨询”四大职能,聚焦主业主课,真抓实干,奋力作为,进一步彰显了党校的特色和优势,党校事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境界。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深刻揭示了党校办学治校的本和源、根和魂、深刻回答了党校是什么、党校干什么的根本问题,把我们党对党校工作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指引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指明了方向途径,提供了根本
13、遵循。二、新时期国企党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优质的国企党校教育是支撑起优质党建的关键,高质量的党建是引领推动国企发展战略落地实践的根基和保障。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国企党校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我们党的这个独特优势保持好、发挥好。(一)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国有企业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新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的要求,保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这也是新时代国企党建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们落实党的领导根本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
14、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坚持党的领导。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依照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要求,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使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具体化。二要坚持和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密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强化素质提升,抓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
15、规矩,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修养。在工作开展上,单位党组织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找准服务生产经营、凝聚职工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着力点,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任务落实,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地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三要以政治引领持续创新国企党校培训。党校培训方式的合理创新不仅是党校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更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所在,过去传统培训方式主要是1对N的讲授型教学方式,教师主动输出学员被动输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积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并且将学习型放到突出的位置,为党校培训指明方向。国企党校通过对党
16、员干部的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能大幅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国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作用,确保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又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保证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行稳致远,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二)有利于在推进国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提出,国有企业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走党建强企、党建兴企之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7、一是促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所谓党的高质量建设能够促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党的高质量建设为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党组织的建设促使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其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能够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成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导向。最后,党组织建设对增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信心有着积极意义,有了党组织的支持,国有企业就有足够的信心完成转型升级。二是完善国有企业制度。一直以来,党的建设是我国工作中始终坚持不断在落实的工作,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高质量党校工作是不容轻视的政治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促使社会主义共产党建设成为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稳
18、定有序的制度支持,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为企业全方面的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而国企党校对国有企业制度的完善有着直接影响,从这可以推断出党校的建设可以直接作用于国有企业的科学发展。对任何企业来说制度是一个企业稳定运行的根本基点,由此可见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对于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国企党校的高质量建设工作不容延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三是打破国有企业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经济风险和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从目前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传统发展模式出现一些瓶颈和困难,如生产经营落后、人事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才匮乏等等。面对国有企业出现的这些难题,在加强高质量党建的背景下,国有企业
19、能够有坚定的政治领导,在企业这些发展瓶颈面前,国企党校能够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深化改革。(三)有利于为国企领导干部“补钙壮骨”。“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世得其道者成。”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从革命战争年代强调“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到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政治理想信念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挥 党校 阵地 堡垒作用 推动 公司 质量 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