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2024年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16篇(最新版).docx
《学习2024年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16篇(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2024年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16篇(最新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2024年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共16篇)目录篇一、学习2024年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篇二、学习宁夏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I寸S4zi5篇三、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篇四、2024年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讨发言材料10篇五、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篇六、学习2024年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16篇七、学习青海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1.t三j18篇八、学习宁夏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篇九、学习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24篇十、学习2024年青
2、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篇十一、学习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篇十二、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1_可体研讨发Q材料.C.”.”.”.30篇十三、2024年学习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33篇十四、学习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36篇十五、2024年学习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38篇十六、2024年学习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体Z-X研讨发I-I材料41学习2024年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6月19日上午,习近平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
3、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青年干部要牢记殷殷嘱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多办“顺民意”的实事,在情为民所系上读懂“何以为情”。青海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西宁市的学校、宗教场所等进行调研,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谆谆教导、一路殷殷嘱托,把人民领袖亲民爱民为民的炽热情怀和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在各族人民心里。青年干部要将“情为民所系”植根于心间,涵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主动深入群众了解冷暖需求,把群众的细碎小事当大事来办,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事抓细抓
4、小办实,用真心、诚心为群众通堵点、疏痛点。要以“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察民情、访民意,以百姓心为心,把群众关注度高、亟须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当成自己的大事,记在心上、扛在肩上,以为民的“大情怀”切实把服务群众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将人民群众的一个个“微心愿”转变为履职“幸福清单”。二、多办“惠民生”的实事,在权为民所上读懂“何以为权”。“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广为人知的古训,既是为官的根本,也是为官的规矩。青年干部要时刻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围绕民生诉求等方面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不搞面子工程、不走捷径、不
5、图虚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大力开展“民呼我为”办实事、“接诉即力、”解难题、“助力纾困”暖人心等为民服务活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三、多办“暖民心”的实事,在利为民所谋上读懂“何以为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J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利为民所谋,躬身实践,在陕北梁家河,他带着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办好群众关心的实事,就要主动到群众中去,做到
6、精准施策持续用力。青年干部要聚焦“民情全摸清、矛盾全化解、服务全到位”的目标要求,学会用十个指头“弹琴”,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切实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基层治理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着眼点。要打通联系窗口”,积极探索开展“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等,围绕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多用春风化雨的措施、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办排忧解难的好事,在群众“冷、暖、急、盼”上见真情、动真招,不断书写好为民“新篇章”。篇二、学习宁夏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6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调研。他来到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了解社区发
7、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优化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等情况。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宁夏之行”的深刻意义,读懂“宁夏之行”背后的“为民初心”“人民伟力”“民之所盼”,以“时时放不下”的责任心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真正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升温。一、读懂“宁夏之行”背后的“为民初心”,厚植u-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论到哪个地方考察调研,民生工作都是他关注的重点领域,宁夏之行也不例外。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宁夏之行”背后的“为民初心”,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主动摆正自身位置,始终站稳
8、人民立场,牢记党的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为谋”根植于内心、付诸实际行动之中,将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另一方面,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把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以坚定不移的“为民初心”、永不停歇的“服务脚步”,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二、读懂“宁夏之行”背后的“人民伟力”,扬起“勒力同心奋楫行”的团结之帆。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了解社区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优化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
9、流交融等情况。”团结固,则百业兴。”历史长河奔流不思,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情深谊长,在多次民族危难的关头,各族人民同心同力、共克时艰。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宁夏之行”背后的“人民伟力”,充分认识和理解“团结奋斗”体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铭记“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用好“团结奋斗”的宝贵经脸,以“黝力同心奋楫行”的豪情壮志扬起团结之帆,在啃硬骨头、担重担子、碰硬茬子的过程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以一身正气和满腔热情让自己拥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激发出“比铁硬、比钢强”的大能量。三、读懂“宁夏之行”背后的“为民造福”,践行“俯首甘为孺子牛”
10、的实干担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未必去。”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宁夏之行”背后的“为民造福”,力戒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自觉发扬“舍我其谁”的精神、主动拿出“滴水穿石”的毅力、切实抑足“敢闯敢拼”的拼劲,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实际行动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千方百计助力群众增收致富,践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实干担当;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四下基层”为抓手,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把办公桌摆到群众家门口、把考场前置到基层最前沿,真正扑下身子和群众“拉家常、察民意、体民情”,解决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就业、就医、教育、住房、行政审
11、批等问题,在经济稳步提升、强化基层治理、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稳步推动民生事业。篇三、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6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他先后来到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和宏觉寺,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藏传佛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组织、文化、发展“三大合力”,坚持稳中求进
12、久久为功,促进民族团结共融共享共进,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凝聚组织合力,促进民族团结“共融”。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她区干部队伍,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为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人才保障。要健全
13、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提升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民族团结共融。凝聚文化合力,促进民族团结“共享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进感情,激发共情,培塑民族集体记忆,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坚持以情感为纽带促深度融合,持续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在党组织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石榴籽心相连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
14、一家亲共同庆祝一个节”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风尚。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加鲜活、更有说服力的深刻阐释,讲清楚“四个共同”“四个与共”的内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促进民族团结共享。凝聚发展合力,促进民族团结“共进”。要抓好抓实民生实事,依法管理好各项民族事务、保障好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将法治贯彻到民族工作每一个领域和环节,依法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尊重差异,在“多元”
15、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中增进共同性,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健全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民族团结共进。篇四、2024年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讨发言材料“一碗拉面多少钱?”“多大的碗?”6月18日下午,在青海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宁市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他
16、走进食堂察看学生就餐条件,关于孩子们吃得怎么样,他问得尤其细。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深刻领悟总书记青海之行”背后的为民初心,品悟“一碗拉面”中的“民”字滋味,要擦亮为民之心、常习亲民之道、恪守利民之责,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阵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奋斗。一、擦亮“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之心,在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品悟“随民愿”的“甘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见,人民是历史性成就的逻辑起点,是历史性变革的价值源头,我们取得的每一个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皆源自
17、一个闪耀着光辉的起点一一“一切为了人民“。为政之德关键是要站稳站好人民立场,真正做到站在人民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为民初心”,挺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忠诚之姿,永葆一颗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多到基层一线“零距离”感受群众生活、“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心贴心”体会群众疾苦,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首创、集中人民智慧,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常习“俯首甘
18、为孺子牛”的亲“民”之道,在践行“进万家门、知万家情”中品悟“察民情”的“辛味”。“衙斋卧听箫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回望中国共产党的漫漫发展历程,奋斗为民是我们的承诺,一诺千金是我们的担当。桩桩件件为民服务的大事小事,映照着不变的初心使命、执着的贲任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辛勤努力一笔一画描绘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斑斓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奋进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情怀”,挺鹰“敢作敢为,吃苦耐劳”的担当之姿,
19、始终保持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坚持把自己看成普通群众,牢记“人民公仆为人民二始终以焦裕禄、黄文秀等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对标对表,做到脚下多沾泥土,手上多办实事,并从中汲取人民智慧,用群众经验去破解难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紧迫感解民忧、暖人心,切实做到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三、恪守“擒起袖子加油干”的利“民”之责,在践行“雪中送炭、扶贫济困”中品悟“惠民生”的“甜味”。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维护
20、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生动诠释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只有“进行时”,永远没有“完成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挺鹰“为民解忧,助民纾困”的实干之姿,多谋民生之利,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去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忧所困,竭尽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自觉扎根基层,通过基层这本“无字之书”开阔自身眼界,提高办事能力,持续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中迎难而上、披荆斩棘、扛起担当,争取成为“行家里手”,让更多施政方略与民生关切契合,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福祉、更多
21、的红利,进而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篇五、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了解当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的广大党员干部当追寻“青海足迹”,感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坚决守护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石榴之籽”紧密相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一、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组织合力中,达到民族团结的“思想共频”。单丝不成线,独
22、木不成林。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历史充分证明,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有关讲话精神,更加深刻地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不断坚定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始终在思想上做到与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提高自身民族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共识,确保民族团结事业始终沿
23、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文化合力中,引发民族团结的“灵魂共鸣”。“中华文明根植于利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民族共识、体现着民族精神。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引发“灵魂共鸣”,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重视文化工作,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康续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留住文化根脉。要坚持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着重在语言文字、传统风俗等方面提高科学保护力度,推动
24、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互鉴持续深化,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凝聚文化合力中引发民族团结的“灵魂共鸣三、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发展合力中,形成民族团结的“行动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内忧外患、共同为国家发展出力献策的历史,没有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就没有当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因此,未来还需继续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奋斗方向,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牢牢掌握住民族共同繁荣的“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2024 年青 考察 调研 重要讲话 精神 心得体会 研讨 发言 16 最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