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民生福祉显著改善。31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9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3万余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7%和10.6%达到36777元和14597元。住房、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IO个县启动实施集中供暖。基础设施明显提升。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雅康高速、汶马高速建成通车,两州州府所在地结束不通高速的历史,国省干线通车里程超过96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成兰铁路加快建设,川藏铁路、西成铁路开工建设。甘孜格萨尔机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5
2、个。骨干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和电网改造全面完成,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第二节机遇挑战发展机遇。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央对涉藏地区工作部朝,为川西北地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快建设川藏铁路、成兰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有助于该区域更好融入全省经济文化体系,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困难挑战。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生态修复和恢复难度较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维护成本高,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资源环
3、境约束突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严峻,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较多,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不足,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资金、人才等要素短缺。社会治理基础薄弱,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省委“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
4、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第二节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坚定不移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完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和实现机制,强化全域旅游引领带动作用,发展壮大生态经济,促进费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群众就业增收能力,不断满足人民对
5、美好生活的向往。优化布局,协调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引导资源适度开发、产业适度集聚、人I适度集中,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形成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有机统一的发展格局。服务大局,维护稳定。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安全大局,树立底线思维,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第三节发展定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强化国土空间管控,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路径和
6、模式,建设全国生态文明高地。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突出绿色生态、红色长征和特色民族三大主题,强化资源整合,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和品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坚持绿色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导向,因地制宜成片成带成规模建设特色生态农牧业基地,促进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建设,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建设经济效益好、增收带动作用强的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科学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碧江、大
7、渡河等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加快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提升能源输送能力,推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国家级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基地。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达到更高水平,建成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沙化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0.3%和86%,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大于90%,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加快健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乡
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达到考核要求,主要江河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保持H【类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经济发展更高质量。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文化产业发展壮大;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水风光互补的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基本建成,清洁能源装机达到2750万千瓦。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电力保障和送出能力持续增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
9、瓶颈制约有效缓解。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更加充分,3次传佛教中国化水平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展望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不断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基本公共服
10、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成为全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第一节加强生态空间保护构筑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建设巴颜喀拉山一若尔盖湿地长江黄河水源涵养、岷山一邛峡山一大雪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大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长沙贡玛高原湿地、沙鲁里山、大雪山、贡嘎山、川西横断山南段、岷江一邛珠山、红原一若尔盖湿地等七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系统推进黄河、金沙江、雅碧江、大渡河、岷江五大生
11、态廊道保护与建设,形成“两屏七区五廊”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提高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加快构建“三区三线”国土空间管控格局,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制定实施差异化分区管控政策。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内开发建设活动,有序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区保护与修复,强化保护成效评价考核。建立生态环境监管法规标准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加强空间发展统筹协调,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用地需求。增强重要生态区功能。继续推进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若尔盖草原湿地两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推动建设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强自然保护地基础能力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
12、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气候变化为重要生态涵养功能区影响的监测。第二节保护修复重要生态系统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草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草畜平衡、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开展草原资源环境承我力综合评价,推动以草定南、定牧。推进超教过牧草原减畜,完善减畜补助政策,确保牲畜数量只减不增。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推进区域荒漠化、沙化土地和黑土滩等退化草原治理。控制散养放牧规模,因地制宜开展集中饲养,减轻草地利用强度。开展光伏治沙试点,巩固提升治沙成果。强化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全而推行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和封育管护工
13、程,推进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因地制宜营造生态公益林和防护林,加强荒山荒坡裸露地、地灾损毁林地、工程创面植被恢复。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提升湿地水源涵养功能开展退牧还湿和季节性禁牧还湿,对中度及以上退化区域实施封禁保护,实施重要湿地生态补水工程,联通河湖水系,恢复湿地功能,提升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以若尔盖、长沙贡玛为重点的最美高原湿地。完善草原沼泽湿地生态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扩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范围。专栏I自然生态系统W修点IS1草原保护修现建设草原围栏,改良退化草原,实施人工种草,治理黑土潭和退化
14、草地900万亩。2 森林生态保护理i1.1.百林263互心退化林修复110万亩.3 海地保护修复保护修复湿地25为囱,湿地管护700N通第三节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森林、湿地、草原、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地质遗迹保护。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极小植物种群与极度濒危动物物种拯救、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等工程,加强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羊、雪豹、狼、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加强物种资源管理。加强高原物种资源的调查、监测,适当筛选可利用物种,逐步建设高原种质资源库。以检测和科学研究为基础,适当采取植被恢复、降低人为活动强度等方式
15、增强破碎化栖息地间的连通性。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采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行为,禁捕野生鱼类。第四节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体系,加强森林草原防火监测体系建设,打造森林草原防火预警智能平台。推进综合性森林草原消防站、防火通道、林(草)火阻隔带、森林航空消防、无人机航空护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装备水平。加强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和护林护草员队伍建设。抓好安全用火教育和森林草原火灾源头管控。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强化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冰雪、旱汛等灾害监测预警预防。实施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综合治理,
16、加大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力度。加强减灾中心、城镇疏散场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应急科技支撑,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健全完善铁路、公路等应急运力储备,依托铁路建设公铁两用的救援和灾备中心,建设应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建设。专栏2防灾减灾篁点工程1 森林草原防灭火建设草原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防火枪包站、林区道路、森林草原管护站点等基础设施。2 自然灾害防治建设州县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场所)、监测预警平台、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排危处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3 应急保障体系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建设甘孜州旦常
17、些阚值息调您座参储备中心.第四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保持天蓝、地绿、水净良好环境。第一节提高环境保护治理水平加强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加快重点城镇、景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探索推广适用于高原地区垃圾、污水处理和农村厕所新(改)建的工艺及技术模式,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需化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和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健全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营保障机制。加快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和处置设施规范化建设,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推进高海拔地区城镇清洁供暖,强化供暖工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治理,实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北 生态 示范区 十四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