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评论汇编(28篇)(2023).docx
《党建评论汇编(28篇)(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建评论汇编(28篇)(2023).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党建评论汇编(28篇)(2023)目录1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32 .把握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63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传承中华文化精髓124 .守好魂脉和根脉175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206 .“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237 .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与“用”278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329 .把“好苗子”选出来4010 .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4211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812 .牢牢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内在导向5113 .“一带一路”为全球化打开新空间5714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科学行动指南64
2、15 .弘扬丝路精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6916 .实实在在抓好第二批主题教育7617 .书写主题教育“实”字卷7918 .识准干部作为的“成色”8119 .以“四张清单”为抓手,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8420 .领悟回信精神培育忠诚卫士8821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9522 .深化共建“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创美好未来9923 .“一带一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10524 .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国际合作铺就“减贫之路”10825 .“一带一路”倡议为全人类带来福祉11326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12227 .富足思想养分浩然文化气象12728 .把实的要求贯
3、穿主题教育全过程130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体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主要含义有三种:第一种是指形体、形质、实体与其作用、功能、属性的关系;第二种是指本质与现象、根据与表现的关系;第三种是指根本原则与具体方法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含义,在“体”和“用”的关系中,“体”是基础、是根本,“用”是作用、
4、效用,是依赖于“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体用贯通,强调“体用不二”“体用一源”。随着时代的发展,“明体达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体用”范畴也体现着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表明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彰显了这一重要思想浓郁的中国味、浓厚的中华情、浓重的华夏韵。从理论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文化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化观念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比如,创造性地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等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理
6、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强大思想武器,又是科学行动指南。伴随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梃出,一项项针对性举措应运而生: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制定第一部关于宣传工作的基础性、主干性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全局性的战略部署、提出各个方面的重大举措,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7、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首要政治任务,围绕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把“七个着力”的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熨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把握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强调我们要“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
8、新的方位、方向、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重要讲话在科学回答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等问题的基础上,从源与流、时与势、纲与目、知与行的统一中,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既守好魂脉根脉,又拓宽理论视野,在疏源浚流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始终呈现为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和谐变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丢了老祖宗,就谈不上所谓的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敢于讲新话,才能谱写新篇章。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是我
9、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守好魂脉和根脉,就做到了不忘本来,这是我们党的理论之树常青、思想之河不断的泉源。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既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又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从而使二者彼此契合、相互成就。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既要不忘本来,也要吸收外来。唯有疏源浚流,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长河澎湃向前、源远流长。老祖宗不能丢,单靠老祖宗也不行。正如列宁所说,“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
10、面的典范如果没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不断拓宽理论视野,以胸怀天下的宏阔眼光汲取和融通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有益思想文化资源,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而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既解答时代课题,又把握历史大势,在应时顺势中推进理论创新。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蕴含着对历史大势的深邃洞见。正是这种对“时与势”的把握,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
11、通过思考和回答其所处时代的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也是在回答革命、建设、改革等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回望历史,时代和思想总是交相辉映,实践和理论总是相互促进。置身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面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迫切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间、人民之间、时代之间”的科学回答中,凝练思想精华,总结鲜活经验,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不仅在于满足时代之需,而且在于洞见历史大势。唯有应时顺势,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历史观,以高度的历史理性掌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
12、增强历史主动,从而在对现实问题的有效应对中引领世界历史的正确走向,在对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中释放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既重体系化建构,又重学理化阐释,在纲目并举中推进理论创新。真正彻底的理论不仅具有体系化的构架,同时兼具学理化的表达。马克思主义便是如此,不仅因其“两大发现”的深刻学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而且因其“一整块钢”的完备体系论证了自身的科学性。对于理论发展而言,唯有体系化,各个组成部分才会形成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才能彰显思想融通、逻辑互证的真理力量,才能避免碎片化、片面性的误区;唯有学理化,才能把源自实践的感性经验经由学术分析和科学论证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其具有坚实的学
13、理依据,才能转化为说服群众、掌握群众的实践伟力,才能破解教条化、形式化的难题。体系化与学理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当前,我们要在体系化上下功夫,自觉把各领域各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置于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推进理论创新,既需要全面把握总体性框架结构,以抓好其“纲”,更需要重点阐释原理性理论成果,以把牢其“目”,纲目并举,方能在不断的体系化建构、学理化阐释中彰显其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学理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
14、度,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讲清楚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既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在知行合一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只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群众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理性认识,从而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理论创新又是为了通过指导实践来改造世界,这一过程要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进而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正是在这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良性互动中,马克思主义中国
15、化时代化才得以不断结出累累硕果。肩负新的使命,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扎根人民实践,反映群众意愿,总结基层经验,汇聚起亿万人民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唯有知行合一,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通过调查研究,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之源,做到“从群众中来“;同时,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到“到群众中去”,把思想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践伟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新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16、文明要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全面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才能更透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和价值理念,更有底气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立足中华文化本位,传承中华文化精
17、髓,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神聚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为持久的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一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代代相传所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自觉,不断筑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二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独特的文化传统,
18、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三是中华文化的多元融通增强了文化的认同感。只有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满怀信心,对自身文化的发展活力、创造潜力和韧性充满信心,才能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探寻中华文脉,从历史的纵深中去领悟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哲学、伦理、审美和价值理念,传承中华文化精赣,彰显中华文化底蕴,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凝聚起建
19、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为中华民族注入持久强劲的发展动力,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秉持开放包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去芜存菁。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多元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正是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一方面,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持续交流和相互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文化体系,如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正是中华文化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生动例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态度和多元包容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要在坚持自身文化立场、保持文化
20、独立性的同时,甄别和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促进外来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塑造了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使其具有容纳和融合其他文化的能力。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延续着其民族的精神血脉,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和睦共处。这不仅能够丰富中国的文化生态,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创新,还能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因此,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
21、建设,也有助于为全球文明的共同繁荣作出贡献,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画卷,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根铸魂。新时代赋予了我们全新的文化使命,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屏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一方面,守正意味着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守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和源、根和魂。中华文化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要在不断变革的时代潮流中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创新意味
22、着对中华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和创新创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不竭动力。中华文化并非僵化的、静止的存在,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体系。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要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更为丰富和可持续的现代文明,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守好魂脉和根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
23、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J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正是在这一重要思想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民族危亡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深刻的化学反应。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24、化时代化,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既让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又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正是这种彼此契合为“结合”奠定了前提。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懿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建 评论 汇编 28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