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诗词学习伟大抗战精神.docx
《从抗战诗词学习伟大抗战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抗战诗词学习伟大抗战精神.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抗战诗词学习伟大抗战精神(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2025年7月30日)一、梳理思路这篇文章以“从抗战诗词学习伟大抗战精神”为核心,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四个维度展开。内容上,结合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背景,引用毛泽东、朱德、郭沫若等革命先辈及文人的经典抗战诗词(如哭辽东归国杂吟),通过解析诗词中的情感与精神内涵,展现伟大抗战精神。核心观点是:抗战诗词是民族记忆的载体,其承载的精神能激励我们在新时代迎难而上。文章结构清晰,从历史背景引入,到分维度解析,再到总结升华,既具历史厚重
2、感,又有现实激励意义,能帮我们深化对精神传承的理解,也为相关写作提供思路。以下为正文: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革命志士仁人写下了大量抗战诗词,这些作品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抒发抗战情怀、记录抗战生活、鼓舞抗战斗志、培育抗战精神的重要作用。其中,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董必武、陈毅、郭沫若、谢觉哉,著名抗日英烈吉鸿昌,文化名人柳亚子、郁达夫、叶圣陶等人的诗词最引人瞩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我东北全境。然而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诗人们则用诗笔表达义愤填膺的心情。1931年9月23日闻辽宁失陷之后,李贯慈写下哭辽东:哭罢江山无
3、泪流,亡国惨祸已临头!恨尔民贼方得意,哀此匹夫能不羞?复我片土可百世,杀敌一毛足千秋!男儿一副好身手,拼将热血洒神州。诗人以极度悲怆的笔调开篇,形容国家危亡之痛已至极致,连眼泪都已流干,凸显了深重的绝望与哀伤。于“恨尔民贼方得意,哀此匹夫能不羞?”的愤恨交织后,情感由悲转怒,欲以“复我片土可百世,杀敌一毛足千秋!”鞭策复土雪耻,强调了抗争的意义在于不屈的意志。最后号召男儿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充满视死如归的豪情,将全诗推向高潮。篇中“民贼得意”与“匹夫羞耻”、“无泪流”与“洒热血”的对比强烈,形成了延绵不绝的情感张力。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39年12月13日,张恨水写下一组关于南
4、京大屠杀的作品,他的十二月十三日一一感怀金陵怆然有作:“江山如泣半模糊,此日前年失大都。城里遗民三十万,可能一哭似予无?”“百万哀鸿半死生,膻腥一片黯春明。遥知黑月丹枫下,今夜陵前有哭声。”“纸醉金迷送合城,九州铸铁错轻成。世家几个秦淮客,又向巴山颂太平。”作品笔调沉郁苍凉,有宏观描写,也有细节叙述;有哀痛,有怜悯,也有反思和悲愤。如以“黑月丹枫”渲染南京沦陷后的肃杀氛围,暗喻血色与黑暗。以“九州铸铁错轻成”化用典故,痛斥当局抗战决策失误,导致南京陷落。语言凝练沉郁,用典精准,将个人哀思与民族苦难融为一体,是抗战诗歌中极具历史价值的血泪之作。抗战烽火随着日寇铁蹄的扩张而熊熊燃起,中华儿女毅然奋
5、起抵抗,以不屈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中华大地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抵抗外敌。同样,这些抗战诗词作为民族记忆的载体,其价值也远超文学本身,在凝聚民族精神和唤醒抗争意识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经“血与火”淬炼出的诗句犹如一柄柄精神的火炬,记录历史,照亮未来,凝聚起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今天读来,仍能够从中找到鲜明的时代特征,领略“上下求索”的家国情怀,成为我们今天理解“抗战精神”的鲜活教材。对于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
6、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里,仅就我所见,谈谈洋溢在抗战诗词中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郭沫若归国杂吟: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全民族抗战开始后,逃亡日本的郭沫若离别妻子儿女,毅然回国参加抗战。归国途中,步鲁迅先生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诗原韵,写下这首爱国热情飞扬的归国杂吟,昂然发出了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的高亢声音。其中“欣将残骨埋诸夏”视死如归,“哭吐精诚赋此诗”感人至深。尾联更是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民
7、族呐喊,号召全民团结抗战。全诗用典精当,情感炽烈。1933年,抗日同盟军攻克察哈尔,时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的吉鸿昌亲临多伦前线,对战士讲话时作了这首进攻多伦训誓:“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变色。是好男儿,舍身救国!”全篇运用口语表达,情感外露,如直白呐喊,直接表达对日寇的仇恨和为国献身的决心,斩钉截铁,极富感染力。这首诗不仅是对战士发出的振聋发耳贵的战斗号召,也是吉鸿昌誓死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的战斗宣言。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语言可以成为与枪炮同等重要的“武器”,用最朴素的文字,点燃一个民族的抗争之火。林伯渠的和柳亚子先生,以深沉的家国情怀,感慨时局动荡,赞颂文人志士的担当
8、精神:“士到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怎为家。自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其中,“士到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怎为家”堪称警句,它强调危难时刻才见真豪杰;若国家破碎,个人又谈何家园?最后“自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赞美柳亚子等南社文人风骨犹存,以文章报国,寄托对文化救国的期望。全诗从天下大势写到个人情怀,结构清晰,语言凝练。何香凝感怀:飘泊天涯隐桂林,国愁家恨两相侵。难行蜀道知何故,事出无因却有因。戎马关山欲暮天,怕登楼见月团圆。思乡更痛河山碎,劫后余生又两年。此两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对自身经历和内心感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饱受离乱之苦、痛感河山破碎的心境,抒发内心深处的国仇家
9、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当弟子与儿子从军抗日时,黄俊写下这首送门人宋幼庚、儿子立坚从军抗日的临别赠言,字字铿锵,饱含家国大义:“代父能杀贼,慰心壮志坚。辛劳莫退后,战阵勇当前。扫尽豺狼迹,磐安家国全。兴亡尔辈责,爱惜好韶年。”首联彰显两代人的抗敌决心,流露师长兼父亲的欣慰。尾联掷地有声,将青年从军定义为时代使命,在壮烈中更添温情,暗示以青春卫国的崇高牺牲。语言质朴如口语,却自有一股浩然之气,真实记录了全民抗战背景下普通人的情怀心声,这种平凡人的大义,成为抗日战争中最动人的力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毛泽东挽戴安澜将军: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羔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10、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首联运用典故,喻指戴安澜受命于危难之时,出征抗日,其过程充满艰难困苦。中二联揭示了戴安澜将军率领的机械化师,慷慨赴国难,特别盛赞了远征军在东瓜和棠吉的战斗,经过极其艰苦的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展现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将英雄奋斗牺牲的意义提升到“壮志”的哲学高度。戴安澜将军虽然不幸沙场殒命,然而他实现了抗日救国的壮志,虽死犹荣。这首挽诗满怀真诚地歌颂了戴安澜将军的抗日伟绩和反侵略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也表达了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支持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救亡的正义行动。在太行春感这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战 诗词 学习 伟大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