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docx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二。二一年六月915N1.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33.1 林草资源33.2 生态状况33.3 图照监泅43.4 样地监测43.5 监测数据稿合44总则44.1 目的任务44.2 JK测评价对象与时点54.3 数学基础54.4 精度要求64.5 计量单位65准备工作75.1 组织准备75.2 技术准价75.3 资料准备75.4 装备准备86底图制作86.1 DOM制作86.2 界线在加96.3 图斑细划96.4 屈性记我107图斑监测107.1 监测内容107.2 变化图斑提取1173验证核实127.4数据更新1275专题数据序生成
2、138样地监测148.1 样地布设148.2 样地遥感判读1783样地地面网查188.4 校验样培彻查399数据库建设409.1 基本内容409.2 数据组织409.3 数据库部署419.4 命名爆池419.5 数据建库4210数据处理与统计4310.1 数据处理4310.2 数据统计4411分析评价4611.1 各类林草资海评价4611.2 林草资源媒合评价5111.3 林草生态系统评价5212黠测评价成果5412.1 数据库5412.2 统计表5512.3 专即图5512.4 成果报告5613质量检查5613.1 图斑检查5613.2 样地检查57133版Iit评定58附录附录A主要调查因
3、子技术要求60附录B样地(一方)调查记录85附录C调查因子属性数据结构96网录D林草资源与生态系统评价114附录E样地WiiS因子合格要求128附录F数字正射影像DoM主要技术要求130附录G林草资源与生态状况统计表132本文件按照GB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司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森林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本文件主要起草人: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林草资源及其生态状况(简称林草生态)年度监测评价的总则、监测内容、监测方法、质量检查、分析评价和产出成果等。本标准适用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林草生态年
4、度综合监测评价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GB38590-2020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GB/T38582-2020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fT35377-201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33027-2016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15968-2016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30363-2013森林植被状况监测技术规范GB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fT17296-2009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24708-2009湿地分类GB24255-2009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GB20483-2006土地
5、荒漠化监测方法1.Y2902-2017岩溶石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1.Y/T2908-20I7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1.Y/T2899-2017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1.Y/T2792-20I71.YfT2661-20161.Y/T2660-20161.Y/T2659-20161.Y/T2658-20I61.Y/T2657-20161.Y/T2656-20161.Y/T2655-20161.Y/T2654-20161.Yb2264-20141.Y/T2263-20141.Y/T2262-20141.Y/T2261-20141.Y/T2260-20141.Y/T224I-20I41.Y/T20
6、84-20131.Y/T2012-20121.Y/T2(X)6-20121.Y/T1957-20111.Yrr1954-2011戈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枫香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木荷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桦树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株树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柳杉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冷杉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云杉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落叶松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杉木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云南松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湿地松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油松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
7、测与评估规范国家级公益林区划技术规程林种分类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处理统计规范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1.Y/T1812-2(X)9林地分类TDZ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NY/T3648-2020草地植被健康监测评价方法NY/T2998-2016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NY/T2997-2016草地分类NY/T1233-2006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技术规定(林资发(2021)26号)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
8、规定(试行)(林资发(202)14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林草资源forestryandgrass1.andresources林地、草地、湿地、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及其附着的森林、林木、草等植被资源,以及其他土地上的林木资源的统称为林草资源。3.2 生态状况eco1.ogica1.situation林草资源所处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的类型、格局、质量及其功能和效益的总称。3.3 图斑监测po1.ygonsmonitoring以图斑为单元,采用遥感判读和地面核实相结合的方法,监测图斑变化,更新图斑属性,获取各类林草资源面积构成及其动态变化信息的过程。3
9、4 样地监测SanIPIep1.otmonitoring以样地为单元,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更新样地(样方)、样木因子,获取各类林草资源储量、质量、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信息的过程。3.5 监测数据耦合monitoringdatacoup1.ing以林草资源图斑监测和样地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抽样回归和关联耦合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样地监测数据和图斑监测数据耦合,实现林草资源监测数据以点推面、点面衔接的过程。4总则4.1 目的任务查清全国和各省林草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结构、分布,掌握年度消长动态变化情况,分析评价林草生态系统状况、功能效益以及演替阶段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和调整林草资
10、源监督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方针政策,支撑林长制督查考核、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编制林草发展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任务包括:a)建立健全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完善监测评价技术标准规范。b)开展林地、草地、湿地数据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构建林草资源“图数库”,形成综合监测统本底。c)开展基于遥感的林草生态图斑监测,以及第十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草原监测评价等基于地面样地的抽样监测,产出林草资源年度数据,编制国家林草资源及其生态状况白皮书。d)建立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数据库,构建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服务信息平台,增强林草生态综合监测信息服
11、务能力。e)开展综合监测评价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重点推进人工智能识别、激光雷达测树、数据耦合分析等关键技术,持续推进调查仪器设备研发升级,不断推进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科技进步。4.2 监测评价对象与时点监测对象为林草资源,包括林地、草地、湿地、荒漠及其附着的森林资源和草资源,以及其他土地上的林木资源。评价对象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林草生态系统。年度监测截止时间点为每年12月31日。4.3 数学基础4.3.1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4.3.2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3.3 地图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其中,1:2000、1:5000、1:100
12、00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3。分带;1:50000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6。分带。4.4 精度要求主要包括如下:a)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优于2m。b)林地、草地、湿地区划最小面积400m2:其他地类区划最小面积600峭,荒漠地区可适当减低精度,但不应低于1500卢。c)森林、草原、湿地面积精度95舟以上:森林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精度90%以上(按可靠性95%计算)。43计量单位主要包括如下:a)面积计量单位采用平方米(mD,精确到ImA面积统计单位为亩或公顷(hm2)。b)林木胸径计量单位采用厘米(Cm),精确到0.1cm;树高计量单位采用米(m),精确到0.1m。c)草群平均高计量单位采用匣米(
13、Cn1),精确到ICm;草产量计量单位采用千克(kg),精确到0.1.kg.d)森林蓄积量计量单位采用立方米(m?),精确到0.In?:每公顷蓄枳量计量单位采用立方米/公顷(mVhmD,精确到0.01m,hm2oe)生物量和碳储量计量单位采用千克(kg),精确到Okg;统计单位为吨(I)。5准备工作5.1 组织准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工作要求、实施步骤、进度安排、质量管理、主要成果等,组建专业监测队伍,设立质量管理机构。5.2 技术准备制定技术方案和技术规程,明确监测方法、技术标准、操作流程、成果要求和质量管理措施等,开展技术培训。53资料准备53.1 基础数据资料基础地理信
14、息数据、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及其年度变更数据;各级行政区域界线、经营单位界线等资料。53.2 2林草资源调查监测资料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以及其他最新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草原、湿地和荒漠化监测数据,立地类型和立地质量评价等专业调查资料。533林草基础数表资料立木材积表、生长率表、立地类型表,以及立木生物量模型和碳计量参数、草原产草量模型、草原植被覆盖度遥感反演模型等。5.4装备准备5.4.1 调查设备GNSS定位设备、无人机及机载传感器、照相机、数据采集器、全景摄像机等仪(机)器,激光测高器、激光测距仪、罗盘仪、皮尺、围尺、样方框、便
15、携式电子秤、砍刀、剪刀、铁锹、铁锤、标牌、标桩、样品袋、钢直尺等调查工具,以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管理的软硬件。5.4.2 外业装备野外服装、防护用品、应急药品等劳保用品以及专业工具包。6底图制作6.1 DoM制作6.1.1 遥感数据源要求a)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优于2m,重点监测区域优于1m,核实样地区域优于05m;b)云量覆盖面积少于5机c)相邻影像之间应有不小于影像宽度4$的重叠;d)数据接收的侧视角一般应小于15。,平原地区不超过25。,山区不超过20。:e)数据不存在条带、斑点噪声、行丢失等现象。6.1.2 遥感图像处理收集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经正射校正、融合增强、镶嵌分幅等过程,
16、制作形成数字正射影像(DOM)。处理方法执行1.YZT1954-2011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DOM的主要技术要求见附录F。6.2 界线叠加6.2.1 在DoM的基础上,叠加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的林地、草地和湿地图斑界线,以及省、市、县、乡、村级行政界线、林业经营单位、自然保护地界线等。其中,各级行政界线采用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界线;林业经营单位界线原则上沿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界线;自然保护地界线采用整合优化成果或批复文件落实的界线。6.2.2 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图斑界线作为单独图层,费加到DOM数据上。63图斑细划6.3.1 基于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的林地、草地和
17、湿地图斑界线,叠加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及草地调查监测成果等资料,将图斑细划为林地小班和草地小班。湿地图斑原则上沿用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的湿地图斑界线。6.3.2 对面积小于400m2的碎斑,按照空间相邻、类型相近的原则进行归并。6.33 以村(林班、草班)为单位对小班按顺序编号。6.34 4图班细划方法参见林草湿数据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技术指南。6.4属性记载6.4.1 图斑编号、省/县/乡/村等位置信息、图斑地类、面积、权属等信息直接沿用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成果数据。6.4.2 林地和草地小班属性数据根据“一张图”及草地调查监测成果进行转录或补充调查确定。属性记载内容见附录
18、C.1.6.4.3 湿地图斑属性沿用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成果数据的湿地图斑信息。属性记载内容见附录C.1。6.4.4 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图斑的属性信息转录最新监测数据。属性记载内容见附录C.6、C.7O7图斑监测7.1监测内容1.1.1 区域和经营范围界线变化。包括省界、县界、乡界等行政界线以及村界、林业经营单位、自然保护地界线等。1.1.2 地类和植被覆盖类型变化。包括林地、草地、湿地和其他土地之间的变化,以及林地内、草地内、湿地内类型之间的变化。乔木、竹林、灌木、幼树、草本等覆盖类型之间的变化。1.1.3 自然属性变化。包括森林的起源、优势树种(组)、龄组、单位面积蓄积量等;草原的草地
19、类别、植被盖度、单位面积年草产量等;湿地的植被类型、优势植物种、受威胁状况等。1.1.4 管理屈性变化。包括权属、森林类别、林种、公益林事权等级、保护等级、草原功能类别、湿地保护与利用方式等。7.2 变化图班提取7.2.1 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将遥感影像与林草资源数据进行荏加分析,形成地表覆盖与遥感影像特征的对应关系,并按地表覆盖类型进行标定,形成地表覆盖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和地表覆盖类型数据标签。地表覆盖类型及其代码见附录A.2。选择前后期遥感影像特征有变化的区域,参照历年林草资源数据库记录的图斑信息与前后期遥感影像变化特征进行对照分析,按建设项目占用、林地草地湿地开垦破坏、林木采伐、自然灾害及生态
20、保护修复等判别变化类型,并分别类型进行标定,形成遥感解译标志和变化类型数据标签。变化类型及代码见附录A.56o7.2.2 人工智能变化识别将遥感解译标志和变化类型标签数据输入到人工智能识别模型,进行深度学习迭代训练,直到模型训练准确率达到85%以上。达不到准确率要求的,需检验和补充完善解译标志与变化类型标签,调整模型训练参数,重新迭代训练。利用训练后的最优模型,对监测区域进行人工智能变化识别,提取变化图斑,并按建设项目占用、林地草地湿地开垦破坏、林木采伐、灾害损失及生态保护修复等标记变化类型。变化类型及代码见附录A.56。7.2.3 变化地块初步诊断利用建设项目用地、林木采伐、生态保护修复、林
21、草灾害损失等数据,结合两期遥感影像特征变化情况,对人工智能识别的变化图斑,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区划,初步诊断并记载变化类型。两期遥感影像特征没有反映变化,但根据相关档案资料确认有变化的图斑,也应补充区划,记载变化类型。变化图斑记录见表1。7.3 验证核实对人工初步诊断有变化的图斑,通过查阅资料,能够确定变化原因,且能获取变化图斑相关因子属性信息的,可不进行野外验证核实:无法确定变化原因或无法获取相关因子属性信息的,均需开展野外验证核实。野外验证核实采用现地验证或无人机拍摄等方式,核实记载变化后的地类、变化原因、相关自然和管理属性等。变化图斑的调查记载数据库属性结构见附录C.2。7.4 数据更新7
22、41根据验证核实的变化图斑数据库,对涉及的图斑(小班)进行更新。对其他图斑(小班),可参照最新林草资源调查监测成果,采用生长模型或回归模型更新方法,对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等因子属性进行更新。7.4.1 对有批复国家级公益林补进调出的,或有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的,或有权属变更证明的,应参照相关成果资料对林草权属、森林类别、林种、国家级公益林事权等级、保护等级、草原功能类别等管理属性进行更新。743对行政界线、林业经营范围界线、自然保护地界线等有调整的,应进行相应更新。7.4.4 利用最新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调查监测的荒漠类型及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程度等数据进行更新。745经过行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生态 综合 监测 评价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