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docx
《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人类大量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实质性增加,则主要是近100年来出现的现象。中国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发展工业,但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系统性工业化。二氧化碳排放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则要到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们来看国际权威数据库提供的基本信息:从1850年到2019年,全球共排放了1610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为2200亿吨,占13.7%,远低于我国
2、人口在全球的占比;而美国同期则排放了4100亿吨,占比高达25%以上;七国集团(G7)国家整体上的排放量为7340亿吨,占比高达45.6%,而其人口在全球占比则不到10%。通过计算,我们可获得18502019年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的人均排放之加和):美国2174吨、G7国家1397吨、全球386吨,而中国是182吨只是美国的8.4%、G7国家的13.0%全球平均的47.2%。由此可见,中国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贡献并不高。何况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一直承担着“世界工厂”的角色,相当一部分的排放是用于生产出口产品。因此,中国绝不像一些西方报刊所描绘的那样,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即
3、使以国家作为比较单位,美国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历史贡献也远大于中国。如果以人均累计排放量作为评价指标,中国则远低于全球平均,而这其实是最为合理的评价指标,因为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起步时间有早晚,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等,都需要消耗化石能源来提升,都需要时间来建设,都同人口数量相关。脱离了人口、历史这两个因子,比较国与国之间的排放是毫无意义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全世界每年总共排放约400亿吨二氧化碳,中国大约占四分之一,即100亿吨左右,年度人均排放已经超过全球人均水平。中国从加入WTO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是同我国的压缩式发展分不开的。要
4、发展就得增加能源消耗,在非碳能源技术尚未成熟的背景下,这就意味着排放增加。中国目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刚超过1万美元大关。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前,人均能耗的增长非常强劲;从1万美元到4万美元,人均能耗还会缓慢增长;达到4万美元之后,人均能耗将处于逐渐下降阶段,当然这也可能同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有关。中国力争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而从现在到2060年我国正处于人均GDP从1万美元到4万美元的奋斗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的继续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即达到人均能耗高峰,并且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至少要用70年时间。和他们
5、不同,中国要从2030年碳达峰后,用30年时间完成碳中和,挑战无疑是巨大的。那么,中国目前每年约10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何处?了解这一点对如何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这也是碳中和路线图的逻辑起点。根据国家相关统计,中国目前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每年50亿吨标准煤(编者注: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源),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占比分别为57.7%、18.9%、8.1%,非碳能源的占比仅为15.3%。10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电(供热)占比45%,建筑占比5%,交通占比10%,工业占比39%,农业占比1%。发电(供热)的主要终端消费者为工业(6
6、4.6%)和建筑(2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终端排放源主要为工业(约占68.遥)、建筑(约占17.6%)和交通(约占10.2%)。因此,实现碳中和工作的着力点也应该集中在这些领域。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与中国政府的使命和宗旨有关的重大政治问题,而且是与人民福祉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郑重承诺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和决心,将给中国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和新机遇。一、中国碳中和承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7、意义重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将推动中国迈向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习近平多次强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中国属于生态敏感和气候敏感型国家,近年来以热浪、洪水、飓风、干旱等极端天气为代表的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加快和提升减缓行动,可以有效地降低气候灾害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已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十四五”、“十五五”时期将严控煤电项目和煤炭消费增长,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推动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都与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作为最
8、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将为全球抗击气候变化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在清洁技术上的高额投资将在未来10年大幅减少全球排放,并带动全球清洁技术平均成本的持续下降,使更多发展中国家走上低碳发展道路。碳中和也必然带来中国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部门的积极变化,倒逼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际气候行动追踪机构(CAT)的测算,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将使全球温升幅度降低约0.2到0.3摄氏度,还可能使全球碳中和提前5-10年。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将有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合作。在全球治理舞台上,中国一直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碳达峰碳 中和 带来 机遇 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