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心肺复苏的多学科团队建立与发展.docx
《体外心肺复苏的多学科团队建立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外心肺复苏的多学科团队建立与发展.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体外心肺复苏的多学科团队建立与发展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ECPR)是相较传统心肺复苏(conventionalCPR,CCPR)而言的,其核心在于使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V-AECMO)作为循环与呼吸支持的主要方式。目前相关的队列研究与病例研究都证实,ECPR可以改善难治性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预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特殊的体外循环方式,通常情况下会由静脉插管将右心回流的血液引入心肺机进行氧合,然后由动脉插管
2、将含氧血输送回体内。其机制虽然简单,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特别是对于已经发生难治性心脏骤停患者而言,其机体已经出现了多系统的严重紊乱,由单一专业团队处理必然会出现抢救效率下降的窘境。因此,相关多学科团队协作(InUlti-disciplinaryteam,MDT)的组建与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1、ECPR建立MDT的必要性目前,国际与国内的学者在关于ECPR的MDT组建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与研究,但因国情不同、医疗支付方式不同以及各医院传统不同,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但这恰好是我们推动多学科整合的动力,因为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已经明确,ECPR的MDT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方向。韩国一项
3、关于ECMO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原性休克的研究,比较了组建ECMO的MDT前后的治疗指标,他们观察院内病死率(54.2%vs.33.9%,P=O.002)和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病死率(51.9%vs.30.6%,P=0.001),发现病死率在实施跨学科ECMO小组后明显降低;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中,多学科ECMO团队组建后全因病死率和因心力衰竭导致的再入院率都明显降低。因此提出,ECMO多学科团队的组建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结局改善直接相关。在2021年一项关于心脏移植术后的ECMO专职MDT研究也证实,对于使用ECMo技术作为桥接心脏移植治疗的患者,多学科团队与移植预后
4、直接相关。因此,建立专业ECMo的MDT对于改善ECPR患者结局是必不可少的,这与我们现行的多学科会诊是完全不同的。日本一项研究也为ECPR的MDT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们观察到建立ECMO团队后,使用ECMO治疗患者的生存率、ECMO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虽然没有改变,但ECMO救治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加,患者的临床数据的记录也得到了改善。他们认为随着团队经验提升,ECPR的复苏效果会进一步提高。2、ECPR的MDT组建通常情况下,MDT应包括高年资的重症监护、麻醉、心血管内外科医生及具有心肺复苏经验的专科护士。Chen等认为,在团队中应有一名固定的启动ECPR决策的专家,以把握患者适应证的选择。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外 复苏 学科 团队 建立 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