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艾滋病.ppt
《传染病学艾滋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艾滋病.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艾艾 滋滋 病病XXXXXXXX医院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感染性疾病科 XXXXXX概概 述述艾滋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概概 述述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病毒侵犯、破坏辅助性病毒侵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
2、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临床特点:临床特点: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发病缓慢,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发病缓慢,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艾滋病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艾滋病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 1981:世界上首例艾滋病病人被报告:世界上首例艾滋病病人被报告 1983:分离出艾滋病病毒(法国巴斯德所):分离出艾滋病病毒(法国巴斯德所)1984:发现艾滋病病毒受体:发现艾滋病病毒受体CD4 分子分子 1986:统一命名为:统一命名为HIV;西非发现;西非发现HIV-2 1987:发现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发现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AZT)发现发现CTL的抗的抗HIV作用作用
3、1993:二联治疗(:二联治疗(AZT+ddI)1996:提出:提出HAART;发现;发现HIV辅助受体(辅助受体(CCR5)1997:提出艾滋病的免疫功能重建:提出艾滋病的免疫功能重建 1999:STI 2001:T20;治疗性疫苗研究;治疗性疫苗研究耐药研究耐药研究 2005:发现新的变种病毒(致病快、抗药强):发现新的变种病毒(致病快、抗药强)病原学病原学单链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慢慢病毒亚科病毒亚科-人类慢病毒组人类慢病毒组球型球型20面体,直径面体,直径100120 nm,双层结构双层结构包膜:包膜:gp120、gP41核心:核心:P24包裹两条正链包裹两条
4、正链RNA、逆、逆转录酶转录酶(RT)、整合酶、整合酶(INT)和蛋白和蛋白酶酶(PI,P10)分为分为型和型和型型HIV颗粒颗粒HIV-1全长全长9181 bp两端为长末端重复序列(两端为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中间有中间有9个开放性读框个开放性读框HIV基因组基因组六个调控基因:六个调控基因:六个调控基因:六个调控基因:反式激活基因(反式激活基因(tat)病毒蛋白调节因子(病毒蛋白调节因子(rev)病毒感染因子(病毒感染因子(vif)负调节子(负调节子(nef)病毒蛋白病毒蛋白R基因(基因(vpr)U基因和基因和X基因(基因(vpu,vpx)三个结构基因三个结构基因三个结构基因三个结构基因
5、 :群抗原基因(群抗原基因(gag)多聚酶基因(多聚酶基因(pol)包膜蛋白基因(包膜蛋白基因(env)HIV型别及亚型型别及亚型M群群O群群N群群ABCDEFGHIJK亚型亚型HIV-1型型HIV-2型型ABCDEF亚型亚型HIV外界抵抗力外界抵抗力 煮沸可迅速灭活,煮沸可迅速灭活,5610分钟可灭活分钟可灭活室温下液体环境中存活室温下液体环境中存活15天,被污染的物品至少天,被污染的物品至少3天内有传染性天内有传染性以下消毒剂以下消毒剂37处理处理10分钟可灭活:分钟可灭活:70%酒精、酒精、10%漂白粉、漂白粉、2%戊二醛、戊二醛、4%福尔马林、福尔马林、35%异异丙醇、丙醇、0.5%来
6、苏、来苏、0.3%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医疗用具、注射器经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气消毒医疗用具、注射器经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气消毒后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后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染源AIDSAIDS病人和携带者是传染源病人和携带者是传染源病人包括轻症、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严重的艾滋病人包括轻症、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严重的艾滋病病人,以急性感染期传染性最大病病人,以急性感染期传染性最大病原携带者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难限制其活动,病原携带者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难限制其活动,加上本病潜伏期长,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加上本病潜伏期长,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血液、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血液、体液(
7、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等)、器官组织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出液等)、器官组织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约占约占70-80%70-80%,男同性恋,男同性恋异性恋异性恋(分别分别为为5-10%5-10%、70%)70%)经血传播:经血传播:经血传播:经血传播:静脉注射吸毒;静脉注射吸毒;接受血液或血制品;接受血液或血制品;献血员感染的传播;献血员感染的传播;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等)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等)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高危
8、人群高危人群性乱者(男同性恋、娼妓与嫖客)性乱者(男同性恋、娼妓与嫖客)静脉药瘾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HIV(+)HIV(+)的性配偶及婴儿的性配偶及婴儿 流行情况流行情况自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已有年美国首次报道,已有200个以上国家和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发现地区发现HIV-1感染者感染者WHOWHO估计,全球估计,全球HIV感染者感染者至少至少80008000万人,已有万人,已有24802480万人死亡。新增万人死亡。新增HIV感染者感染者500万万/年、年、1.6万万/天、天、11例例/分钟分钟非洲、美洲、欧洲多发,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多
9、发,亚洲HIV感染者感染者快速快速增加(已近增加(已近10001000万)万)1985年传入我国,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年传入我国,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估(估计近计近100100万)万)我国流行情况我国流行情况截至截至2006年年12月月31日,全国日,全国累计报告累计报告HIV感染者感染者19156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7713,累计死亡累计死亡13632人人 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WHO推荐的方法估算,推荐的方法估算,中国现有中国现有HIV感染者和病感染者和病人约人约84万万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疫情地区差异大疫情地区差异大 疫情继续呈
10、上升趋势疫情继续呈上升趋势 传播途径仍以吸毒为主,但三种途径并存传播途径仍以吸毒为主,但三种途径并存 发病和死亡持续增加发病和死亡持续增加 呈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态势呈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态势 女性感染者比例上升女性感染者比例上升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HIVHIV动态感染过程动态感染过程动态感染过程动态感染过程吸附吸附脱衣壳脱衣壳逆转录逆转录环化环化前病毒前病毒,整合整合转录转录,翻译翻译核心颗粒装配核心颗粒装配出芽出芽HIV生活周期生活周期HIV的吸附与脱衣壳过程的吸附与脱衣壳过程 HIV表面的表面的gp120与与CD4分子结合分子结合病毒外膜和病毒外膜和CD4受体构象受体
11、构象改变改变允许允许gp120和辅助受体即嗜淋巴细胞受体(和辅助受体即嗜淋巴细胞受体(CXCR4)及趋)及趋化因子受体(化因子受体(CCR5)结合)结合第二个连接使病毒和细胞膜紧密结合,第二个连接使病毒和细胞膜紧密结合,允许允许gp41和和细胞膜融合区结合和和细胞膜融合区结合 HIV与细胞膜融合与细胞膜融合HIV核心核心及及RNA进入细胞浆进入细胞浆HIV毒株毒株 R5R5株(低株(低株(低株(低/慢型)、慢型)、慢型)、慢型)、X4X4株(高株(高株(高株(高/快型)快型)快型)快型)根据辅助受体的不同(根据辅助受体的不同(CCR5、CXCR4),),HIV分为分为R5和和X4毒株,新感染病
12、毒以毒株,新感染病毒以R5R5株株株株为主,复制速度慢,为主,复制速度慢,病毒量少,称低病毒量少,称低/慢型,感染一段时间后,病毒转化为慢型,感染一段时间后,病毒转化为X4X4株株株株为主,复制速度快,病毒量多,称高为主,复制速度快,病毒量多,称高/快型。快型。高高/快型病毒为合胞体诱导株(快型病毒为合胞体诱导株(SI,病毒培养产生细,病毒培养产生细胞融合),低胞融合),低/慢型病毒为非合胞体诱导株(慢型病毒为非合胞体诱导株(NSI)。)。HIV侵犯各种表达侵犯各种表达CD4分子的细胞分子的细胞 CD4+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CD8+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郎罕细胞郎罕细胞 单核
13、单核-吞噬细胞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 神经胶质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神经元细胞HIV免疫病理靶细胞(靶细胞(CD4+TCD4+T细胞)的免疫损伤机制至少有细胞)的免疫损伤机制至少有3 3种:种:细胞毒效应:受细胞毒性细胞毒效应:受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CTL)攻击)攻击细胞凋亡:感染的靶细胞表面表达细胞凋亡:感染的靶细胞表面表达CD95L(fas抗原)抗原),和配体结合后引起靶细胞凋亡,和配体结合后引起靶细胞凋亡ADCC效应:感染的靶细胞表面表达效应:感染的靶细胞表面表达gp120蛋白,蛋白,引发机体引发机体ADCC免疫反应免疫反应HIV动力学动力学HIV自然史与临床症状、免疫功能和病毒复
14、制关系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临床分期临床分期急性感染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艾滋病前期艾滋病期艾滋病期1.急性感染期急性感染期感染感染HIV后后6天天6周,出现上周,出现上感样及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感样及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现感染后感染后24周,逐渐出现周,逐渐出现HIV抗体,期间为抗体,期间为“窗口期窗口期”随后血浆病毒载量明显下降,随后血浆病毒载量明显下降,CD4+细胞数量回升(但仍低细胞数量回升(但仍低于感染前水平),而后呈进于感染前水平),而后呈进行性减少行性减少症状的出现、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出现、持续时间以及病毒载量与预后相关病毒载量与预后相关平均持续平均持续22天,可
15、自行消退天,可自行消退2.无症状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血浆病毒载量稳定在较低水平(波动很少超过血浆病毒载量稳定在较低水平(波动很少超过1个个对数值或对数值或10倍)倍)CD4+细胞数呈进行性减少(降低速度为细胞数呈进行性减少(降低速度为50100个个/L年)年)平均持续平均持续8年(数月数年)年(数月数年)3.艾滋病前期艾滋病前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PGL)艾滋病相关综合征(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病毒载量开始上升,病毒载量开始上升,CD4+细细胞减少速度明显加快胞减少速度明显加快PGL综合征综合征4.艾滋病期艾滋病期CD+细胞计数细胞计
16、数200个个/l或出现一种以上或出现一种以上艾滋病指征性疾病: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卡氏肺孢菌肺炎、卡波济肉瘤、肺部或食管念珠菌病、卡氏肺孢菌肺炎、卡波济肉瘤、肺部或食管念珠菌病、隐球菌脑膜炎、肠道隐孢子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隐球菌脑膜炎、肠道隐孢子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HIV相相关性脑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组织胞浆菌病、淋巴瘤、关性脑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组织胞浆菌病、淋巴瘤、结核病、弓形虫脑病、结核病、弓形虫脑病、HIV相关性消瘦综合征相关性消瘦综合征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机会性感染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逐渐出现发热、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艾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