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形势“十五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绘好“十五五”发展蓝图,对于加快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谱写美丽建设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成效“十四五”期间,全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生态环境治理能
2、力和机制不断增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全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44.3亿元增加到2030年的320.6亿元,年均增长5.4%o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6.7:36.0:47.3调整为9.8:30.8:59.4,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累计实施总投资147.2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10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由46.4%增加到71.3虬制定市区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30年),成立“四减四增”行动专班,推动工作落实。近三年,全区煤炭消费压减任务已顺利完成。加大已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监管力
3、度,严防异地复产。拆除及整改落后生产工艺设备17台,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495辆。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减少农业品投入,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30年,全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lO)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分别为0.010毫克/立方米、0.022毫克/立方米、0056毫克/立方米和0.029毫克/立方米,PMlO和PM2.5同比改善分别为24.3%、17.1%。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85.5%,在全市六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考核排名第二。高陵水库和沁水河两个集中式饮
4、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主要河流均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近岸海域水质均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标准要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级达到“较好”水平,城区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均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稳步开展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建设持续加强。推进近海海域入海排污口专项整治,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O开展造林绿化面积4.4万亩,完成疫木除治20.82万亩。对养马岛原高尔夫球场进行生态恢复管护工作,生态恢复面积32.87公顷。推进4项全域治水工程
5、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获评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6万户,普及率达到95.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通过市级评估验收。成功承办全市文明村镇创建暨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昆寄山下最是一年春好处”美丽乡村示范片入选全市样板示范片,1镇5村上榜全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坚持改革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立生态环境委员会,定期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组织领导责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地落实。制定出台了市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区打好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作战实施方案区农村生活污
6、水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制定细化工作任务。实行“河长”“湾长”“林长”等管理制度,强化责任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联合办公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推动“一证式”管理,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布环境质量状况、企业环评公示等情况,保障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二节面临的主要问题“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十四五”期间,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基本建成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新要求相比,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
7、畅。“双招双引”成效不明显,新旧动能转换整体重视不够,推进效果不理想。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领域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生态环境压力仍将长期存在。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全区河流属季节性河流,来水主要依靠降雨产生,易受天气干旱等因素影响,河流自净能力较低,部分河流河段基流难以保障,流域难以实现持续稳定达标。秋冬季散煤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散煤对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影响仍然存在。对大环保格局构建的认识需进一步提高。在新形势、新任务、新常态背景下,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需加强
8、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不多,方法单一。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没有有效发挥作用,执法责任不清晰,执法合力没有完全形成。第三节“十五五”形势分析“十五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深刻认识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推进高品质东部滨海新区、开放型经济先行区、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向纵深推进。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
9、变的关键时期。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有利于区大力推进绿色创新,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强大支撑。全面打造新区、先行区、示范区为生态质量改善提供机遇。按照区委部署,全面打造高品质东部滨海新区、开放型经济先行区、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区,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能够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领域取得新进展创造机遇,为基本建成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新注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有利于形成生态环
10、境保护工作合力。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湾长制办公室作用持续发挥,区生态环境委办公室科学化运作有序推进,部门联动配合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更加健全,这都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第二章总体思路及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加
11、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城市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有机融合,让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市更宜居,推进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新建设。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全球视野、示范领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树立世界眼光、对标国际、立足实际,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高品质建立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新。坚持生态优先、系统防范,构建生态健康韧性标杆区。筑牢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稳定,高标准打造优美宜人生态景观。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广,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区。强化绿色约束,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低碳
12、发展,推进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和循环利用,全面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高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彰显特色,完善制度引领格局。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从环保制度、监管模式、治理技术等全方位开展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改革,严格执法,精准管控,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提升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第三节规划目标紧紧把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推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向新台阶,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自然生态安全格局稳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全面提升,环
13、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净土的生态空间基本建立,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的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路径基本确立,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新常态。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更加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受损生态系统持续修复,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环境质量稳定提升,主要河流水质断面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景观、游憩等亲水需求得到满足。低碳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
14、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显著提升,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智慧环保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表1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指标2030年2030年指标属性(一)环境治理L细颗粒物(PM2.5)浓度(gm3)2927约束性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5.589约束性3.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50完成市分解任务1约束性4.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00约束性5.城市(县城)黑臭
15、水体比例(%)00预期性6.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00预期性7.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100100预期性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055预期性9.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吨)一870约束性10.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减少(吨)一280约束性1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吨)一2072约束性12.氨氮排放总量减少(吨)一101约束性13.废弃农膜回收率()9092预期性(二)应对气候变化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一完成市分解任务约束性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一11.5约束性1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一完成市分解任务预期性(三)环境风险防控17.
16、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691预期性18.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100100预期性(四)生态保护19.生态质量指数(EQl)一稳中向好预期性20.森林覆盖率(%)一26约束性21.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万吨)1.59完成市分解任务预期性22.农药使用量(商品量)(万吨)0.1390.13预期性23.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21.3221.32约束性24.自然岸线保有率()一40约束性注:1具体规划指标以市分解任务为主第三章深化“四减四增”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积极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优化升级,促
17、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第一节加快产业结构绿色升级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和污染物倍量削减要求。坚持“上新压旧”“上大压小”“上高压低”“上整压散”,严禁新增钢铁、煤电、地炼、水泥熟料和粉磨、轮胎、电解铝等“两高”项目,“两高”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必须严格落实产能、能耗、煤炭、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要求,新、改、扩建项目按照产能置换办法实施产能减量置换。全面排查在建、拟建、存量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测。新、改、扩建“两高一低”项目,须严格落实产能、能耗、煤炭、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要求,新建项目投产后整合替代
18、项目同步关停。未纳入国家规划的炼油、乙烯、对二甲苯、煤制油气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坚决淘汰低效落后产能。依据环保、安全、技术、能耗和效益标准,以煤电、水泥、化工、铸造等行业为重点,严格落实环保、质量、能耗、安全等国家行业标准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严控新增过剩产能。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对“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落后产品全部淘汰出清。聚焦“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等行业,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任务,推动低效落后产能退出。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强工业互联网应用,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做大做强
19、先进制造业,依托中韩O产业园、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等优势载体,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鼓励引导恒邦股份加大环保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投入,加快转型升级,带动全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加速推进5G落地,搭建云计算、大数据和产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实施“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计划,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积极采用数字化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机械制造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和园区绿色循环低碳改造。以有色、铸造、建材、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推动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和园区化发展。充分发挥园区集聚优势,加强恒邦化工产业园、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和企业集聚区
20、能源替代利用与资源共享,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或使用工厂余热等清洁低碳能源。试点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整体提升工业园区和企业集聚区清洁生产水平,推动与园区产业定位不符企业退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先进环保技术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创新环境治理模式,积极推行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社会化监测等新业态。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创新,不断探索“互联网+”绿色产业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环境服务业,推进清洁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
21、第二节深入调整能源结构扩大清洁能源规模。聚焦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三大板块”,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海陆统筹、集散并举”推进风电规模化协调发展,重点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坚持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并重,不断扩大太阳能利用规模。合理规范推进地热能供暖,探索开展海洋能综合利用。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动,加快推进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天然气产供销基地建设,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95%左右。持续压减煤炭消费总量。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持续淘汰落后燃煤机组,在确保电力、热力接续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关停整合。严格
22、按照减容量“上大压小”政策规划建设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原则上不扩大燃煤发电机组装机规模,燃煤发电量稳中有降,新增用电需求主要由区域内非化石能源发电和区域外输电满足,不再增加自备燃煤机组,现有自备燃煤机组改为公用或清洁能源替代。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实施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热则热”的原则,对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工业炉窑,使用工厂余热、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进行替代。扩大城市集中供热范围,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到2030年,地区散煤全部清零,城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加大民用、农用散煤替代力度,
23、基本完成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燃煤设施的清洁能源替代。依法将整体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地区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第三节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绿色低碳交通综合体系。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力度,基本形成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以水路或管道为主的格局。加快港口和物流园区集疏运铁路、主干油气管道、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水运和管道转移,短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辆。新、改、扩建项目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应采用公铁联运、新能源车辆以及封闭式皮带廊道等绿色方式运输。积极推动车船升级优化。全面实施轻型车和重型车国六b排放标准和船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
24、大力推进老旧车船提前淘汰更新,到2030年底前,全面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和燃气货车(含场内作业车辆);加快淘汰国四标准柴油货车和采用稀薄燃烧技术或“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货车。2030年年底前,国六排放标准重型货车占比达到30%以上。鼓励港口、铁路货场、物流园区等重点场所使用国四及以上排放标准或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开展港口、铁路货场、物流园区等重点场所非道路移动机械零排放或者近零排放示范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推进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使用,城市内公交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新增或更新的公务用车(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防汛抢险救灾等特殊工作要求的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新增或更新的城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生态环境 保护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