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docx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一、课程改革的目标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2、班人。因此,这次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
3、体系。二、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综合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
4、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一、二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6门课;小学三至六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8门课。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制订义务教育阶阶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
5、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自主、多样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四、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改革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教师的不断提高。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指导 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