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课程教学计划.docx
《垃圾分类课程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垃圾分类课程教学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8 / 8垃圾分类课程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 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垃圾分类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很多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已经开展了垃圾分类试行工作,而上海更是自2019年7月1日起在全市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措施,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措施和资源可回收处理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垃圾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印发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垃圾分类的目标、任务分工等,要求以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总目标,深入推进垃圾不落地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
2、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天津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回收意识,将垃圾分类教育从初一学生抓起,专门为初一学生开设了垃圾分类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将当前垃圾分类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优势,培养学生自觉分类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为家人做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带动家人都树立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并能够自觉实践,为天津市垃圾分类的推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课程学时 根据学校要求,本课程一学年共4课时,其中每学期2课时,学期开学第一课1课时,期中后1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四、辅助教材 本课程所用辅助教材为天津市教育
3、委员会编写的天津市中小幼垃圾分类知识教育读本。其他教学材料由任课教师自行搜集使用,主要包括多媒体音视频、彩色画笔画布以及其他对教学具有辅助作用的材料。 五、课程内容 由于教学时间安排并不集中,课程穿插在学期的教学中,因此本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应该既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同时也要有内在的连贯性,将本课程视作一个各部分有机组合的教学整体来看待。基于以上考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垃圾分类基本知识。 垃圾分类是针对生活垃圾而言的,与其相对的是工业垃圾,工业垃圾则不在目前垃圾分类的范围里。生活垃圾指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分类指按生活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
4、用价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4种,分别是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其他垃圾(上海称干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厨余垃圾(上海称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
5、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及其容器、过期化妆品等。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第二,垃圾分类的优势。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费是1.16元/吨,是1979年的4倍。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资惊人,难道我们对
6、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吗?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 减少土地侵蚀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减少污染 中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 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还可以减少危害。 变废为宝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垃圾 分类 课程 教学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