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范本doc47页.docx
《城市总体规划范本doc4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总体规划范本doc47页.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年)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2项 目 名 称: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委托方(甲方): 宜昌市规划局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 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81001)院 长:(李晓江签名章)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张 兵签名章)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13 年 2 月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建 所主管所长: 尹 强,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主任工:
2、鹿 勤,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罗 赤,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家志,城市规划师项目参加人:李海涛,高级城市规划师 龚道孝,高级城市规划师 涂 欣,城市规划师 袁少军,高级工程师 孙 亮,城市规划师李 婧,工程师 付新春,助理城市规划师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年) 文本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策略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5第一节 城镇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战略5第二节 市域资源与环境保护8第三节 市域城镇结构与经济区划10第四节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3第五节 市域旅游规划15第六节 市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16第四章 规划区规划19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
3、模22第六章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23第七章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5第一节 对外交通规划25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25第二节 公共交通系统27第三节 公共停车场30第八章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31第一节 布局原则31第二节 公共设施规划布局31第九章 居住用地规划35第十章 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36第十一章 中心城区景观绿地系统规划38第一节 景观系统规划38第二节 绿地系统规划41第十二章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43第一节 规划目标43第二节 环境功能区划43第三节 污染物控制44第十三章 中心城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46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46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47第三节 电力工程规划49第四节 电
4、信工程规划49第五节 燃气工程规划51第六节 环卫设施规划51第十四章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54第一节 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规划54第二节 防洪规划54第三节 消防规划55第四节 人防规划57第五节 抗震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59第十五章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61第十六章 空间管制规划63第十七章 规划实施建议65第十八章 附则672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2页 共47页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目的为落实中部崛起战略,适应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建设的需要,实施湖北省“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适应宜昌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的需要,修改原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编制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下称“本规划”)。第2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7)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年);(8)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第3条 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
6、区三个层次。1、市域:宜昌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夷陵区、点军区5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3市,秭归县、兴山县、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5县,总面积约21230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小溪塔街道、三峡坝区、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鸦鹊岭镇、枝江市、宜都市陆城街道、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姚家店镇、五眼泉镇、枝城镇、秭归县茅坪镇等地的行政辖区,总面积约4331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小溪塔街道、三峡坝区、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鸦鹊岭镇、白洋镇、安
7、福寺镇、顾家店镇、红花套镇、高坝洲镇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840平方公里。第4条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第5条 关于强制性内容 文中“黑体字”条文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城乡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内容,也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对于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建设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策略第6条 发展目标1、市域协调发展目标(1)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
8、城市功能,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宜昌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转变,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2)到2015年,宜昌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9%。(3)到2030年,宜昌市城镇化率达到70%。2、城市发展总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凸显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服务水平,加大城市在区域内的辐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使宜昌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全面达到与超越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实现城市规
9、模与城市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约、高效、生态型发展新模式,打造宜昌成为可持续发展、环境协调、景观优美的生态型城市。第7条 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策略加强与上游的重庆、下游的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的联系,在长江中游“中三角”城市集群中构筑次中心城市;重点加强与荆州、荆门在产业、交通以及旅游等方面的联系,构建“宜荆荆城市群”,将枝江市作为城市群合作的试点,承接合作项目。2、市域统筹策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跨越行政区的城镇协调机制,借鉴白洋镇的行政托管机制,对沿江区域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上至坝区、下至枝江的新型城镇连绵带;构建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协作体系,建立各县市之间、
10、城镇之间网络型关系,统筹全市工业园区建设,鼓励“飞地园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统筹市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施江河流域规划,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协调沿江上下游城镇的取水口与排水口,依据生态环境容量,制定合理的城镇发展规模,提高工业园区的生态控制标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按照地形环境特征,划分城镇类型,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策略,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化布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3、生态环境保护与培育策略(1)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指导坝区与长江中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生态的多样性,使城乡土地、水资源、能源、物产资源得到
11、节约、集约与可持续的利用。(2)创新绿色发展新机制。完善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机制建设,强化区域绿色合作力度,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3)从区域角度出发,改善三峡大坝建成并运行后的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注重区域性生态廊道保留;合理进行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调配。(4)在市域范围内制定与实施生态分区规划,确定各分区的生态目标与主要职责;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地质灾害敏感点的监控和治理,预防与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5)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止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出现。
12、6)在城镇规划与开发建设中,注重保护重要的区域性生态绿地,注重保护与恢复原有的水网系统, 注重保持原有自然地形风貌的协调。(7)有效防止工业化、城镇化所可能导致的环境质量的下降。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制定必要的环境分区及控制指标和准入条件,对城镇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提出环境控制要求;注重对城镇建设密集区、工业区内绿地系统及其他生态防护系统的建设。(8)处理好生态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在各类生态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内提倡“负责任的旅游”。4、产业发展策略(1)第一产业走生态化、多样化、效益化的道路,以保障农民收
13、入的增长为基本出发点,改善农业在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条件与农业服务环境,支持各类经济合作社的成长,支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2)工业发展应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和已有的产业基础,发挥长江沿岸的物流和交通设施优势,建设宜昌沿江万亿产业走廊;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在产业转移中寻求升级;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提升工业生产技术,保护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创新与促进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民营企业互动机制,实现产业集群的形成。(3)物流业借助长江航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的优越条件,结合港口码头、货运站场等交通设施,建设三峡物流中心
14、提升宜昌的国家物流网络区域中心地位。(4)旅游业实施“产品综合化、品牌个性化、服务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城市游憩化”总体战略,强化宜昌旅游软环境建设,整体提升宜昌旅游竞争力,将宜昌建设成为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5、市政基础设施引导策略结合城乡规划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市政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适度超前、避免重复;充分发挥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实现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城镇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战略第8条 市域人口控制规模与城镇化水平1、人口规模市域常住人口2015年为480万人,2020年为506万人,
15、2030年为538万人。2、城镇化水平市域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59%,城镇人口为283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65%,城镇人口为329万人,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377万人。第9条 市域城镇化目标市域内沿江平原城镇、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城镇(乡)和山区城镇(乡),应采取差异化的城镇化目标。1、以扩大经济总量、完善社会服务、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为城镇化的基本方向;以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进程,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就业;结合地方实际,在城乡统筹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实现城镇和农村的和谐发展。2、加强中心城区的中心集聚作用,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与
16、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保证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扩大城市人口规模。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80%,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84%,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90%。3、鼓励长江城镇聚合带上的沿江平原城镇的集聚与优先发展,非中心城区的沿江平原城镇的城镇化率2015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0%,2030年达到70%。4、保持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城镇(乡)的平稳发展与常态增长,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5%,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1%,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63%。5、合理控制山区城镇(乡)的人口规模,人口逐步向中心城区和沿江平原乡镇,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36%,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43%,2030年
17、城镇化率达到53%。第10条 沿江平原城镇化策略1、保护沿江平原城镇的生态环境资源,统一规划用地功能与布局,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2、促进产业发展,完善配套服务,吸引山区人口及返乡人口在这一地区的集聚。3、统一划定长江经济带内的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项目分类集中入园;采取“飞地”策略,支持山区县、乡镇招商引资项目进入沿江工业园区,重点建设猇亭区、白洋镇、红花套镇至枝城镇、董市镇之间沿江两岸的工业园区。4、规划配置各类公共设施、交通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保证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良性推进,满足原城镇及移入人口的居住需求,实现安居乐业。5、采取多种方式,公平、有序地推进该地区村庄的就地或近地
18、城镇化;保留必要的农业生产区,鼓励与发展都市农业。第11条 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城镇(乡)城镇化策略1、保护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城镇(乡)为适度城镇化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兼顾效率与公平,合理确定该地区市区(县级)、中心城镇的镇区与产业园区发展的空间边界,形成以市区(县级)和中心城镇为主导的城镇化方式。在产业发展方面,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支持三次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与纵向产业链的形成;鼓励第一产业实现合作经营,形成规模化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市区(县级)和中心城镇通过产业的发展与配套服务的完善,吸引本地区部分人口的集聚。市区(县级)和中心城镇周边村庄有条件地实现就地城镇化。3、市区(县级)
19、和中心城镇参照城镇标准规划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与市政设施;保证市区(县级)和中心城镇住房建设的合理发展,满足本地城镇居民的居住需求。4、一般乡镇的发展以保证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方便为原则,保证交通出行、医疗、教育、基础设施服务等基本服务功能,鼓励人口适度聚集。第12条 山区城镇(乡)城镇化策略1、山区城镇(乡)为弱城镇化地区,该地区以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农业的持续发展为基础,形成以基本公共服务、第一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积极鼓励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合作经营,形成规模化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县城和中心城镇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和发展无污染的特色产业,吸引本地区部分人口的集聚。3
20、县城和中心城镇参照城镇标准规划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与市政设施;保证县城住房建设的合理发展,满足本地城镇居民的居住需求。4、一般乡镇的发展以保证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方便为原则,保证交通出行、医疗、教育、基础设施服务等基本服务功能,鼓励人口向沿江平原地区或市区(县级)转移。第13条 城镇化配套政策1、建立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城乡统筹、公平共享机制。2、健全城乡统筹的医疗、教育、文体、金融等社会服务体系。3、完善市域多级交通系统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域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4、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机制,保证农田质量和面积;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第二节 市域资源与环境保护第14条
21、生态功能区划市域划分为4个生态区,分别为西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西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中部生态建设区和东部平原丘陵生态建设区。第15条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指标1、生态建设指标:至203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比8%,森林覆盖率60%,水土流失面积比25%。2、生态产业发展指标:至2030年,工业水重复利用率90%,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90%,绿色GDP综合指数0.25。第16条 西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1、主要包括五峰和长阳(除高家堰镇、龙舟坪镇外)两个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宜都市南部山区和秭归县杨林桥镇等。2、生态控制要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好市域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典型
22、自然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资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公益林建设;严格限制工业门类,加强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依托自身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加强无污染的资源型产业的开发。第17条 西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1、主要包括兴山县、远安县、夷陵区和秭归县大部分乡镇。2、生态控制要点: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治理改造或搬迁现有污染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库区所有市县(区)和沿江建制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统;重点控制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减少入库的泥沙量,库区和影响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逐步还林还草;建立岸边生态保护带。第18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总体规划 范本 doc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