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docx
《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我国新媒体发展紧跟国家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媒体融合政策方向,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速实现技术赋能与内容创优。通过概念重塑、系统性变革、实践展演三个角度分析新媒体发展现状,解析未来我国新媒体在组织机构整合、技术伦理和跨区域联动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下,5G、VR、AR、MR、Al等技术不断进阶,新媒体的形态也不断变化。对我国新媒体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和发展趋势的展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推动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一、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2014年8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年来我国传统媒体与网络
2、新兴媒体不断融合,新媒体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一)新媒体内涵不断丰富1 .原点反思:“新媒体”的内涵进阶关于“新媒体”一词的表述,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麦克卢汉题为“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的演讲,彼时的“新媒体”(newmedia)尚未具有特殊含义,而是作为“旧媒体”的对照组被提出。1随着该词在我国的引入和普及,有学者总结了新媒体界定过宽、逻辑混乱的问题,认为“新媒体”的严谨表述应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其传播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依传播技术的“今日之新”有所发展。2技术更迭对传播生态的嵌入,不断赋予“新媒体
3、新的内涵,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体融合正向多主体互动交融发展,传媒业的结构性变革与传播思维的更新升级,需要在对“新媒体”概念的总结基础上进行延展。当前技术背景下,新媒体呈现出深度融合性和数字交往性的特征。数字时代的本质之一是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融合”3,传统时空观被解构,现代媒介成为社会基础设施,并连接发展成为一种“盖亚”社会结构,即“在各人群、各物种和各地理环境之间的广泛联系下形成的整体观念”4。智能技术不仅促成了彭兰所提到的媒介形态、手段的融合,即以多媒体传播作为新媒体传播特征的浅层融合,更使新媒体与其随身相伴的数字技术、使用者等行动者成为共生的关系,达成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新媒体作
4、为一种高度融合性的嵌入式新型媒介形式,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流动渠道,而成为交流和行动复合体,即具有数字交往性。5技术赋能使新媒体开始扮演新交往主体,呈现出更复杂的传播形态。2 .深度媒介化:新媒体时代的生存方式嬉变新媒体时代的社会传播环境受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现代社会已经完全被媒介浸透(Penneated)”,媒介成为与文化和其他社会制度无法分离的中立性要素,6“媒介化”(Hiediatization)成为新媒体研究不可忽视的宏观背景之一。研究者将媒介化视为“机制化”(institutionalized)和“情景化”(ConteXtUaliZed)的概念延伸,7作为一个元过程(met
5、a-process),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和对社会基本特征的描述。从大众传播的广泛视角而言,媒介化即媒介型塑社会的过程,关注不同的传播手段、媒介形式对社会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影响,并从传媒变革联接到社会整体变迁。而新一轮技术革命正推动万物互联,使多样态的数字媒介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媒介成为具有建构力量的基础性社会结构,深度媒介化时代正式来临,其强调”数字媒介带来的传播革命”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基本形态的“根本性重构”,“整个社会正以新的传播机制法则和模式来进行自身业态和架构的重建”。8与以往的媒介技术不同,深度媒介化范式下的数字媒介成为社会运行逻辑,在多维层面重构传统的社会关系,并以媒介机构等
6、基础设施编织社会结构。直播带货、网络问政、政务新媒体等都是社会深度媒介化的重要表征,不同行业和功能由媒体机构承载,通过数字化方式组织链接,建构了新的系统性规则,使日常生活的基础节点成为媒介化的一环,深刻改写了商品销售、政府治理等传统社会架构的基本行为规则。在深度媒介化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媒介化社会和媒介化生存的概念。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媒介化程度的不断演进下,现实与媒介化现实合二为一,人的社会行为也受不同阶段和类别的数字媒介形塑,形成具有流动性的关系链接,并衍生出“媒介化的人”,人与传播的关系逐渐深化。9由此,媒介化及其在变迁升级中所衍生出的其他概念作为新媒体发展的基本背景和宏观意涵,一方面奠定了
7、新媒体是社会基础设施的认知根本,另一方面也提示在考量新媒体发展问题时应具有融合思维,不应仅对媒体机构或媒体内容制作技术有所关注,更应将其置于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革中,进行系统把握。3 .技术景观:新媒体传播的逻辑演化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质内容生产力,使传播流程、传播结构、传播范围、传播目标等方面产生了结构性改变,10智能传播成为主流。以往的中心化传播逻辑被网络技术全面升级下的去中心化逻辑冲击后,智能逻辑又创造了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新模式。11与大众传播时代不同,智能传播时代在技术基础、传播场景、内容生产机制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技术赋权下的新媒体进化方向,即以人为尺度,生产流程和
8、传播逻辑的场景性和具身性。一方面,传统的传播时空观正在被颠覆,场景作为一种空间语言,既是碎片化和日常的,同样也可呈现为虚拟方式。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空间已经开始超过现实空间,媒介既可以成为场景,也可以创造场景。于媒体机构而言,新媒体内容生产已从简单的技术应用进阶到技术赋能,从“连接”技术到“融合”技术,搭建场景成为新传播需求。2024年6月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运用人工智能和扩展现实技术推出的新闻情景短剧“长”歌行,搭建了古今对话的沉浸式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实践。需要关注的是,智能技术赋能新媒体打破传统空间格局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空间观,所衍生的新旧场景的交替与交融都会导向传
9、播生态中社会关系和规则的不适应,这也组成了媒体融合过程中的结构性障碍。12另一方面,新媒体语境下,智能技术作为连接基础所建立的场景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媒介和媒介内容共生出具身性的传播生态。身体、场景、关系作为理解新媒体的基本要素,从最初的“作为媒介内容的身体”到“作为传播媒介的身体,口3再到智能传播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对“身体”的全面解放,“身体”已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尺度,出现了现象身体与对象身体的相对概念,成为物理世界“自在”与心理世界“自为”的综合。14以数字虚拟人为例,如央视网“小C”、检察日报社“检博”都是近年来由主流媒体推出的热门虚拟主播。数字人构建了可视化的技术身体和虚拟直播空间
10、在人类意识驱动的前提下,形成符号化的技术身体和具身性传播实践,并共同生产出新媒体景观。(二)新媒体发展多元赋能1 .顶层设计:新媒体发展的导向指引2014年8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正式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作为媒体融合的目标。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
11、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到,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从宏观视角梳理我国针对媒体融合的相关纲领性文件,可以窥见顶层设计对新媒体发展的规划已从细节探索进阶到整体塑造,并逐渐形成多点扩散、集体联动的系统性格局。首先,从融合发展到系统性变革,技术面向已成为新媒体发展政策规划的重中之重。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视频致贺中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加快推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携手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其次,从融合发展到系
12、统性变革,新质生产力成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次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当下新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对现有生产关系的系统性重塑,也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深层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媒体机构在组织机制、管理运行、生产体系等多个方面在系统化思维的指导下进行结构性变革。15最后,从融合发展到系统性变革,内容创新始终是新媒体发展的要点,并始终根植于文化强国战略的整体统筹之中。2024年10
1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到,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智能媒体时代,新媒体内容生产机制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深入文化与社会,将新媒体发展与文化强国战略相连,既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也易于形成系统性布局,拓宽新媒体变革的深度与广度。2 .流程再造:新媒体发展推动结构调整行至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新阶段,媒体融合经过十年发展已从相加进阶到相融,新媒体机构也从最初的多点提升走向结
14、构性突围。这首先体现在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上,由央省级媒体牵头,地县级媒体跟进,各地通过对相关机制和机构的整合融合,实现全方位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出多套各具特色的融合模式。比如,江西南昌市融媒体中心依托南昌日报社,采取部分整合的模式,对南昌日报社、南昌广播电视台的采访、编辑两大板块进行了整合与优化,提升了采编效率,实现内容传播效力的飞跃。其次,在采编工作上,新媒体机构纷纷进行系统性的流程再造,建立全媒体采编流程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如拥有涵盖70个官方账号的北京广播电视台,建立了以“图文+直播+短视频”为融合策略的北京时间新媒体传播矩阵,改变传统媒体时代的生产流程,打破内部部门壁垒,通过精简组织
15、架构、内容传播网络化等方式打造更具时效性和传播力的新媒体作品。最后,融媒体工作室、媒体智库成为新媒体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融媒体工作室作为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调动人才积极性、激发媒体机构创新活力及内容创作效能的有效机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推出了聚焦多个新闻领域的融媒体工作室,并依此打造个人IP,推出优质产品,充分顺应新媒体时代互动性、融合性、数字化的趋势,形成卓有成效的转型整合范式。另一方面,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推动智库在国家战略、规划、布局、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媒体智库作为智媒融合的深层产物,其以媒体机构为主体,依托专业资源和媒体
16、优势,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大议题,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深度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6目前,人民日报社的人民智库、南方都市报的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等作为媒体智库的代表,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增强媒体的造血功能,成为主流媒体突破传播采编结构的重要尝试。不过,各级媒体间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智库合作机制,不同层级的媒体智库水平差距较大,甚至还引发同质化竞争,这不仅导致资源浪费,也阻碍了媒体智库效能的最大化发挥。3 .价值引领:新媒体发展增强传播温度二十大报告明确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为重要工作目标,这既意味着意识形态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综合治理现代化的工
17、作重点,也表明新媒体发展在价值引领方面的显著作用。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媒体传播生态具有新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对增强主流意识声浪,凝聚价值共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呈现出多维并进、立体传播的趋势。其一,新媒体内容的选题视角始终植根于对主流价值观的深挖。通过将宏观规划与微观实际相结合、高深理论与群众生活相结合、经典范式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方式,主流媒体确定了大批具备价值共鸣与主流导向的新媒体内容选题,以此增强新媒体内容传播的价值深度。比如,党的二十大期间,新华社以总书记与花农、边防战士等基层群众互动的生动场景为主题创作的融媒体报道近镜头温暖的瞬间,央视新闻推出的“金句”创意短视频“五项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媒体 发展 现状 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