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管理思想.ppt
《儒家文化与管理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与管理思想.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儒家文化与管理思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吕元礼从新加坡经验说起:从新加坡经验说起:跟新加坡叫板,是汪洋最近说法;跟新加坡叫板,是汪洋最近说法;比新加坡更好,是小平原有精神比新加坡更好,是小平原有精神人才决定论人才决定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天赋、基因天赋、基因如何长寿?头发比邓小平白为什么老要赢?“我不会领养小孩,除非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冒险人的智商和能力80%天赋决定同卵双胞胎宠物狗香港为什么能?台湾为什么能?智商比较:中国人为什么更聪明?比较中国与希腊新加坡小姑待嫁新加坡鼓励高素质人多生与外劳结婚文化决
2、定论文化决定论儒家文化与经济腾飞儒家文化与经济腾飞1.“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年到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新加坡的人民有群体凝聚力,能够以务实的态度,来看待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的问题。”2.“新加坡成功的一个最强有力因素,就是50到70年代那一代人的文化价值观。由于他们的成长背景,他们肯为家庭和社会牺牲。他们也有勤劳俭朴和履行义务的美德。这些文化价值观帮助我们成功。我本身有了这种体验,所以我很重视维护华族新加坡人的文化价值观。”3.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表明,“国家的历史也促成了它们社会内部
3、强大的结合力,他们吸收了这样一个宝贵教训: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进展,全国上下必须步伐一致,共同迈进,其中的含义是,个人必须为国家的利益和进步作出牺牲。个人可以期望最终从群体成功中获益而感到满足,这点已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李光耀特别强调:“值得提一提的是,新加坡的华人,多数是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大都很贫穷,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们不象那些学者或知识分子,因为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而抗拒儒家思想。因此,虽然多数人都没有受过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高文化,可是,大家在日常生活里,却实行儒家的道德教义。他们所具有的,是从父母和亲人那里学来的、水平比较低的文化或民间风俗。这些包含在从
4、儒家、道家和佛教而来的谚语和俗语中。”(祭如在)儒家价值将在中国复兴儒家价值将在中国复兴1967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当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向李光耀请教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和“文革”又是怎么一回事的问题时,李光耀回答说:“毛泽东是希望做秦始皇没有做到的事,那就是把中国的过去毁掉,从而重新塑造中国。秦始皇焚掉所有既存的书,是要使有记载的思想都从他开始。毛泽东希望通过那些小红书,他写的诗词与那些强有力的语录,做到同样的事。毛泽东好比要在精工镶嵌上画像,但他总有离开的一天,雨来了,就会把他的像冲掉,露出下面的镶嵌痕迹。毛泽东只能活一次,他不可能改变中国5000年历史。毛泽东虽然讲了许多名言,
5、但5000年来,中国智者所说的名言不计其数。”1974年,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李光耀在会见印度领导人时指出:“让我来谈谈经济增长眼下非常差劲的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国。我想我可以这么说我对中国人的心理有一定的洞察力。中国人也许像印度人,心理上有一种奇特的拘谨的道德观念和物质主义的混合体。毛泽东现在在中国所做的事,中国人民不会长期接受。中国人非常讲究实际,能刻苦耐劳,有智慧。他们所要的一切是政治稳定和有经济奖励的气候,使他们可以作出最大的贡献。”他进一步预言:“中国人民迟早会靠刻苦耐劳脱出身来。但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率低得可怜,只有2.5%。中国人总有一天会向全世界证明,他们不光能
6、同城市国家新加坡和香港等小地方竞争,甚至还能同日本竞争,取得高得多的经济增长率。这样的日子不很远了。他们不需要依赖国家的拐杖,问题只是我又回到自己的命题最重要的是政治稳定,官僚信赖得过以及自由企业以社会为依归。”1988年,具有彻底反传统倾向的电视专题片河殇风靡中国。李光耀看过该片后认为:“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不一定就得把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全都抛弃。看看台湾、韩国、日本、香港和新加坡,大家都在想方设法保留勤俭、刻苦的传统价值观,强调学问知识,效忠家庭、宗亲和国家,把社群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因为有了这些儒家价值观,才有社会凝聚力、高储蓄、高投资,进而带来高生产力和高增长。中国需要改变
7、的,是过度的中央集权管理制度以及人们的态度和观念,使中国人更愿意接受新想法、新点子,中国的、外国的都好,愿意把新点子付诸试验,使它们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一、人性学说一、人性学说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性恶说性恶说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起伪韩非性恶说性恶说韩非君与臣:主卖爵位,臣卖智力。人与人: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夫与妻:故事父与子: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儒家:德治与礼治儒家:德治与礼治道之
8、以德,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有耻且格。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法家:法术势法家:法术势法:轻罪重罚,信赏必罚。术:阴谋诡计,权术。势:权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失其所乘者也;尧为匹夫,不能使邻人;桀为天子,可以乱天下。故德贤不足羡,势位足可恃。苏秦的故事:以子位高而多金。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二、仁二、仁(1)二人为仁:推己及人。忠(中心、尽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恕(如心,推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上下两横:爱有差等亲亲而后仁民,仁民而后爱物。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换句
9、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墨子里有段话说明了这个分歧,有个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3)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麻木不仁见孺子之人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通书通书中说:中说:“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
10、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周濂溪集周濂溪集卷五卷五)。新儒家的“欲”字常指私欲,或径指自私。有时候在“欲”字前面加上“私”宇,是为了使意义更明白些。存天理,去人欲。夫妻,天理也;三宫六院,人欲也。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人性本善,有如明净的镜子。修养,就是把镜子上的灰抹去周敦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以孟子的一段话为例来说明,这个例子是新儒家常常引用的。孟子这段话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休惕测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照新儒家的说法孟子在这里所描述的是,
11、任何人在这种场合的自然自发的反应。人在本性上根本是善的。因此,他固有的状态,是心中没有私欲的状态,或如周敦颐说的“静虚”状态。应用到行动上。它会引起立即要救孺子的冲动,这类直觉的行动就是周敦颐所说的“动直”。可是如果这个人不按照他的“第一冲动”而行动,而是停下来想一想,他可能想到,这个孺子是他的仇人之子,不该救他;或者这个孺子是他的友人之子,应该救他。不论是哪一种情况,他都是受“第二私念”即转念所驱使,因而丧失了固有的静虚状态以及随之而有的动直状态。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客观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对象。镜的明,好比心的“明”;镜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心无欲,则对于外来刺
12、戟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上都是直的。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视同仁,也就是“溥”。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僧的方法一样:自然而生,自然而行。三、礼法互用三、礼法互用礼治:无讼。称谓:礼。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兄弟官司。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圯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
13、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想当然法理人情之间法理人情之间儒家在处理法理人情的关系时,就很现实地提出了亲亲相隐的原则。举例来说,有个叫叶公的人对孔子说:我们这里所谓正直的人,是“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即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便出来作证,证明父亲是偷了别人的羊。孔子听后反对说:我们这里所谓正直的人不是这样。我们这里所谓正直的人,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即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叶公所说的“其父攘羊,其子证之”不是大
14、义灭亲、大公无私吗?为什么孔子并没有赞成这种做法呢?孔子所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是以情枉法、以私废公吗?为什么孔子会说“直在其中”呢?这其实就是法理与人情的一种冲突。因为叶公的立足点是法理,是以“法的公平性”、“法无例外”的观点说“直”。孔子的立足点是人情,是从人情之本然恻隐之处论“直”。就像看到小孩往井里掉,会很自然地要去救他,看到父亲犯了罪,出了错,也会很自然地会去救父亲,从而替父亲隐瞒。话说回来,孔子的上述观点并不代表他主张要人情而不要法理。因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仅仅限制在举证的层面。即父亲偷了羊,儿子可以不出来举证。在执法层面,儒家又主张不隐于亲、大义灭亲。例如,同是孔子,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文化 管理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