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一、序言1二、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1(一)发展基础1(二)形势挑战5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目标8四、重点任务10(一)立足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11(二)聚焦教育公平与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集群优质发展13(三)突出“双元”育人与工匠精神,促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15(四)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发展17(五)突出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引领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发展19(六)强化技术服务与智慧创新,促使智慧教育升级发展。22(七)着力公共服务与全民共享,推动终身教育开放融通发展24(八
2、凸显“一带一路”与对外开放,推动国际交流跨越发展25(九)聚力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推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26(十)推动教育投入与多元共治,实现治理现代化健康发展30五、实施条件与保障31(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31(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32(三)推进教育法治建设33(四)强化规划实施评估33(五)完善落实规划推进机制34市“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一、序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全面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的关键五年。根据国家、省市教育现代化2035和省“十五五
3、教育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市“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十五五时期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也是全市教育系统共同的行动纲领。二、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统筹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战略,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全面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现代化高质发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培养社会主
4、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出台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全市教育事业“四个一流”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针对教育资源供给、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发展均衡等重点问题,系统推进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被省政府确定为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单位,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居苏北前列,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全省领先。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公平有效保障。20
5、19年全省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意度测评中,我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满意率分列第二、第四、第六。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8%,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2%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99.5%,义务教育达省基本办学标准学校比例居全省第五、苏北第一;集团化办学、共同体建设覆盖率100%,教师合理流动比例达17.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2%,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比例达94.29%;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9年教育,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创建省中职领航学校建设单位3所、建成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7所、省优质特色学校3所、市级示范性职
6、业教育集团5个,建成市级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全市97.7%以上的社区教育中心达到“省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城市和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比例分别达54%、48%以上;全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54%以上。海洋大学成功更名。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艺术教育居全省前列,籍大学新生体质监测居全省前两名。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达标率100%。小学语文、数学和初中语文、生物、地理等学科在省义务教育学业水平测试中,居全省前列。高中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职业院校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国家级金牌12项、省级金牌21项;全国、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分获二等奖2项,特等奖2项;中小学教师论
7、文竞赛在全省年年夺冠,省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奖数实现历史性突破,省教科院发文推广市教育科研经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新“333”工程,实施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共同体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项目,培育港城名师等骨干教师5000余名。创新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在全省率先建立乡村教师培训系列机制;建立覆盖各学段全学科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79个,培训培养乡村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175人次。打造“青蓝课程”“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等培训品牌项目,每年培训教师达9000人次。实施市优秀教育人才奖励办法,分类分级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实现教师工资待遇逐年增加且三
8、年内不低于本市公务员。培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苏教名家、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市“521”工程培养对象近550人。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增强。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率、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均达100%。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达99.5%。建成并推广使用全省首家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公益平台“云海在线”。60%的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校园,创“智慧校园省级示范校7所。在全省率先建设教育大数据项目并投入使用,建成集基础设施云服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可视化呈现、应用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支撑和管理平台。教育
9、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丝路东方留学市政府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成立市中亚留学生培养基地,打造“丝路东方留学”品牌。全市18%的学校与国际(港澳台)学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常态化实施“锦绣等交流项目。“零择校”“阳光分班”得到省教育厅高度评价,推出公益服务栏目教子有方。全面开展课后延时和午餐供应服务,惠及中小学生18.92万人,获得社会高度赞誉。教育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不断强化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育投入保障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560.62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赛总投入398.03亿元增
10、长40.85%。优化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实施校舍安全工程180万平方米,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77所、幼儿园139所,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比例降至0.83%。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健全,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精准资助协同发力,应助尽助全面实现,资助育人成效初显。十四五时期全市发放各类助学金5.17亿元,惠及学生超92万人次,办理助学信用贷款7.32亿元,惠及学生超9.5万人次;完成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高清升级项目建设,全面实现考试全程监控,身份验证与作弊防控现代化、标准化。教育现代化建设省级监测苏北领先。(二)形势挑战。“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11、转换增长动力。新形势、新征程、新目标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迎接多重战略机遇与重大挑战。1 .城市战略定位指明新方向。近年来,在全国“一带一路”开放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彰显。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的加快建设,迫切需要发展教育服务城市战略需求,加快与国际、国内发达城市合作交流的步伐,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城市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2 .社会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迫切需要教育支撑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需要大力
12、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动服务人工智能应用、社会服务、创新经济等新业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区域辐射力。3 .人民群众需求升级期盼新作为。全市教育基本矛盾为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与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为教育运行的内向与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联合社会力量,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妥善解决城市发展和城乡变迁过程中的复杂矛盾,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化、泛在可选的教育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4 .教育强市建设诉求新变革。全市正从处于苏北前列
13、的教育大市走向省内一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教育强市。迫切需要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促进教育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与内涵建设,发展素质教育,激发教育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享多元教育治理体系,续写高质量教育的新篇章。对照市委提出的“四个一流”教育发展目标要求,全市教育改革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和教育评价机制尚不完善;教育体制机制不优,教育保障水平不高,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明显不足;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产教融合水平不高,市属高等教育层次不高,引领支撑经济社会能力不足;教育运行内向,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够充分。关键领域攻坚克难任务仍艰巨。三、指导
14、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面对城市战略新方向、经济发展新要求、群众教育新期盼、教育改革新目标,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弘扬新时代精神,奋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决夺取“十五五教育事业新胜利。(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四个一流”的工作追求,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推进“五个转变”,即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
15、重刚性保障向更加注重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达标考核向更加注重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注重师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注重人民满意转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好适合的、高质量的、人民满意的教育。(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使教育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 .坚持高
16、质优先发展。抬高事业发展标杆,立足全省,争创一流,聚力提高教育质量,聚焦人才发展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高质量育人,高质量治校,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3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统筹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多方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区域协同,提高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统筹硬件软件建设,丰富发展内涵;统筹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落实全面育人。4 .坚持面向人人发展。牢牢把握培养什么
17、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立足学习者需求,坚持教育面向人人、为了人人,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人人发展。立足国家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社会需求,培育有品德、有能力、会生活的高素质公民。立足家庭需求,培育孩子成人成才,让人民群众在教育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5 .坚持开放创新发展。加快教育开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中课堂,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与经验。以创新精神为引领,突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模式创新教育供给方式,探索适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三
18、)发展目标。到2022年,达到或超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的主要指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0年,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学生的获得感、教师的荣誉感、家庭幸福感、社会参与度、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不断提高,区域教育影响力与辐射力不断增强,全市教育发展迈入或接近省内第一方阵。“学在港城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提升15年基本公共教育发展水平。城区和乡镇街道学前、小学、中学融合教育资源建设实现全覆盖。全民
19、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更加完善,市民素质和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与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基本建成,学生体育素养、美育素养、劳动素养等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具有港城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海洋特色鲜明、办学层次分明、功能结构优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学格局初步形成;教师编制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师资建设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服务管理融合发展,智慧学习平台为每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发展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完善“一带一路”留学生培养体系,促进留学生教育质量
20、规模和结构健康协调发展。加强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与日韩、长三角城市教育发展共赢模式,不断提升影响力与美誉度。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教育法规制度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教育标准、监管、评价、督导、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建立高效协调的市级统筹和依法行政的权力清单制度,以智能化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政府依法治教、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更加完备。表1:203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主要指标2025年2022年2030年属性一、国际通用类指标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98.599约束性2.义务教育巩固率()99.799.810
21、0约束性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9999约束性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396065左右约束性5.生师比高中12.841111约束性初中12.31212约束性小学17.517.517约束性高校17.216.516约束性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1.21212.3约束性二、地方发展性指标L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59090预期性2.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比例()9599100预期性3.义务教育标准班额比例(%)其R小学初中756880858586约束性皿口小基地叁无教育字校资源配置校鳞0.70.60.60.50.50.4约束性5.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919394预
22、期性6.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202225预期性四、重点任务“十五五”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高质量”“均衡化”“有特色”,在立德树人、质量提升、均衡优质、做强队伍、深化改革、教育治理等方面下功夫,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四个一流”教育格局充满活力,跨入全省教育先进城市行列。(一)立足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新方式方法,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落实
23、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并形成成果。健全党管教育的体制机制。统筹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结合,发挥好党组织政治保障、方向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切实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和纪律保证。2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推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一体化德育目标、内容、衔接点、途径、方法以及相关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四史”教育,强化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
24、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地位,全面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推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领航学校、领航团队、领航课程。新时代智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与求知欲,建构支撑学生终身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树立健康第一理念,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大力推动校园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教学改革试点。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中小学生群体和个体视力健康综合干预机制,实施教室视觉环境达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城镇 住房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