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协同育人“双基地”建设运行指南》(征.docx
《《馆校协同育人“双基地”建设运行指南》(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馆校协同育人“双基地”建设运行指南》(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B64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64/TXXXXXXXX馆校协同育人“双基地”建设运行指南Guidelinesfortheconstructionandoperationof11dualbases11forcollaborativeeducationbetweenmuseumsandschools(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体原则141共享科教资源145普及科学教育24R促进科学素养244培养科技人才24F服务
2、社会经济25基地建设2X1建设原则25.1.1整合资源25.1.2精准对接25.1.3协同育人25.1.4互促共融269场地建设2RR运营建设35.3.1师资体系35.3.2课程体系35.3.3管理体系36基地运行461运行原则46.1.1教育体系化46.1.2教学规范化46.1.3管理科学化46.1.4运行常态化49运行机制46.2.1科普教育46.2.2馆校合作56.2.3平台搭建5AR运行管理56.3.1师资管理56.3.2教学管理56.3.3基地维护56.3.4安全管理58信息档案69监督考评6参考文献7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3、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宁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高质标准化(宁夏)管理科学研究院、宁夏消防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洁、王晓东、李敏莉、唐剑波、杜颖、魏蒋、王田浩、洪艳、路辉、李晓蕾、李旺林、马燕、杨锐、赵加兴、马海波、冯海东、李辉、张茜、陈亮、杨燕玲、马立鹏、郭少豫、马婷婷、刘艳蓉、石鹏飞。馆校协同育人“双基地”建设运行指南1范围本文件确立了“双基地”建设运行的总体原则,给出了“双基地”的基地建设、基地运行,宣传推广、信息档案和监
4、督考评的相关建议。本文件适用于大学生科技教育实践基地与青少年创新素养教育基地融合建设与运营。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Rl大学生科技教育实践基地colIegestudentscienceandtechnoIogyeducationpracticebase面向大学生群体,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实习、实训、科教资源开发等活动,培养其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专业能力的综合性科技教育场所。以下简称“实践基地”。青少年创新素养教育基地adoIescentinnovationIiteracyeducationbase面向青少年群体,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
5、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其科学素养、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科技教育场所。以下简称“教育基地”。双基地duaIbase青少年创新素养教育基地和大学生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简称。24青少年科学工作室adolescentsciencestudio“双基地”设立的公益性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场所,以“动手做”“做中学”为主要活动形式,强调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旨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是促进校内外科技教育融合、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以下简称“工作室”。课程course依托“双基地”所开发和(或)开展的科普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的总称。4总体原则41共享科教资
6、源整合、优化、共享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的理论研究、专业指导、智力支持与科普场馆的实践平台、教学资源、项目支持等各方软硬件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教育服务。4;普及科学教育坚持以公益性定位、科技性体验、社会化教育等理念为青少年群体提供科普教育服务,进一步扩大科学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4 :促进科学素养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科技教育服务,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创新素养、数字素养,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等,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5 4培养科技人才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的科学教育平台和机会,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国家
7、的科技创新事业提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保障。4匚服务社会经济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育所需的高素质后备人才,提供社会和经济发展急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助推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5基地建设6 1建设原则5.1.1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科普场馆和高等院校的科教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等,依托科普场馆的硬件资源优势,发挥高等院校智力优势,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5.1.2精准对接以“全域科普”为目标,以助力“双减”为导向,精准对接高等院校的科教资源和中小学校及青少年群体的科教需求,将“双基地”建设成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第二课堂”和活动平台。5.1.3协同育人在推动馆校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拓宽
8、边界,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双基地”建设,构建“馆校会地企”协同育人新模式。5.1.4互促共融“双基地”建设工程中注重大学生和青少年团队的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注重师资团队和工作人员的协调配合和能力提升,使“双基地”成为各方均受益的良性发展平台。5,场地建设1.1.1 2.1综合利用科普场馆现有场地资源,通过改建或扩建,为“双基地”配置专门场地(以下简称“场地”),满足其日常办公、师资培训、课程教学、活动开展、项目研发、成果推广等需求。1.1.2 场地的规划和建设符合相关要求,并在设计时考虑最大人流量,合理分配各功能区面积,有条件的预留发展空间。1.1.3 “双基地”宜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能力规划
9、并建设数量和面积适宜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并配置相应科教设备。单个工作室宜至少容纳20人同时开展课程。1.1.4 场地宜进行功能分区,如工作室、公共服务区、管理保障区。1.1.5 场地宜进行无线网络全覆盖,并根据条件设置信息化导览系统和语音解说系统。1.1.6 场地具有与学生活动人数规模相适应的安防、消防设施设备及标志标识。1.1.7 场地内的供电设备和温度、湿度、清洁等级满足相应科教设备的稳定运行。5,运营建设5.3.1师资体系5.3.1.1按照“双基地”各工作室类型、专业特点、科教课程内容,采取专兼结合,馆校合作形式组建教学和管理团队。5.3.1.2宜明确师资选聘要求(如学历、专业、经验等)
10、根据需要组织专家审评、颁发聘书。5.3.1.3充分挖掘和培养科普场馆内部职工专业特长,组建专职教学管理队伍。5.3.1.4链接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研究生以实习、实训的方式组建兼职教师队伍,在工作室常态化开展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课程开发等工作。5.3.1.5组织大学生建立志愿者队伍,在节假日和活动期间开展科普志愿活动。5.3.1.6宜与相关科技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学会、科普基地、科技型企业和校外科技活动开展有特色的中小学合作,组建兼职教师队伍。5.3.1.7宜针对专题培训和科技热点,聘请区内外科技教育专家,建立兼职培训专家库。5.3.1.8宜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师合作,形成具有多样性和互补性的师
11、资团队。5.3.2课程体系1.1.1.1 3.2.1根据“双基地”资源特色,针对学生、研学团队、亲子家庭、参观人员等不同群体开发包括但不限于系列课程、单项活动、专题培训和讲座等多元化、体系化的科教课程。1.1.1.2 课程开发宜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行为能力等群体的需求,如:a)针对中小学生和研学团体开发与中小学科学课相对应且互为支撑的课程;b)针对亲子家庭,课程开发注重亲子间的互动、配合和体验;c)针对盲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发与群体特点相适应的课程。1.1.1.3 课程开发宜融合STEAM教育理念,涵盖当下青少年科技教育热门领域,注重培养青少年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解决生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馆校协同育人“双基地”建设运行指南 协同 育人 基地 建设 运行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