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公共服务规划(1).docx
《“十五五”公共服务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公共服务规划(1).docx(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方方”再服务祝村序言6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8第一节发展基础8第二节发展环境15第二章总体要求18第一节指导思想18第二节基本原则19第三节总体目标20第三章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4第一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25第二节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27第三节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29第四章健全按人口配置公共资源新机制30第一节保持人口总量势能优势30第二节持续优化人口空间布局31第三节推动“公共资源随人走”32第五章构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新格局.一.34第一节实施城市提质行动34第二节实施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36第三节全面提升镇村公共服务水平38第六章构建普惠多元的“一
2、老一小”照护服务体系.41第一节提升优孕优生水平41第二节加快普惠托育发展42第三节促进儿童健康成长43第四节提升养老服务能力45第五节扩大为老服务供给46第七章健全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48第一节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49第二节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51第三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52第四节加快终身教育发展54第五节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教育55第八章构筑更充分更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57第一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57第二节完善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59第三节加快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61第四节构建就业导向收入增长机制62第九章完善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64第一节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64第二
3、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66第三节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67第四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68第五节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71第十章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73第一节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74第二节深化住房制度改革75第三节提高住房宜居水平76第十一章筑牢更有温度的兜底保障服务体系77第一节提升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78第二节完善公共法律服务78第三节强化残疾人保障和发展80第十二章健全高效优质的优军服务体系84第一节加大退役军人安置力度84第二节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86第三节提高优待抚恤服务水平87第十三章完善高品质多样化的文体旅服务体系.89第一节丰富公共文化供给89第二节开展全民健身行动90
4、第三节改善国民休闲品质92第四节推动多元业态发展92第十四章强化要素资源保障96第一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96第二节强化财政保障能力100第三节完善土地供给机制IOl第四节加快数字化发展102第十五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103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104第二节优化发展环境104第三节夯实项目支撑105第四节强化监管评估105附件:1.“十五五”公共服务体系结构图1072 .主要目标和任务分工表1083 .市公共服务“十五五”重大项目计划表.一.1134 .市公共服务“十五五”重大项目储备表.126“十五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推
5、动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发展、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对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依据省公共服务“十五五”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市公共服务“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
6、阐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重要任务、重大工程、重点改革和保障措施,是“十五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的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政策文件的重要依据。公共服务是政府为满足公民生存和发展需要,运用法定权利和公共资源,面向全体公民或特定群体,组织协调或直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根据公共服务供给的权责关系,为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规划将公共服务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又分为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政府承担兜底保障供给数量和质量的责任。普惠性非基
7、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政府通过支持公益性社会机构或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规范服务质量,实现大多数公民可以承受价格付费享有的公共服务。生活性服务业是为满足公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完全由市场供给、居民付费享有的公共服务,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产业规范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与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的边界发生变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规划主要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8、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文体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坚持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筑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改革,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社会形势。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
9、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公共服务质量和效能加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为“十五五”时期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持续完善。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意见(20102025年)(2017年修编版)(河财办201752号)、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的实施方案(河财办201917号)、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省级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市县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河府办201936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10、体系,明确了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10个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服务项目、服务对象、指导标准、支出责任、政策措施、实施机制等一系列规定和制度安排,市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基本得到落实,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标准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增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二)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争取全体公民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盘活存量资金,逐步打破行政壁垒和财力固化的格局,通过统筹资源,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投入基本公共
11、服务领域。加大部门结余结转资金清理,整合归并性质类似、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在一定时期集中投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针对地方政府财力支撑不足,坚持多方联动,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供给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供给模式。把握实施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等政策机遇,大力争取中央和省政策资金倾斜。“十四五”时期,全市财政民生支出累计1276.23亿元,每年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均在76%以上,为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制度的对接和标准的统一,城乡、县(区)和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发展更加均衡。
12、如推进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提升农村师资力量,缩小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差距;“十四五”时期,全市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改造55所、新增寄宿制学位7070个,撤并教学点56个,有力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建立村居律师定期法律服务机制;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通过新增服务项目28项,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共有27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得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全,探索构建更加切合基层实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如东源县推行县直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到乡镇中心小学支教、推进农村环境连片
13、整治示范县项目;源城区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源城区、连平县建立创业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机制;和平县推行“全民助残健身工程”;龙川县、东源县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等。(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不断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推动就业局势保持稳中向好。举办系列招聘会实施精准就业。落实就业创业新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扶持及奖补政策。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市、县(区)、乡镇(街)、村(居)“四级联网”。大力推动就业创业平台建设,打造省级示范性创业创新孵化基地。2019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南粤家政”工程,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14、等工程,加大家政人才培训力度,大力培育“粤菜名厨”“家政好手”“农村电商带头人”等人才。“十四五”时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支持教育公平优质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2025年,全市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保留率达97%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6.6%以上,全市义务教育学校Io0%达到规范化标准。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2025年全市通过新建、改扩建、租赁、转制等形式,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达2524
15、2个,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以上的目标。“十四五”时期,全市新建24所(其中公办18所、民办6所)义务教育学校,完成了169所义务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87038个(其中公办74944个、民办12094个),有效缓解了学位紧张问题。普通高中优质多元化发展,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连年持续增长。中职教育取得显著办学成果,市是粤北5个地级市中唯一拥有3所国家示范职校的地级市。中职学校毕业生近5年就业率均达96%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职业技术学院是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大专在校生14190人。首所全日制本科
16、院校技术师范大学校区2025年首年招生4136人。全民健康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75岁提高到2025年77.8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16o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202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043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8643张,比2015年增长54.20%,其中医院床位1138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991人。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4.01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6.57张、执业(助理)医师数2.43人、注册护士数3.17人。深河人民医院主体建筑完工,市人民医院二期、市中医院二期、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市中心血
17、站新站完成建设,升级改造县级公立医院16家,新建县急救中心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3家,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37家,规范化建设村卫生站1207间。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新提升,加强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全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全覆盖,所有县(区)级中医院达到二甲中医院水平,市、县(区)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全覆盖;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数2072张。推动社会保障更公平可持续。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框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18、逐年提高。2025年城乡低保标准月人均分别为772元、532元,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362元、272元,提高幅度分别为88%和105%o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医保支付结算,加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力推进扩面征缴工作。健全扩面征缴联动机制,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五大险种累计参保562.85万人次。优化社保经办服务,大力推进“互联网+社保”,全面推进自助式即时发放社保卡服务。加强社保经办服务大厅(园)标准化建设。儿童福利体系逐步健全,儿童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全市现有养老服务机构103个,持续推进“双百镇(街)社会工
19、作服务五年计划”,成立镇(街)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会。拥军优抚安置与防灾救灾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建立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家庭租赁补贴发放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截至2025年,全市共筹措公共租赁住房12132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着力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东源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平县图书馆、文化馆等新馆建成开放;连平县图书馆、文化馆完成改建;完成7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实现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居民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服务场所1236平方米。源城区成功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紫
20、金县、连平县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成率达67%;图书馆总分馆制分馆覆盖83%O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建成8个“源悦书屋”自助图书馆;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217.96万册,电子图书达86.5万册。2018年以来,全市公共图书馆年均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2000多场次、服务读者超过300万人次,全市文化馆(站)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多场次、展览400多场次、培训(讲座)500多场次、服务群众300多万人次,全市博物馆年均接待参观人员超过100多万人次,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大力实施“文化+”战略
21、文旅融合深入发展,“十四五”时期,全市共接待入市游客15577.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36.10亿元。(五)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有新进步,先后成立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工委,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实施市、县(区)、镇(街)三级政府“放管服”改革,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规范有序、社会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中职学校集团化发展,全市职业学校与省内700余家企业实行联合办学,初步构建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医共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和平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国家试点工作,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
22、的整合优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快推进实施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改革。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框架模式基本搭建,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明显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院的积极性和公益性明显提高。推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改革。全市68%的二级以上医院可以开展智能预约挂号、导医分诊、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取药配送、移动支付等服务,实现看病就医“一键诊疗”。与此同时,从总体发展及服务供给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养老托育、住房保障等基本
23、公共服务短板仍然比较突出,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与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公共服务发展均衡性有待提高,区域间、群体间、城乡间资源分布匹配度不高,导致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基层公共服务专业人才缺乏,设施不足和利用率低的情况并存;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等。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任务仍十分艰巨,在今后一段时期,须以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持之以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提升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节发展环境“十五五”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发展机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公共 服务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