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doc
《如何引导小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引导小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引导小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篇一: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是初中生最熟悉的一种文体,而编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叙事性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支撑。那么,如何分析并把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 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鲜活无比的,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各种生动的描写:外貌描写呈现的是人物的外在形象;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的是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思想。只要牢牢抓住人物的各
2、种描写,深入分析,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就定能把握住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例】 ?最后,带着叹赏的舒心,他扔下刮刀,就象一个男士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样,温存关怀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分析】句中,一个“扔”字传神地刻画出罗丹大功告成后的无比兴奋的心情;而后句中的“披”、“蒙”二字则又生动地再现了罗丹对自己作品的珍爱;最后“又转身要走”表明罗丹工作时的忘我和投入,他完全忘记了站在自己身后的 “我”。由此,罗丹专注于雕塑艺术并力求完美的忘我精神就让我们了然于心了。 二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的整体运思,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文学作品尤
3、其是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源自灵魂深处的感情人格化的产物,他们支撑着整个小说的故事和主题。这些文学人物形象之所以能超越不同民族、穿越时间隧道、震撼人们心灵并最终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完全在于作者的精心塑造。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对作品及人物的整体运思和表现手法,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
4、二,三,四?” (七根火柴) 【分析】 对于这段话,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它表现了无名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它到底是如何表现出无名战士的这种精神和品质的。恐怕学生就说不太清楚了。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前文中有关无名战士的一段描写: 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这段描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
5、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人物形象:即使身子半躺在污水中,也没有丝毫的力气来挪动;粘在额角上的头发、顺着脸颊流下的雨水,他都无力去拂一下。要知道,雨水顺着脸颊流下的滋味是极其难受的,就像虫子在脸上爬行。然而,当他看到卢进勇时,却要“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 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无名战士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做出的这番举动,意在告诉卢进勇:我交给你的是七根火柴,你可要一根不少地如数交给党组织。这样,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不仅跃然纸上,同时也会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脑海和心田。 三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品读人物的言行表现,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她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文学作
6、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中的典型,他们是我们中的某一类人物的缩影,他们也和常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千万不能把文学和生活决然地割裂,而是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真正走进文学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便于更加感性地认识并把握这些人物形象。 【例】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迫不及待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
7、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欧亨利二十年后) 【分析】 这是描写通缉犯鲍勃的一个精彩片段。文章借助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揭示了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首先,“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一个“叼”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惯抽烟者。按照常理,等人是最心焦的,男性一般都会用抽烟来打发时间,可他却没有。这只能说明:他怕香烟的微弱火光引起他人的注意。 其次,“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迫不及待地说”。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心底坦荡,根本没有必要去向他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呆在这儿的原因,而鲍勃却还要迫不及待地说,这只能说明他心虚。所有的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
8、鲍勃作为一名通缉犯,他内心的紧张和恐慌,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所有的这些,如果我们不联系实际,不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就不可能体验到他们内心的细腻情感。篇二:人物形象的分析 摘要: 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分析,是学生领悟作品内涵,正确体验作品情境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感知作品入手,抓住作品中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语句来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并综合分析细节和环境描写,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再辅之以课本剧、续写等适当练习,使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化,让其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物形象 描写方法 分析 正文: 一
9、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即从作品中的人物入手。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分析,归纳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挖掘作品中的人物美,通过学生们的分析、再创造来深入体会作品的主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 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全面分析人物形象,对其再创造,使人物形象活起来,在多年的实践中与学生
10、一起积累了一些方法。 (一) 感知作品分析描写。 1、通过阅读、体味,感知人物。人物分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其首先应从感知入手。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不同影视,具有直接性,它总是通过叙述语言、情节来完成形象。因此,我们感知人物形象应先从语言、情节等间接的方面入手。反复阅读语言材料使人物形象初步形成脑中的形象。 2、精当分析人物形象,让其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 对于作品中的人物,要抓住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全面分析,从而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深刻体会文章主旨。 我在教学中的基本指导方法即勾画描写语句分析描写方法总结归纳人物形象。 (1) 分析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
11、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分析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这一形象时,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对她三次不同时期的肖像描写进行分析。有初至鲁镇,有再至鲁镇,还有死前与“我”相遇。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出旧时社会底层妇女形象。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很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头上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12、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再结合祥林嫂的经历总结出: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分析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
13、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作品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都是 “言由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因此,只有知道学生把握住人物的典型语言才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邓稼先的典型语言来感受他的伟大精神。文中写到:“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我
14、不能走。?”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邓稼先的何种品质?学生们由这一典型语言“我不能走”展开讨论,积极思考,最后明确邓稼先是一个身先士卒、勇于奉献的科学家代表,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是广大知识分子的榜样。 只有让学生细细品味,教师一步步引导,直至深刻剖析出人物性格,才能让学生把握住人物形象。 (3)分析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行动描写可以解释、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神态。 如在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长妈妈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在作品中找到描写她动作的语句进一步分析: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晃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一句
15、话就形象地刻画了长妈妈一个农村乡下妇女多事、切切察察的性格特征。“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的我没有余地翻地。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我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大”字,学生通过一个“大”字很容易体会出长妈妈粗俗、率直的性格特征。 鲁迅的社戏中,月夜行船处描写小伙伴们开船去看戏时,这样写到“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分析此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伙伴的形象,先让学生分析特点用一系列动词描写开船动作,再进一步体会小伙伴的性格特点有熟练的驾船技巧,能干利落。 (4)分析心
16、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把握住人物的心理描写更有利于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比较注重指导学生在作品中找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从而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中心。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共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深切感受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是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必须要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因为作品的一切内容都是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引导 小学生 赏析 文学作品 中的 人物性格 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