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施工监测技术标准范本.doc
《建筑基坑施工监测技术标准范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基坑施工监测技术标准范本.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UDCXX省标准 P DBJ/T20建筑基坑施工监测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for monitoring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征求意见稿重点内容)20_-发布 20_-实施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本标准未涉及专利2 1 总 则1.0.1 为规范建筑基坑施工过程的监测工作,指导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做到成果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XX省各类建(构)筑物基坑支护体系及周边环境监测。1.0.3 建筑基坑施工监测应综合考虑基坑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2、周边环境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精心组织和实施。1.0.4 建筑基坑施工监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XX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场地地质条件或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施工监测。3.1.3 基坑设计单位应提出基坑施工监测的技术要求,包括基坑安全等级、监测项目、测点位置、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等。3.1.4建设方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也应进行施工监测。3.1.9 监测人员须经培训并持相应专业岗位证书方可上岗,监测人
3、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3.2 方案编制3.2.4下列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建设单位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评审,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及监测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应参加论证。1 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基坑;2 距基坑边1.5 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有重点工程、重要建筑、历史文物等重要建(构)筑物,或燃气、给排水、军用光缆等重要管线;3 基坑外边缘距离周边建(构)筑物基础的净距小于3m;4 距基坑边50m(开挖深度超过10m 时,5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有地铁、隧道、人防等重要工程设施;5 在开挖影响范围内有厚度超过10m 的淤泥及淤泥质土、地下承压水、砂土层等土体容易导致流砂、管涌、突涌等现象的地质环境
4、条件;6 围护、支撑、止水及降水等体系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一、二级基坑工程;7 发生险情、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的基坑工程;8 其他需要论证的基坑工程。3.3 监测项目3.3.4 基坑工程监测仪器监测项目应根据基坑安全等级按表3.3.4并应符合设计要求。表3.3.4 基坑工程监测项目表基坑安全等级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围护结构顶竖向位移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地下水位立柱竖向位移支撑轴力锚杆(索)拉力周围建(构)筑物变形竖向位移倾斜裂缝围护结构及周边地表裂缝周边道路及地表竖向位移周边地下管线位移注:1 为应测项目,为宜测项目,为可测项目;2 有爆破施工工况时应进行爆破振动监测
5、3 当设计单位认为有必要时,可开展围护结构内力、坑底隆起、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的监测;在地质条件比较差,软土层深厚,围护结构未能进入稳固地层的情况下,还应开展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3.3.5 监测单位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应进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宜以可视范围内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内容为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进度、天气情况;2)监测设施:测点是否按要求及时布设,基准点、工作基点、监测点保护是否得当和有效,监测点和基准点是否稳固、有无碰撞或移动痕迹,测点破坏之后有无及时恢复。3)监测
6、条件:现场监测通视条件是否良好、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是否设置必要的安全监测设施和通道。4)与监测数据分析相关的施工情况:支撑是否及时架设,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基坑周边有无积水,基坑周围地面有无大量堆载和卸载情况,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有无明显结构裂缝,现场是否存在震动等影响监测结果精度的情况。 2 对仪器设备监测数据发现可疑或异常情况的,应关注巡视检查变化情况并加大巡视检查力度;对巡视检查发现可疑或异常情况的,应关注监测数据变化情况,必要时采取加大监测频率或增加测点布设等措施加强仪器设备的监测监控。对巡视检查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3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
7、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巡视检查结果应反映到监测成果中。3.4 测点布置3.4.8 立柱竖向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等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应少于立柱总数的10%,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应少于立柱总数的20%,且均应不少于3根。3.4.9支护结构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地质条件、支护体系的类型、形状、位置以及分段开挖的长度、宽度和基坑施工进度等因素。监测点应布置在能反映各类支护结构体受力和变形的特征点位上。3.4.10 支撑轴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设置监测点;2 支撑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
8、支撑总数的10%,每层不应少于3个,各层测点位置在竖向宜保持一致;3 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杆件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3.4.11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布设锚杆(索)拉力监测点,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数量宜为该层锚杆总数的5%,并不应少于5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或其他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3.4.12 围护结构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竖直方向监测点间距宜
9、为24m,在弯矩最大处应布置监测点。3.4.13 基坑底部隆起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根据基底面呈网格布置:沿长度方向的网格间距宜为2050m,沿宽度方向网格间距宜为1020m;2 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20m,数量不应少于3个。3.4.18 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监测其长度和宽度,必要时还可量测其深度。3.4.20 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测点间距视现场条件而定。对于重要的管线,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40m;2 供水、煤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也可设置间接测点。3.4.21
10、爆破振动监测点可选择监测结构受影响最大的部位和(或)在受影响结构的薄弱位置布设,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在岩土层或地面布设测点。3.5 监测方法3.5.9 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前,宜与常规方法进行验证,使用过程中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且监测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3.5.10 监测数据宜在现场进行核查,当发现数据异常时,监测人员应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复测。3.6 监测频率3.6.1 监测工作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3.6.2 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安全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参
11、照表3.6.2,依据设计要求确定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表3.6.2 基坑工程监测频率基坑安全等级施工进程基坑设计深度5m510m1015m15m一级开挖深度(m)51次/1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1d1次/1d1次/1d102次/1d2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1d1次/1d2次/1d2次/1d7141次/3d1次/2d1次/1d1次/1d14281次/5d1次/3d1次/2d1次/1d281次/7d1次/5d1次/3d1次/3d二级开挖深度(m)51次/2d1次/2d5101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2d1次/2d7141次/3d1次
12、/3d14281次/7d1次/5d281次/10d1次/10d注:1 有内支撑的基坑工程,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天内,监测频率不应低于12 次/d;2 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3 各阶段监测频率可根据施工进度、围护结构变形、临近建筑与设施,以及天气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4当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3.6.3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异常增大;3 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 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5 基坑及周边大量积
13、水、长时间连续降XX市政管道出现泄漏;6 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 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 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9 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开裂;10 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1 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2 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3.6.4 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3.7 监测报警3.7.1基坑工程监测必须设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应满足基坑工程设计、地下结构设计以及周边环境中被保护对象的控制要求。监测报警值应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并在基坑工程设计文件中给出。3.7.2基
14、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根据监测项目特征,设定累计变化量控制指标和变化速率控制指标。3.7.3 监测报警值应根据基坑安全等级和支护形式等,参照表3.7.3,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表3.7.3 支护体系监测报警值 基坑工程 安全等级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变化速率(mm/d)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累计值(mm)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2325303540508106080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3550506080100坑顶、地面最大沉降253035455060支撑轴力构件承载能力的70%80或荷载设计值锚杆拉力注:1 报警值取值应根据基坑各侧边环境、开挖深度及围护体系
15、类型等综合确定;内支撑体系宜取小值;2 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连续三次监测值超过表中规定的70%,应报警;3 支撑轴力设计报警值为荷载设计值或构件承载能力的70%80取小值,钢支撑轴力还应设置报警值下限, 一般为预加轴力的 70%80%。3.7.4 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应由设计方根据建(构)筑物或设施权属单位的要求确定,如权属单位无具体规定,可参考表3.7.4确定。表3.7.4 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 项 目监测对象累计值变化速率/mm/d备注绝对值/mm倾斜1地下水位变化2500-500-2管线位移刚性管道压力1030-13直接观察点数据非压力2040-35柔性管线2040-35-3邻近建(构)筑物
16、最大沉降1030-13-差异沉降-2/1000-裂缝宽度1.53持续发展-4临近地表裂缝1015持续发展-注:1 报警值取值应根据监测对象的建造年代、结构和基础型式确定,建造时间较短、结构和基础型式较好的可取上限; 2 邻近建筑位移按照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双重指标控制;3 水位报警值视具体情况由设计方综合确定。3.7.5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相应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 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3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
17、象;4 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5 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大或出现裂缝、泄漏等;6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84 竖向位移监测4.1 一般规定4.1.1竖向位移监测宜包括建筑基坑围护结构顶部、立柱、坑底隆起以及基坑周边地表、管线和邻近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测量等内容。4.1.2竖向位移监测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静力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可用于三等、四等竖向位移监测。5 水平位移监测5.1 一般规定5.1.3 基坑工程水平位移观测等级不应低于三等。5.2 仪器设备5.2.1 经纬仪
18、的精度指标要求:一测回水平方向角度中误差应不大于2,水平读数最小格值应不大于1,测量工作温度-20+50。5.2.2 全站仪的精度指标要求:一测回水平方向角度中误差应不大于2,水平读数最小格值应不大于1,精度达到2+2ppmDmm以上(D表示测距,单位km);测量工作温度-20+50。316 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6.1 一般规定6.1.1 基坑围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支护结构内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量和变化速率的方法。6.2 仪器设备6.2.2 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m,电缆长度应大于
19、最深测斜孔深度。6.2.3 测斜管宜采用聚氯乙烯(PVC)或铝合金等材料制成的专用测斜管,内径宜大于45mm,内管壁应有呈十字型分布的四条凹型导槽,导槽深度宜不小于2.0mm。6.4.3 测斜计算时应确定固定起算点,起算点可设在测斜管的顶部或底部。当测斜管管底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时(如软土地区)或测斜管可测深度均在桩体(土体)变形区域范围内时(如堵孔后),应以管顶作为起算点,并采用其它测量仪器测定测斜孔口水平位移作为基准值。一般情况下,如果测斜管底部进入较深的稳定土层内,则可以底部作为固定起算点。基坑方向的位移各量测段水平位移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6.4.3)式中:、从管底向上第n测段处的总水
20、平位移值(mm); 测段长度(mm); 第个测段处本次测试倾斜角; 第个测段处初试测试倾斜角。注:1 当测点布设在阳角位置时,应同时观测测斜孔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并计算x及y;其余位置的测点可观测测斜孔与围护结构变形一致的导槽并计算出变形值x或y。2 当采用底部作为起算点时,、即为第n段处的位移值;当采用管口作为起算点时,假设管口的实测位移量为W,那么第n段处的位移值为W-或W-。7 倾斜监测7.1 一般规定7.1.1 倾斜监测应测定 邻近建(构)筑物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固定点或上层相对于下层观测点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及倾斜速率;刚性建(构)筑物的整体倾斜,可通过测量顶面或基础的差异沉降来间接确
21、定。7.1.2 倾斜监测可根据观测对象的特点、精度要求和变形速率等选用投点法、前方交会法、吊垂球法或差异沉降法;有特殊需求时,可根据现场作业条件和经济因素,选用激光准直法、倾斜仪法或其他方法。观测方法应合理易行。7.1.3 倾斜监测精度级别宜根据给定的倾斜量允许值和基坑工程特点采用不低于三等水平位移观测精度;并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相关要求。7.2 仪器设备7.2.1 建筑倾斜监测选用经纬仪的精度要求:一测回水平方向角度中误差应不大于2”;水平读数最小格值应不大于1”。7.2.2 全站仪的精度指标要求:一测回水平方向角度中误差应不大于2,水平读数最小格值应不大于1,距离测量范围1.34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基坑 施工 监测 技术标准 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