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核心科室培训.ppt
《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核心科室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核心科室培训.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 传统的“32”模式 新诊断标准“1+1”模式 传统诊断标准“32”模式 缺血性胸痛病史;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有ST段动态变化和Q波);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的动态变化(升高与回落)。以上3条标准中符合两条时,AMI诊断成立。新诊断标准“1+1”模式 第一个“1”指典型的标记物(TnI、TNT、CK-MB)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为必须条件。第二个“1”是指下列4项标准中的1项:心肌缺血症状;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ST段抬高或压低;冠脉介入治疗术(PTCA)后。符合“1+1”模式时AMI诊断成立。现有的检测技术已经能识别1g的心肌坏死灶,故新标准
2、反映了AMI的新概念,即心肌缺血引起大小不等的心肌坏死均应定义为心肌梗死(MI)。新标准提高了诊断MI的敏感性,使更多患者能及时得到早期干预性治疗。心电图是诊断心电图是诊断AMIAMI最基本最基本的辅助工具;的辅助工具;各部位心肌接受不同的冠状动脉供血,心电图改变具有各部位心肌接受不同的冠状动脉供血,心电图改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心电图对明显的区域特征,心电图对AMIAMI还有定位意义;还有定位意义;急性心肌梗死快速、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因为积极的急性心肌梗死快速、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因为积极的再灌注治疗能改善预后。再灌注治疗能改善预后。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用的诊断标准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用的诊
3、断标准为连续至少连续至少2 2个导联个导联的的STST段抬高。段抬高。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梗死引起的STST段抬高容易被认识。段抬高容易被认识。但弄清楚常见的但弄清楚常见的“假假”梗死心电图、避免不必要的溶栓治梗死心电图、避免不必要的溶栓治疗是最基本的。疗是最基本的。图形演变及分期:图形演变及分期:随着距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不同,心电图上随着距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不同,心电图上可依次出现缺血、损伤、坏死的图形演变,其演可依次出现缺血、损伤、坏死的图形演变,其演变有一定的特异性。所以临床上动态观察心电图变有一定的特异性。所以临床上动态观察心电图演变对诊断更有意义。演变对诊断更有意义。(不要放走你认为有
4、问题,而心电图暂时“正常”的病人,要及时复查心电图!)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演变过程(一)早期:(超急性期或梗塞前期)梗塞后数分钟数小时,心电图为缺血、损伤型演变。T波高耸ST段抬高单向曲线,无Q波。此期若治疗及时而适宜,可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梗塞面积缩小。(二)急性期:梗塞后数小时数日数周,心电图为梗塞图形的演变过成。病理性Q波ST段抬到最高渐下降T波随之由直立变倒置、渐加深。(三)近期(亚急性期):梗塞后数周数月,主要为坏死、缺血型演变。Q波持续存在ST段回到等电位线T波由深变浅。(四)陈旧期(愈合期):梗塞后36月后或8周后,坏死心肌形成疤痕修复。Q波不变ST段不变T波不变。梗死部位的定位急
5、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可进行梗死部位的定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可进行梗死部位的定位,提示血管病变的部位。近端的动脉阻塞倾位,提示血管病变的部位。近端的动脉阻塞倾向于产生最广泛的心电图异常。向于产生最广泛的心电图异常。前壁和下壁是最常见的梗死部位。前间隔梗死前壁和下壁是最常见的梗死部位。前间隔梗死是左前降支动脉病变高度特异性的标志。是左前降支动脉病变高度特异性的标志。IIII、IIIIII和和aVFaVF导联孤立的下壁梗死通常提示右导联孤立的下壁梗死通常提示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远端病变。近端回旋支病变冠状动脉或回旋支远端病变。近端回旋支病变常引起侧壁(常引起侧壁(I I、aVLaVL、V5 V5 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急性 心肌梗死 常见 心律失常 心电图 诊断 核心 科室 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