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罕见病网络临床实践指南:肝豆状核变性.docx
《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罕见病网络临床实践指南:肝豆状核变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罕见病网络临床实践指南:肝豆状核变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罕见病网络临床实践指南: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其致病基因为ATP7B。ATP7B编码P型ATP酶,在生理状态下参与肝脏铜蓝蛋白的合成,并促进胆汁铜的排泄。ATP7B变异可导致其编码蛋白功能减退或丧失,导致肝细胞通过胆汁途径排铜能力下降,最终造成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大脑和其他器官,从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该病的发病率为1/30000-l50OOOo作为可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之一,美国和欧洲肝病学会定期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更新。2025年4月,欧洲肝病学会和欧洲罕见病网络发布了最新版肝豆状核变
2、性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旨在根据现有的最佳证据,为肝病学、神经学、全科、儿科医生及相关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和管理建议。该版指南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分级系统评估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推荐意见强度,其中推荐意见等级分为强推荐、弱推荐或开放性建议,证据质量等级分为15级。本文对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进行摘译,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1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1.1对以肝脏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成年疑诊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应遵循哪些逐步诊断方法?推荐意见:(1)首先筛查铜代谢异常的指标,包括血清铜蓝蛋白和24h尿铜水平。如可行,则测定血清相对可交换铜含量(证据级别2,强推荐,共识)。(2)其次查找
3、肝豆状核变性典型的肝外特征,包括K-F环、神经系统症状、COOnIbS阴性溶血、头颅MRI异常(证据级别3,强推荐,强共识)。(3)一旦Leipzig评分达到诊断标准,则应当开始药物治疗(证据级别2,强推荐,共识)。(4)应予以ATP7B基因变异测定以明确诊断,并用于后续的家庭筛查(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5)经过上述检查,若诊断仍有疑问,应予以肝实质(干重)铜含量测定(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1.2对以神经或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成年疑诊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应遵循哪些逐步诊断方法?推荐意见:(1)筛查铜代谢异常的指标,包括血清铜蓝蛋白和24h尿铜水平;检查K-F环;如可行,则测
4、定血清相对可交换铜含量(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2)所有患者均应行头颅MRl检查,特别是关注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部位的异常(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3)检测任何形式的肝脏受累可能,可通过肝功能、影像学和非侵入性肝纤维化检查等方法(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4)一旦Leipzig评分达到诊断标准,则应当开始药物治疗(证据级别2,强推荐,共识)。(5)应予以ATP7B基因变异测定以明确诊断,并用于后续的家庭筛查(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1. 3对疑似肝豆状核变性儿童患者,应遵循哪些逐步诊断方法?推荐意见:(1)首先筛查铜代谢异常的指标,包括血清铜蓝蛋白和24h尿铜水
5、平;若可行,则测定血清相对可交换铜含量(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2)查找肝豆状核变性典型的肝外特征,包括K-F环、神经系统症状、Coombs阴性溶血,尤其是年龄10岁的儿童(证据级别3,强推荐,强共识)。(3)一旦Leipzig评分达到诊断标准,则应当开始药物治疗(证据级别3,强推荐,共识)。(4)应予以ATP7B基因变异测定以明确诊断,并用于后续的家庭筛查(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5)经过上述检查,若诊断仍未明确或未被排除,应予以肝实质(干重)铜含量测定(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6)对于年长儿童OlO岁,即使无症状),需在诊断时行头颅MRl检查以评估病变累及的范围(证
6、据级别4,强推荐,共识)。1.4以急性肝衰竭起病的疑似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方法是什么?推荐意见:(1)对于4岁和所有成年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均需筛查肝豆状核变性(证据级别3,强推荐,共识)。(2)急性肝衰竭伴Coombs阴性溶血、K-F环、神经系统症状时,高度提示肝豆状核变性(证据级别3,强推荐,强共识)。(3)若可行,则测定血清相对可交换铜含量(证据级别4,弱推荐,强共识)。(4)尽可能(只要条件允许)完善头颅MRl检查,辅助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证据级别4,弱推荐,强共识)。(5)尽快完善ATP7B基因变异测定,但并不是开始治疗的必需检查(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1.5对伴或不伴神经系统症
7、状的患者进行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时,肝铜含量和肝组织学检查是否有作用,是否准确?推荐意见:(1)若诊断需要,建议在肝活检干重标本中测定铜含量,铜含量250g/g时高度提示肝豆状核变性,但仍需与胆汁淤积性肝病进行鉴别诊断(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2)肝豆状核变性肝组织学病变无特异性特征,对诊断意义不大,但因肝铜测定需行肝活检时,仍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证据级别3,强推荐,强共识)。(3)铜免疫组化染色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有限,故铜染色检查可省略(证据级别3,弱推荐,共识)。1.6怀疑肝豆状核变性时,何时行分子遗传学检查?采用哪种方法检测?推荐意见:(1)为确诊肝豆状核变性,或临床和生化检查
8、不能明确诊断但又需确诊时,建议行分子检测(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2)采用分阶段检测策略以降低检测成本,从最常见的变异检测逐步扩展至全外显子组测序(证据级别3,弱推荐,共识)。(3)经过上述检测仍未确诊的病例,可行ATP7B基因全长序列的二代测序(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1.7兄弟姐妹和一级亲属(确诊肝豆状核变性的父母、子女)应采用哪种筛查方法(包括筛查对象、检测方法、产前筛查)?推荐意见:(1)推荐对兄弟姐妹和一级亲属测定血清铜蓝蛋白和24h尿铜水平,若可行,则测定相对可交换铜水平;评估临床症状,并行肝脏检查(证据级别3,强推荐,强共识)。(2)对兄弟姐妹行分子检测,查找是否存
9、在先证者的双等位基因变异(证据级别2,强推荐,强共识)。(3)一级亲属中存在铜代谢异常或肝功能异常时,建议完善分子检查(证据级别3,强推荐,强共识)。1.8肝豆状核变性的儿童或成人是否需要接受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推荐意见:(1)成人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后,应接受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证据级别3,强推荐,强共识)。(2)有神经精神症状或年龄10岁的儿童,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后也需接受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证据级别3,强推荐,强共识)。1. 9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应接受哪些神经系统评估方法?推荐意见:(1)建议采用已被验证的量表开展神经系统症状评估,评估对象为所有成年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年龄10岁的儿童患者;若存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欧洲 肝病 学会 罕见 网络 临床 实践 指南 肝豆状核 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