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江西古村镇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ocx
《探析江西古村镇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江西古村镇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探析江西古村镇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关于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研究的内容比较少,水文化是古村落建筑及村民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前言江西省拥有 160 多条河流,而且绝大部分的河流都发源于省内的山地,聚集成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何五大干流,共同注入了鄱阳湖,足以见得江西省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在大自然中,水具有自然属性 ;而在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中,水还具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水既是人类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人类文明之源、文化之源,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古村落诞生于水,其选址首先要以水作为前提。古村落作为文化
2、遗产保护的内容,对其水文化的保护已成为现代人的重要责任1.在与水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对水有了深刻的认识、思考,也便有了治水、管水、用水的创造,于是就产生了水文化。目前关于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研究的内容比较少,只有相关的对建筑形态的保护,外在形态的保护很实在,但是内在精神的保护更为重要。没有文化思想的古村落也就仅仅是一个建筑群。水文化是古村落建筑及村民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针对江西省古村落的保护、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的传承,现从传承方式入手,研究如何传承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1、江西省古村落水文化传承的方式1.1 商业方式 江西省鄱阳湖地区是世界稻文化最悠久的基地。目前的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和
3、修水县的山背遗址表明,早在 12 000 年前鄱阳湖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采集野生稻作为食物,而在 10 000 9 000 年前就出现了栽培稻,从此水稻生产成为赣鄱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鄱阳湖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南迁的移民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鄱阳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赣鄱地区沿赣江一带良田特别多,南朝刘宋时期的雷次宗在豫章记中有记载极膏腴,一亩二十斛,稻米之精者如玉;.除了粮食作物之外,其他作物的栽培也得到发展,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十)中记载南康有莫石山,有柑橘橙柚;.隋唐时期,沿着鄱阳湖到赣江的上游是重要的水路通道。隋朝时期的鄱阳湖地区粮食储
4、备增多,所以在南昌市赣江边上设置豫章仓 ;唐代开始鄱阳湖地区大范围修筑湖堤、陂塘等水利设施,农田灌溉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使得农田产量有了保证。农业水稻的收成由于水利设施的完善而不断增产,粮食生产丰足使得鄱阳湖地区成为宋代重要的漕粮供应基地。宋代时期,每年从东南六路漕运粮食 35 520 万 kg,其中江西西路在北宋时就有 7 104 万 kg,占全国漕米的 1/5,南宋时上升到 11 840 万 kg,占全国漕米的1/3.漕粮是宋朝的大事,江西地区是供应漕粮的大基地,而鄱阳湖则是漕粮基地的重中之重。这就是因为对于水的合理使用,治水使得水稻年年丰收,用水让丰收的稻谷得以运往全国其他地方。水是重要的
5、交通载体。水运是交通行业中与水联系最紧密的部门,水运具有经济便捷的特点。从明、清两代开始,赣鄱古村落村民的科举之路变得很不畅通,村中一部分人就开始投身于商业活动。流坑村当时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主要是竹木经营,因为附近拥有大片的山林,同时村落又有与赣江相连接的乌江河道。水运不仅活跃了流坑村的经济,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交流,从而使得流坑村在明、清时期表现出另外一种形式的兴旺发达。赣鄱古村的交通运输与商贾贸易在明清时期得到空前繁荣。樟树镇在北宋尚不发达,主要是因为地处水陆要冲,但到了明代已经是烟火数万家,江、广货物与南北药材所聚,足称雄镇;,并与吴城、景德、河口称江西四大名镇。其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成为交
6、通要塞、经济重镇。明清时期是景德镇瓷业的鼎盛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号称瓷都;,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这也有赖于水运交通的便捷,由此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在历史上也迈上了新的高度。明清以后,江西省制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小种河红茶的制作技艺从铅山传至修水县、武宁县,发展出宁红;茶,风靡海内外 ;婺源的炒青绿茶是绿茶中的佳品。铅山县河口镇是明清时代的茶叶集散地,茶叶制作、茶道与贸易的兴旺,促进了航运与服务业的繁荣。从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江西省古村落的水文化不仅帮助了赣鄱地区商业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通过经济活动、商业贸易传播了古村落的水文化。1.2 生活方式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群雄开始争霸割
7、据,硝烟四起,时局动荡不安。由于西晋的永嘉之乱;造成了第一次北民南迁,当时中原地带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进行了大规模、长距离的迁徙,许多人就涌向了长江流域一带。进入江西境内的中原百姓一部分在赣北一带落脚,一部分顺着赣江而定居下来。第二次北民南迁是在唐代的安史之乱;时期发生的。期间老百姓纷纷逃往江南避乱,江西省便是当时百姓逃难的重要迁徙地之一。第三次的人口南移爆发于北宋的靖康之难;.这次的人口迁徙使得赣鄱地区的人口达到了新的高峰。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有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2.根据流坑村董氏家族的董氏
8、族谱·流坑村图述中记载,唐朝末年,为了避五季乱;,董氏家族从河南移民到了乐安的流坑,是地隋唐以前,悉为荒壤,山家野叟,结草为庐;.北民南移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开始了大规模的修筑陂塘,改造滩涂农事活动,与此同时农民在低洼的地区的四周建筑起坚固的圩岸,将河水或湖水与田地隔开,这就是圩田,也称为围田;.圩内设有河渠,可以将因为下雨或涨水而多出的水通过渠道排出去 ;除了排水功能外,干旱季节也可以引水用于农田灌溉。这是由于圩岸上建有闸门,雨天时可以关闸防涝,旱季可以引水灌田,从而使得赣鄱地区成为了有名的鱼米之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汉末之后,尤其是唐末、宋末,北方百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析 江西 村镇 水文 传承 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