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柳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柳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柳州市科学技术局2017年1月41 / 44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紧跟科技创新发展步伐 2第一节 “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第二节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呈现新趋势 8第三节 柳州市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10第二章 确立科技创新发展蓝图11第一节 指导思想11第二节 基本原则12第三节 创新发展目标13第三章 科技创新发展主要任务17第一节 推动管理创新,营造创新环境17第二节 构筑高端载体,加速引领创新18第三节 夯实人才根基,激励持续创新19第四节 引导多元投入,促进金融创新20第五节 突出科技惠民,推动社会创新20第六节 加
2、强开放合作,提升协同创新21第四章 实施八大科技创新工程22第一节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工程,培育经济新动能22第二节 实施“互联网+”行业创新工程,推动信息化发展24第三节 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工程,支撑供给侧改革26第四节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助推精准脱贫与全面小康建设27第五节 实施科技服务创新创业工程,提高科技服务能力29第六节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促进成果产业化31第七节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促进柳州智造31第八节 实施宜居柳州科技惠民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市32第五章 全面强化规划保障 35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协调和监测评估 36第二节 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36第三节
3、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37第四节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39第五节 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40前 言“十三五”时期,是广西支持柳州市“打造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和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柳州市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西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的整体部署,按照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持五大理念,实施五大战略,制订柳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
4、科技规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奋力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广西自主创新示范区、广西现代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科技规划基期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第一章 紧跟科技创新发展步伐第一节 “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时期,柳州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广西区党委区人民政府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民生工作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十二五”期,柳州市综合创
5、新能力稳居全区前列,除“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一项指标外,其余为完成或超额完成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在新一轮国家科技进步考核中,柳州市荣膺全国科技考核先进市称号,全市10个县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柳州市、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城中区等4个县(区)被评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县(区)。高新区建设成效显著,柳州国家高新区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开展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综合指标排名跻身全国高新区50强(由原来的第56位上升至第45位)。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设立自治区级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柳州国家高新区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城
6、中区等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试点(区),5个县(区)、园区列入广西知识产权试点县(区)、园区。柳州市人民政府四获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最佳组织奖。全市科技创新格局不断优化,柳州市是广西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的城市。柳州市是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试点和国家智慧试点城市,科技进步有力支撑了柳州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序号指 标2010年2015年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备注1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7、1.力争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2.所有县(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2个。3.柳州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1.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六县四区全部通过考核。柳州市、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城中区等4个县(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县(区)。3. 柳州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获国家科技部批复建设。完成2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1.68%(不含上级拨款)1.5%以上(不含上级拨款)逐年增长,2015年1.25%(不含上级拨款)未完成3全市财政科普投入每年人均科普经费0.60元/人0.85元/人0.85元/人完成4
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150家、总收入达600亿元153家、总收入达1608.5亿元超额完成5发明专利授权数1.178件/10万人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5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15件,3.93件/万人超额完成6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2家2家(建成1,培育1)完成7建成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25家32家超额完成8建成国家及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33家:18家创新型(试点)、15家专利试点企业3家国家级及30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4家国家级及26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基本完成9建成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重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
9、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与1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自治区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个。自治区级备案众创空间8个。超额完成10新增自治区级高新区0(未定指标)1超额完成11获得自治区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未定指标)1项、3项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以上为主要参与完成类成果)完成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全市拥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3家,比“十一五”期分别增长67%、96%。2015年,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15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3.93件/万人(比“十一
10、五”期增长3236%);上汽通用五菱造型中心落成启用,标志着柳州市具备了整车完全自主研发能力,填补广西空白。上汽通用五菱、柳工机械、柳州欧维姆公司等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家企业成为广西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科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作用,引导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十二五”期,柳州市十大科技提升工程成效显著,土方机械、新能源汽车、预应力机具等产业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各产业成功崛起并实现较高增长,汽车产业产销量进入全国前三名;钢铁、化工、建材、食品、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和革新产品,产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一步加深,大型企业自
11、动化应用率达87%,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达60%。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1605.8亿,同比增长10.8%,占整个高新区总产值的96.3%;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产值突破4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0%。循环经济与能源管理成效显著。柳州获国家发改委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称号;柳北区获认定为广西首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期,柳州市22个种植业农业新品种通过上级评定(国家鉴定2个、自治区审定20个),全市现有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县(区
12、7个,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1个,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22个,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3个,通过良种、良法和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科技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通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互联网+”技术的产业应用示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业支撑的发展格局。创新平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各类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的引进和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支撑。科技平台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共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家(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32家、市级93家)、企业技术中心176家(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64家、市级109家)、市
13、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3家(自治区级2家、市级11家)。全市共拥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7家、市级1家)、自治区备案的众创空间8家、知识产权中介机构7家。引进一批高端科技平台,牛津大学ISIS技术创新中心、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柳州)、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柳州能源高效利用与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中心、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广西智能制造技术研发转移中心、沈阳新松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快速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清华紫荆(柳州)技术转移中心、清华启迪科技城(柳江)、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
14、鱼峰)等高端研发平台分支机构落户柳州,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技术交易市场成为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机构,重大科技交流展会活动形成常态化机制,市科技项目管理系统、柳州市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大厅等投入使用,提高了科技服务水平。科技创新推动生态宜居柳州建设。推进民生领域科技进步,实施“宜居柳州科技惠民工程”,全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惠及民生、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和常见病的防治诊疗技术水平实现新突破,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科普工作成效显著,科普工作形成了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的格局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运
15、行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五类主要人群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青少年科普比赛多次在国际和全国比赛获奖。科技成果与人才工作稳步推进。科技成果成绩斐然,柳州市主要完成的科技成果有一项、三项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柳州欧维姆公司“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和地中海贫血的遗传分析及其在临床和人群预防中的应用”项目等),一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鱼峰水泥集团“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项目);两项获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上汽通用五菱“五菱之光系列微型汽车自主研发及制造”项目、鱼峰水泥集团“水泥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及产
16、业化应用”项目等)。欧维姆公司提供缆索及相关技术为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作出重要贡献(FAST我国地外生命与电子信息的战略研究基地,在2030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城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24亿元。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人才小高地28个;拥有特聘专家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3人,博士160人。全市有专业技术人才19.21万人,技能人才40.5万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4.32万人,占比10.67%。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支持科技服务创新创业政策,激发万众创新活力。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柳州市出台了中共柳州市委员会
17、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工业再上新台阶”三年计划的决定中共柳州市委员会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柳州市十大科技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柳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柳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若干意见柳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以及柳州市专利申请资助及奖励办法柳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柳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柳州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施方案柳州市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科技奖励、发明专利、科技平台、产学研合作及创新人才发展等方面的科技激励政策和措施。财政科技投入
18、稳定增加,投入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市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5.02亿,支持科技项目820项,获国家、自治区科技部门经费支持3.52亿。80%以上的科技经费、科技项目由企业获得,75%以上的经费集中投入汽车、工程机械、钢铁等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1.6%左右。第二节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呈现新趋势科技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柳州市科技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呈现新趋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科学
19、发现和技术创新呈现多中心、多领域齐头并进态势,跨界融合加快,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科技实力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各国普遍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力度,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协调,美国部署“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实施“工业4.0计划”、日本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俄罗斯实行“2020创新发展战略”,各国纷纷抢占战略制高点,抢抓发展主动权。创新驱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处于深层次矛盾交织和“三期叠加”阶段,为此,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
20、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要求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科技创新是自治区和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十三五”时期,自治区把创新驱动摆在广西“四大战略”之首,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广西。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柳州加快发展,赋予柳州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定位和使命等重大举措,柳州市的经济社
21、会和科技发展进入重要机遇期,作为传统工业型城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等建设,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人民健康素质、消除贫困、建设智慧城市、实现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因此,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科技创新驱动作为新时期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核心战略来组织实施。第三节 柳州市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柳州市依靠科技破解发展难题、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与经济发达
22、地区相比,柳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科技综合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柳州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制造业比重不够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尚待发展,缺乏科技先导行业,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产业科技创新难度加大。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型领军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不多,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支撑引领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柳州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较少,
23、城市经济发展的创新内生动力不足。创新人才的总量、质量及结构与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明显紧缺,学科交叉、行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发挥人才创造性的机制有待优化,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有待提升。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仍待深化。科技创新投入远不能满足创新需求,创新资源需要按新经济发展需求重新配置,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科技金融亟待发展,影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有待激发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必须从根本上建立起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二章 确立科技创新发展蓝图“十三五”期,柳州市科技创新必须准确把握柳州市“打造西江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柳州市 科技 创新 十三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