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文化特点.doc
《油纸伞文化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纸伞文化特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原创DV纪录片桐香油纸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CCTV10王小丫 一中国手艺泸州分水油纸伞女孩出嫁的嫁妆:油纸伞有子的意思、谐音。白道工序,民间智慧。备料,组装两道工序。油纸伞文化特点中国古代的雨具主要为雨衣和蓑衣,而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雨衣的出现要晚于蓑衣。蓑衣的出现可谓涌源流长,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古代雨衣就是在布衣上涂以桐油,而桐油的使用年代约在宋代。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蓑与 笠成为人们防雨避暑的唯一工具,常蓑笠并称。传说伞是由鲁班妻子云氏发明的。云氏为了使丈夫盖房子不受日晒雨淋之苦受小孩以荷叶 当帽子的启示而发明了伞。房子可挡雨,但不能移动,伞则能携
2、带到千里之外。但是也有的传说是鲁班的妹妹发明的,具体不能很确定!油纸伞是一种用涂上原生态 熟桐油的棉纸做伞面的雨伞。油纸伞源于中国,亦传至亚 洲其他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泰油纸伞国、老挝等地。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 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 邪。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老人喜好象征长寿的紫色伞,送 葬时则要用白色伞。 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 茶道表演时用的要用 “番伞 ” 在早期客家庄里,由于 “纸”与“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会以两把 油纸伞作为嫁妆,一含 “早生
3、贵子”的意思,且 “伞(伞)”字里有四个人字,也象征着 多子多孙,而油纸伞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且 “油”与“有”谐音,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 圆满的意思。男子 16 岁成年礼时,也会以相同理由赠予一对油纸伞。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 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现时油纸伞由于其保存不易,多作为艺术品和 游客纪念品售卖。【历史】伞相传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据传,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 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 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 “亭子 ”,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实际
4、上, 这就是后来的伞。 “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 ”,但初期的伞多以羽 毛、丝绸等物料制作。发明纸后,丝由纸代替,制成纸伞。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 代均有改进,油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油纸伞实际出现的时间不明,约于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明朝开始于民间普及, 天工开物提到: “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 新赤油伞,日中覆之。 ”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多雨,当时制伞业十分蓬勃。在一些 文学作品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油纸伞后来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 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老挝等地。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 娶
5、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 油纸伞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著,老人喜好 像徵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茶道 表演时用的要用 “番伞 ”。【一般制作过程】1. 号竹:即选竹2. 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 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3. 上伞面:把裁好的纸黏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4. 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5. 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中国的油纸伞图案以传统国画常见题材为主,如花鸟、山水等,也有以古典文
6、学名著 内容如红楼梦、西厢记的情节为题材,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 带有古朴的韵味。主要用于收藏纪念、文化礼品、装饰装修、伞舞道具等方面。油纸 伞因其历史悠久,古典怀旧,内涵丰富,寓意吉祥,深受各类人们的热爱,中国油纸 伞文化主要表现在:1、代表多子、多福。油纸与 “有子 ”音近;伞架为 “人”字形(由几十个人字形状组 成);伞字繁体是 “伞”,从繁体字角度看,是人字头下面四个小 “人”字,自古寓意为五 子登科。2、伞骨为竹,代表长寿,寓意节节高升。3、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平安。4、代表恩爱百年。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多少经典爱情:白蛇传中,许仙与 白蛇在西湖断桥以红伞为媒,结下千古
7、奇缘的佳话; “才子 +佳人 ”是中国自古的美满 爱情的象征。5、寓意大红大贵。红色是我国的传统色调,寓意大红大贵,这正是大红伞流传 百年不衰的重要原因。6、消灾辟邪、平安吉祥。在中国民间,传说红色与桐油可以消灾、辟邪、驱鬼, 有红色的桐油的纸伞放在家中,当然可以平安吉祥了。7、 代表怀旧与浪漫。油纸伞,是怀旧文化的代表。戴望舒雨巷,描绘了 “古镇+雨巷+油纸伞+美女”美好浪漫的景象, 直到今天这一画景依然是年轻人心中美好浪 漫的经典印象。8、高贵典雅。油纸伞本身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气息浓厚。用油纸伞装饰装修, 在灯光照射下,古典浪漫、高贵典雅。汉服 +油纸伞,更是中国古典高雅美的标志。9、在很
8、多地方,有用油纸伞祭祀祖辈先灵的习俗。习俗来源于中国古代皇帝打 着黄盖伞,表示至尊无上。用油纸伞祭祀祖辈或亡灵,显示其在是阴间地位显赫,不 受苦受难,可早日投胎转世。10、预祝金榜题名。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 行囊里除书本外, 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 预祝路途平安、 高中状元。 现在很多地方, 亲朋、家长、同学买一把油纸伞,预祝高考成功。 11、喜庆。红色油纸伞代表着喜庆,现在我国家很多地方,做寿、结婚、生子、乔迁、高升等依然保持送油纸伞的习俗。油纸伞制造地江西甲路油纸伞 甲路是江西婺源的一个自然村。因地处上至徽州、下达饶州的通衢要道,故名甲 道,俗称甲路。甲路传
9、统制伞历史悠久,相传,成淳五年(公元 1269 )宋代丞相马 迁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 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民间时期, “龙盛 ”纸伞坊的张龙盛最为出名,一直沿用的竹 制伞键系他发明。甲路纸伞,以制作灵巧、 工艺精湛、风格别致而著称。 传说:康熙年间,婺源(隶 属安徽)徽戏盛行。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正赶上露天戏台看戏,不巧天 下着雨,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石子是击中 了雨伞,然反弹出来,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康熙皇帝觉得奇怪,即刻叫人打听。 结果:完好无损的是甲路产的,而被击破的那把产自它地。于是,
10、民裱伞谣唱道: “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 ”可见当年之盛。也随着徽 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畅销全国,扬名海外。早在康熙甲戌年( 1694 年)就已列 入婺源县志“货属篇”。民国三十二年( 1943 年),甲路一条街制伞作坊达三十六 家,产伞 25.2 万把,其中外销 17.6 万余把。在 1936 年的国际产品博览会上展出并 获得金奖, 在 1936 年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上、 1943 年江西省农工产品展览 会上展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甲路油纸伞,用料纯正,精选上等竹木、优质丝绸、丝绢、皮纸、桐油、柿油等绘伞花孔锯葫芦(伞轴)串葫芦(组合)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
11、圈裱伞 糊伞边绘画收卷(整形)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伞面书画题款,美观 大方,晴雨相宜,是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也是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1990 年,全国先进文化站甲路文化站, “以工养文 ”,恢复了甲路传统制伞 1999 年 10 月,注册为婺源县甲路工艺伞有限公司。传统制伞,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 技艺得以延续。北京油纸伞 作为千年帝都的北京,自古不乏制作精良的油纸伞,但传承并保留下来的老字号 已为数不多。至今尚存的若水堂油纸伞坊已有 100 多年历史,自清代起即在京城享 有盛誉。相较一般寻常百姓使用的油伞,若水堂制伞工艺更加繁琐讲究,伞骨及伞杆 采用多年生紫罗汉竹手工削制并经烟熏处理增其
12、强度,伞面采用韧性极好的皮纸,手 工绘画后反复涂刷柿子油及桐油,使其防水,坚固耐用。若水堂手绘工笔牡丹国色天香油纸伞清光绪丙戌年( 1886 年),高丛希(山西平遥人)在京城珠市口开设若水堂油 纸伞坊,店内聘有伙计二十余人、南派及北派画师十余人,做工细致、画工精良,尤 以手绘工笔满铺牡丹油纸伞和北宋山水题材油纸伞最为出类拔萃。 一时名噪京城 达官贵人、名媛女子争相抢购,各地业者也纷至沓来,交流切磋,蔚为风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繁琐的手工工艺所限,一大批 油纸伞生产企业相继淡出了日用雨具市场, 但油纸伞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 远无法比拟的。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召
13、开前夕,受政府挖掘及扶持,若水堂等油纸伞老字号扩大 制作规模,制伞工艺传承百年传统工艺,共七十多道手工工序。除传统的手绘花鸟、 人物及山水题材外,业者推陈出新,开发出长柄皱云唐伞及古法造纸镶嵌天然树叶油 纸伞,用于奥运会新闻中心装饰布置及礼品馈赠,受到市场好评。三河古镇油纸伞三河古镇油纸伞具有 400 多年的生产历史,三河古镇油纸伞制作工艺于 2009年在芜湖 “中国第八届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 ”上喜获设计和制作金奖。三河古镇油纸雕刻伞面古代油布伞传统技艺,油纸伞的原材料主要是毛竹、桑皮纸和桐油。从开料起到制作 完毕,一把伞要经历 60 多道工序,使用上几十种工具, “单是各种零件就达 30 多
14、种。” 所有工序中,目前只有钻孔等几个工序可以采用电动工具,算是脱离了手工,其他的 工序依然采用人工完成。制作完一把伞大约需要半个月,“还得看天气,太阳大了不行,阴雨绵绵也不行。 ”气候主要会影响伞骨的成型和纸面的平整,造成弯曲或起壳。 一把伞反复撑收千与次不损坏, 清水浸泡 24 小时不脱骨, 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 任凭烈日曝晒亦不弯曲变形。伞面花色多种多样,仅染色就有 20 余种,有的绯红如晨曦,有的蔚蓝加净空, 有的翠绿如碧水;或单色,或套色,五彩缤纷。在秀丽的伞面上,又经刷、喷、画多 种工艺,描绘上古镇风景、花乌、山水等图案,为三河古镇油纸伞锦上添花,更显美 观大方。伞面采用三河古
15、镇风景,故名三河古镇伞。三河古镇油纸伞采用印染、贴画,手 绘,印刷等方法,绘有古镇八景、小桥,流水,人家,徽派庭院,花卉、山水和仕女, 有大红、枣红、和平蓝、墨绿、桃红、桔黄等二十几个品种,具有外型美观、选料讲 究、设计精美的特点。浙江余杭油纸伞浙江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 230 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 1769 年),董文远 九房开设伞店。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 文明伞等多个品种, 由于技术精良、 用料上乘, 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 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1951 年,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组建 “
16、雨伞生产合作小组 ”, 又在 1952 年底,建立 “雨伞手工业合作社 ”,成为全省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受 国内媒体广泛报导。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纸伞逐渐被淘汰, 余杭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直至 2006 年 12 月 5 日,余杭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姜军在瓶窑塘埠村驻村入户 时,制伞老师傅刘有泉向姜军表示想恢复余杭纸伞,为当地当地山民开发旅游商品致 富,迎合近年农家乐旅游的潮流。刘有泉于油纸伞开始被淘汰时就萌生了把这种传统 工艺继承下去的念头,不久在富阳找到一个生产竹伞架的厂家,用几百元人民币买回 了 100 把竹伞架。但他当时没有掌握加工工艺,只能保管好这批伞骨架,保
17、管了三十 多年。城乡导报于 12 月 7 日头版头条报道寻找制伞师傅恢复 “余杭纸伞”, 引起当地人高度关注。至 12 月 19 日,四位老师傅房金泉、陈月祥、沈丽华、孙水根 于瓶窑镇塘埠村聚首,商议恢复余杭纸伞。他们在 2007 年 1 月凭着灵巧之手,成功 恢复制作油纸伞。他们在瓶窑塘埠村传授技艺,带动山区一大批竹农致富。余杭区文 广新局把纸伞作为民间手工技艺项目进行重点保护, 浙江省文化厅也把余杭油纸伞列 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 6 月,余杭纸伞于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成果展中展出。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 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
18、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所用的 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 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 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 案,涂上熟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 70 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 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四川泸州油纸伞泸州具有 400 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于 2008 年被评 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被专家誉为 “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中央电视台
19、曾 专题采访报道。泸州油纸伞具有如下特点: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具有极强的历史文化性,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间 工艺品、仿古工艺品;二、泸州油纸伞完全保持几百年的传统制作手工艺制作方式,是真正的“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 ”,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传承性;三、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特殊,生产的油纸伞真正具有雨具功能的,把美观与实 用功能结合在一起。四、经久耐用、工艺精细、品种多样、花型美观,以古典油纸伞为代表的一批新 兴油纸伞企业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泸州油纸伞的发展。现时泸州当地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 70 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 描绘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纸 文化 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