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0924.doc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092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0924.doc(2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 研 究 报 告课题组二0一四年十月前 言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我国中东部五省40个地市,160个县(市),面积为27万km2 ,耕地1.9亿亩,总人口为1.7亿人,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目前,淮河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洼地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水土流失等亟待解决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于2012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治淮高层研讨会的讲话。因
2、此,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1951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新中国60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所限,淮河治理只能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件,可以使淮河
3、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本课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淮河以蓄洪排洪为主的传统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流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两岸人民的“生态经济走廊”。什么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按照“流域经济”理论,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要素集聚,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贯通上下游“经济流”,坚持“一个方针、两项转变、三个亮点、四大基地、五个结合”发展思路,高起点整体规划,加大国家政策扶
4、持力度,促进流域经济转型升级,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美丽淮河与生态经济带,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个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两项转变:以流域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由淮河治理向全流域综合开发转变;以流域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切入点,推动淮河流域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三个亮点:解决淮河水患;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四大基地:全国新型煤盐碱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保障基地。五个结合:一是结合淮河委水利工程建设、淮河治理
5、超前规划建设现代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淮河“水患”;二以上游控制性工程、千里河川式水库建设为基础,调蓄兼筹,打造黄金水道,形成铁、公、水、空、管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沿岸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结合产业全球布局、产业转移和创新,整合流域资源禀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打造新型工业特色产业基地;四是结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五是结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推动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淮河生态经济
6、带建设总体蓝图:用“绿色长廊”呵护千里淮河,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淮河流域经济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打破行政区划,促进淮河流域资源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淮河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加快开发淮河黄金水道,建设万吨级淮河入海航道,促进淮河中部地区与出海口30万吨港口“无缝衔接”;加快新陇海铁路线、沿淮高速公路、管道运输及机场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出山店、前坪、张湾水库等,实施引江济淮、盱眙裁弯取直、洪泽湖清淤扩容工程,高标准建设淮河干流河道,解决淮河流域“十年九旱一涝”问题;实施“一二三千”工程(新增1000万亩农田,建设高产稳产田20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00万亩
7、打造“五六七百”工程(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玉米亩产700公斤的高产目标)。在全面提升农业和粮食、改善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平台,走多级集聚、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民生安全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加快淮河流域资源开发,建设淮河流域工业特色产业基地。以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管道运输为主要支撑,打造以煤炭、碱、盐为主要原料的中国特色非石油路线新兴烯烃产业集群,形成相对集中、协调发展的新型化工产业体系,带动整个流域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型新兴化工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现代产业体系指导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与产业全
8、球布局、产业转移和创新结合,形成新型化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海洋产业、电子信息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群和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示范区。同步推进“四化”进程,积极探索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平台,走多级集聚、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民生安全和共同富裕的城镇化道路,规划“一带、三圈、六轴、多极”的城镇化空间布局,最终形成现代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辅相融的新格局。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讲,是
9、一项按照流域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促进淮河流域资源共享,形成跨越我国东中部地区涉及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的淮河流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形成以苏北、皖北、豫南为重点的“一带、三核、三枢纽、多节点”战略布局:一是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一个广袤的支撑腹地,实现江苏沿海港口和腹地经济的双赢发展;二是通过公、铁、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江苏盐城和淮安、安徽淮南和蚌埠、河南信阳城市迅速崛起,为我国淮河流域腹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力;三是为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开辟一个全球化发展的出海通道,打造两岸物流产业、商贸、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聚集高地,发展成为盘活区域流通、激发经济新活力的“出
10、海口”,促进千里淮河两岸经济向全球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将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东陇海线等几大战略进行叠加,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乘数效应”,推动淮河流域全面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拉动内需,成为我国新一轮全面振兴东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协调发展示范区,最终形成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X目 录前 言1I第一部分 淮河流域发展概述1第一节 淮河流域发展现状11、淮河流经区域13、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治理成就与存在问题84、淮河流域主要资源状况和发展潜力12第二节 淮河流域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战略作用161、淮河流域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162、淮河流域发
11、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战略作用1819第二部分 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战略构想23第一节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定位231、指导思想232、基本原则233、总体思路244、总体战略定位25第二节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模式与空间格局272、建设“淮(安)盐(城)+蚌淮+信阳”三大区域中心城市293、形成“一带三核三枢纽多节点”空间开发格局31第三节 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421、发展目标422、总体构想443、战略重点58第三部分 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产业体系81第一节 淮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思路与空间布局811、产业发展思路812、建设原则813、产业定位824、产业空间布局84第二节 加快壮大
12、淮河流域支柱产业90911、IT产业90912、特钢产业92933、现代煤盐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94954、节能环保产业101102第三节 积极培育淮河流域新兴产业1021031、新能源产业1021032、新材料产业107109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101114、生物医药产业113115第四节 改造提升淮河流域传统优势产业1171191、农业产业1171192、食品加工产业1201213、纺织产业1231244、造船产业1241255、建材产业126127第五节 加速发展淮河流域现代服务产业1261271、文化旅游业126128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1311323、现代物流业1331344、商贸流
13、通业1341355、健康服务业135136第四部分 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137138第一节 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指导思想1371381、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发展思路1371382、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基本原则137138第二节 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目标1381391、淮河流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总体目标138139通过建设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走廊支撑淮河流域产业集群及经济一体化走廊建设,加速淮河流域经济板块的深度融合。1401412、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空间布局1401413、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发展143144第三节 淮河流域
1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重点领域1431441、淮河流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1431442、淮河流域综合运输枢纽建设1461473、淮河出海与干支流港口布局1491504、淮河流域内河航运发展1571585、新陇海铁路线建设1591606、淮河流域管道运输发展1611627、淮河流域民航机场建设1641658、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建设166167第五部分 以“四化”同步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化进程168169第一节 四化同步推进思路1681691、以流域工业化为动力1681692、以流域农业现代化为基础1691703、以流域城镇化为载体1691704、以信息化为手段1701715、以差异化推进流域四化
15、进程171172第二节 淮河流域城镇化布局和规划1711721、淮河流域城镇化目标与战略1721732、城镇体系空间布局1751763、城镇化关键举措181182第三节 淮河流域工业化布局和规划1861871、工业化目标1861872、工业化布局与规划1871883、推进工业绿色转型1901914、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191192第四节 沿淮地区农业现代化布局和规划1931941、沿淮地区农业现代化特征1941952、夯实农业发展基础1941953、现代农业布局2012024、农业现代化关键举措208209第六部分 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体制和政策215216第一节 构建淮河流域合作发展的机制
16、2152161、组织机构建设2152162、编制系列规划保障216217第二节 完善投融资体系2172181、政策性金融支持2172182、构建淮河发展投资基金体系219220第三节 构建政策激励体系2202211、财税政策支持建议2202212、促进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2212223、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2232244、促进流域对外开放政策223224第四节 构建发展保障体系2252261、政府服务保障2252262、土地政策保障2252263、人才支撑保障226227第五节 完善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2262271、加强水资源开发治理与利用2262272、推进矿山生态恢
17、复治理2282293、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2282294、建立流域生态安全体系2282295、完善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政策230231附件一:淮河生态经济带重大项目汇总表233234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段重大项目233234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重大项目245246淮河生态经济带河南段重大项目259260附件二: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图271272淮河生态经济带“一带三核多节点”示意图273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区位优势示意图274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三角洲”空间布局图275淮河生态经济带“黄金水道辐射区”示意图276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水系”高程图277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主要节点城市高程落差”示意图2
18、78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廊道”空间布局图279淮河生态经济带“水利工程”空间布局图280淮河生态经济带中下游重大水利工程示意图281淮河生态经济带“洪泽湖清淤扩容”工程示意图282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综合交通”示意图283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管道运输”示意图284淮河生态经济带“航道等级”布局图285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沿岸港口”布局图286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沿岸加氢站”布局图287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开发区区位分布图288淮河生态经济带“煤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289淮河生态经济带“盐碱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290淮河生态经济带“钢铁工业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291淮河生态经济带“生物医药
19、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292淮河生态经济带“食品加工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293淮河生态经济带“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294淮河生态经济带“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295淮河生态经济带“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296淮河生态经济带“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297淮河生态经济带“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298淮河生态经济带与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图299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图300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淮城市人口规模”示意图301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淮现代农业”布局图302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行蓄洪区”分布图303淮河生态经济带“引江济淮东线工程”示意图304淮河生态经济带“
20、入海一级航道河海联运”示意图305第一部分 淮河流域发展概述第一节 淮河流域发展现状1、淮河流经区域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045,北纬31-36,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约1000千米(其中河南省境内约364千米、安徽省境内约436千米、江苏省境内约200千米)。淮河原是水系通畅、独流入海的河道,自12 世纪后,长期受黄河夺淮影响,失去入海尾闾,水系紊乱,洪涝灾害严重。图1-1 淮河流经区域图淮河流经河南南阳、信阳、驻马店,安徽阜阳、六安、淮南、蚌埠、滁州,在淮安盱眙入洪泽湖,经洪
21、泽湖调蓄后,主流经入江水道至扬州三江营注入长江,支流经盐城滨海入黄海。流域平原广阔,地势低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区,气候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和干旱交替发生。图1-2 淮河流域水系图洪泽湖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千米面积的洪水。洪泽湖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外,还有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水道。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南岸支流多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km2以上的有浉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奎濉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
22、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沙颍河流域面积约4万km2,为淮河流域最大支流,其他都在300016000km2之间。在淮北平原还开辟有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和新汴河等大型人工河道。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独流入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来水,流域面积为2.24万km2。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约360千米,地面落差178米;洪河口至中渡(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长约490千米,地面落差约16米;中渡以下至三洪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约150千米,地面落差约6米。图1-3 淮河流域水系高程图图1-4 淮河流域沿岸主要城市高程落差2、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淮河流
23、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淮河干流地区远离流经区域各省的发展重点,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淮河干流主要地区 本文此处是以淮河干流主要地区作为分析对象,共包括南阳、信阳、阜阳、六安、淮南、蚌埠、滁州、淮安、盐城等三个核心城市,11个县(市)节点城市。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36.4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015.49亿元,常住人口总数为5132.62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313元,人口密度为505人/平方公里。与全国相比较,淮河主要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除淮安、盐城之外,淮河干流其他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如图1-5所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淮河 生态 经济 最终 全本 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