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docx(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十五五”是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依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衔接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五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期限为2026-2030年。一、“十四五”发展成效(一)主要成效1 .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动农业升级、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202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亿元,较2015年
2、增长17.17%;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巩固提升,粮食播种面积8.55万亩,产量3.4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7.83万亩,产量33.89万吨;水果种植面积10374公顷,产量12.31万吨;生猪出栏量1.38万头,年末存栏量1.56万头。全区297个行政村均已实现总收入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6.65亿元,其中经营收入约5.00亿元,消除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24元,较2015年增长51.7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2元,较2015年增长55.1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5年的2.017逐步降至1.906o2 .农
3、业产业转型提速换档围绕“中华橘源”建设,以产业兴旺为抓手,靶向发力、守正创新,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全区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6个,总面积7.21万亩,高标准农田14.1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农业精品园7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各1个;初步形成了柑橘“百千万”生产体系,打造完成覆盖全区域、全产业链的“蜜橘”“东魁杨梅”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台九鲜”使用授权主体达8个,获得蜜橘、杨梅、枇杷、荚白、紫前药等5个中国之乡称号。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5家(其
4、中国家级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92家、家庭农场364家、家庭林场185家。以蜜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核心,初步建成“区一镇(乡、街道)一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完成12个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任务,成功入选省农业数字工厂试点3个;“智慧果园一张图”“瓜农天下”专题数据库的数字化应用成效显著;农业“机器换人”快速推进,全区水稻综合机械化率77.37%,畜牧业机械化为40.67%,成功创建了1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和5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保障有力,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100个,认证主体81家,食用农产品定量监测综合合格率99.2%,全区主要食用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56.83
5、累计建成330家主体,追溯率达100%,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县。3 .美丽乡村建设迭代升级深入贯彻“千万工程”部署和“片区组团”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突出精品线路、精品区块建设,连线成片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升级版。校地合作取得标志性成果,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一一同济乡村振兴学院,并先后设立“同济大学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中德乡村规划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高站位统筹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以“中华橘源、山水”为主题,扎实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累计实施37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其中重点村6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个,建成省级
6、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21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27个,行政村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覆盖率达50%O其中,乌岩头村成为“千万工程”向全国推广的建设案例并入选“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沙滩村被省社科联列入当代中国村庄发展研究的样本,已形成西部美丽乡村风景区、沿永宁江和325省道精品线、环长潭湖乡村休闲风情带、“演太线”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华橘源”产村融合示范区等一批精品线路(区块),实现了乡村景观风貌“局部美化”与“整体和谐”的有机统O4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以治理有效为引领,全面实践新时代村级治理“三化十二制”为核心,持续深化乡村综合改革。顺利完成全
7、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改革逐步加快、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初见成效;农村“三资”管理水平加快提升,推行农村线上财务公开,实现全区行政村100%全覆盖;大力推动并实现薄弱村抱团项目落地,通过集合多村联合购置小微园区房产,以租赁模式产生持续性收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区127个新村实现完全融合,完全融合率为100%,深入实施“一村一策”,进一步盘活新村山林土地等“沉睡”资源,有效整合集体房屋等闲置资产,加快资源、资产融合,增强新村乡村振兴内劲。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积极开展农合联组织规范化建设,成立区杨梅产业农合联;积极构建“互联网+监管”平台,实现农林业领域“双随
8、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99%事项网上办,95%事项掌上办;以“两进两回”工作为契机,深化与同济大学等的校地合作机制,依托乡村振兴学院、科研院校和农广校等平台,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万名农民中专生中等职业教育,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村经营人才;通过团银合作项目逐步扩大青创贷和青农创业贷受益群体。截止到2025年底,全区拥有市级以上文明村镇(街道)In个(国家级3个、省级13个),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90%以上,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创建基层党建示范村105个,占比34.3%;建成“双强”示范村(社)55个,示范乡镇
9、街道)4个。5 .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绿色生态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不断推进,全区初步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运行体系,创建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6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示范村28个,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行政村覆盖率达85%,申报创建省级星级公厕30座。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四美”创建活动,累计培育美丽庭院示范村3.6万户,村容村貌整洁度和群众生产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成绩突出,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被列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
10、试点县。截止2025年,全区建成10个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省级3个)、10个省级高品质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9个绿色防控示范区,融合示范面积9000亩,辐射面积达6.2万亩;全区减肥措施和减药措施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建成“购-用-追溯”的肥药两制闭环管理体系,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5.1万亩,农药减量技术应用IL3万亩,实现化肥减量255吨、农药减量20.5吨;开展病虫统防统治4.59万亩,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成功入选省十佳“最美绿色防控示范区”。6 .现代林业发展成效突出围绕全省建设“森林”和打造国家级“森林城市”的目标要求,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推进林业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全区绿化水平,区
11、生态美丽宜居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区森林资源稳步增长。以“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珍贵树种发展3个“1000”示范、珍贵彩色森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森林营造工作。截止2025年,全区森林面积98.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6.37%;林地面积100.03万亩,林木蓄积量387.97万立方米;“新植1亿株珍贵树”100万株,林业产值0.37亿元。随着“森林村庄”“美丽乡村”“一村万树”等工程的深入推进,区农村绿化率得到显著提高,截至2025年,区乡村居民点总面积为74040亩,乡村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7901.8亩,乡村绿化覆盖率为25.39%O国土绿化美化深入推进。坚持“生态
12、立县”战略,全面推进“森林”建设,加快国土绿化步伐,优化人居环境。启动实施百万亩国土绿化、珍贵彩色森林等重点生态工程,重点推进82省道延伸线、九澄大道、内环线两侧等国土绿化。截止到2025年底,建成6个省级森林城镇、实现森林城镇全覆盖;创建“一村万树”示范村15个,推进村160个;省级森林村庄5个,省级森林人家3家;建有省级生态文化基地4个,省森林文化小镇1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个。大寺基林场为全市唯一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永宁江源头森林氧吧被命名为森林氧吧。林业综合改革不断突破。全区转变传统理念,不断深化省级林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广股份制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竹林,统一有效地管理林地,形成
13、规模统一经营,发展林旅融合等新兴模式,助力脱贫增收,至2025年末已累计流转林地1900亩。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国有林场创建活动,启动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林业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新模式和森林保险新险种,为现代林业发展保驾护航。7 .全面小康任务胜利完成全区聚力脱贫攻坚主战场,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底线,坚持“准确识别、分类施策、精准兜底、有效救助”的原则,加强资金投入,全面整合资源要素,实现精准扶贫。过去五年,相继制定出台了区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2018-2022年)关于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逐步优化了新一轮扶贫政策体系。“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深化,
14、至2025年末,涉农贷款余额293.95亿,农户贷款余额252.38亿,农户小额普惠授信服务覆盖率达100%;扶贫异地搬迁工作加快推进,完成搬迁农户1182户、6353人,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建设总投资4.47亿元;生活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90.9%,村级卫生室规范化率74.02%,每万户籍人口注册全科医生数4.025名,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得到有效保障。2025年,全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4元,农村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标准达到9720元/年,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155元/月提高至190元/月,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
15、况、集体经济薄弱村等全面清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表1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指标完成情况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单位2015年2025年重要农产品保供1粮食总产量万吨3.983.43742蔬菜总产量万吨28.5933.893家禽出万40栏羽农业农村经济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16.0919.49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22.192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1338331027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532147548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0171.9069集体经济薄弱村占比%010休闲农业总产值亿元1.1251.0811农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0.43740.5536农业物质12
1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70.677.37装备械化率13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个114省级数字农业工厂个3农业绿色发展15市级以上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个1016主要农产品省级监测合格率%9899.217主要食用农产品“三品”认证率%4056.8318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家131319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家57美丽乡村创20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个5建21市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个102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859023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92.4324农村饮用水达标人P覆盖率%99.8农村综合改革25省级善治示范村个8726产业农合联个42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元50081028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17、37.1693.93率(二)存在问题“十四五”期间,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短板。主要表现在:粮食功能区非粮化、耕地非农化问题仍突出;农业产业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同时,产业空间布局不优,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中华橘源”品牌影响力仍不足,产业层次总体仍处于中低水平;农村空心化普遍,劳动力资源短缺,乡村振兴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缺乏;乡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区之间、村镇与村镇之间,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是高质量同步现代化的突出短板;农村深化改革任务较重,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亟需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
18、服务尚不能很好地满足乡村居民需求,生态治理、安全生产等方面风险仍然存在。二、“十五五”面临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1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启全新征程“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今后五年,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到优先位置,深入实施新时代“三农”工作“369”行动,确立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以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为全国探路的总体目标,则提出要走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头兵,奋力塑造乡村振兴样板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各级政府工作
19、中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不断升级,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中央明确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新时期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路线、总抓手、总目标,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力争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 .长三角一体化拓宽全新发展空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沪杭、宁杭甬等都市群协同效应日益彰显,城乡资源配置优化升级,产业融合协同创新全面深化,区域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增长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将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市乃至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在主动融入长三角,探索一体化发展
20、模式”的实践中迈出了重要步伐。十年来,以地校合作为起点,以乡村振兴学院为支点,通过搭平台、打品牌、聚人气、促融合,撬动和串联了全域资源和产业,形成了从文化保护到乡村旅游,从资源开发到绿色转型,从产业升级到乡村振兴的全链条、全品类、多维度、多支点的发展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史机遇,将有效利用域内外资源和长三角市场空间,打响“中华橘源”等金名片,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3 .打造“重要窗口”赋予全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了“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并作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
21、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赋予了新使命新任务,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先行注入了强劲动力。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陆续出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6-2030年)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6-2030年),积极以乡村集成改革为突破口,实施产业促共富、建设促共富、帮扶促共富、农村改革促共富、数字促共富五大促共富行动,聚力打造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标志性成果。按照找准定位、发挥作为、体现特色、贡献力量的基本思路,全区深入贯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高质量发展
22、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解决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充分不协调问题,为新时代“重要窗口”建设提供更多样板、经验。(二)面临挑战L发展基础尚不稳固乡村产业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总量偏小,在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复杂和国内经济转型艰难的双重影响下,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环境回暖的基础不牢、动力不足;低收入农户中病残较多,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差,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收入来源主要靠低保供养、财政补贴,工资性收入占比不到四成,提高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能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挑战将非常严峻。2 .资源要素制约趋紧土地空间不断压缩,农业生产经营用地、设施用地、配套用地指标紧缺,是制约发展的一大共性难题;乡村产业体系完善和产业
23、融合发展,特别是新时代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对各类资金投入需求剧增,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农业从业人口流失、乡村人口老龄化及高素质农民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并存,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问题日益严重。3 .城乡差距依然突出东西部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明显,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产业集中,经济发达,而西部为丘陵山地,有三分之二面积地处长潭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产业发展受限,总体水平和活力不足。城乡居民就业和生活方式仍有显著差异,从收入差距来看,2025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906,但收入差距达到3万元;从就业状况来看,乡村就业多是临时性、非完全的就业,从事产业层次和水平较低;从生活条件来看,水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农业 农村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