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美丽城市建设(有机更新)专项规划.docx
《“十五五”美丽城市建设(有机更新)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美丽城市建设(有机更新)专项规划.docx(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美丽城市建设(有机更新)专项规划目录前言-5-第一章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5-一、“十四五”城市建设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5-(一)全域空间管理创新部署-6-(二)城乡建设格局多级并进-6-(三)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8-(四)市政设施建设成效显著-9-(五)有机更新建设高效推进-10-(六)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斐然-11-二、当前阶段存在的核心问题-12-(一)山海城空间关系混乱,保护与疏理亟需落实-12-(二)老旧小区改造亟待加速,住房保障体系有待完善13-(三)城市风貌特色不足,整治提升亟需加强-13-(四)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安全韧性有待提升-14-三、“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5-(一)主要机遇-15-(二)主要挑战-18-第二章总体要求-21-一、指导思想-21-二、基本原则-21-(一)坚持生态文明,保障可持续发展-21-(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一体化建设-22-(三)坚持统筹规划,扎实落地性推进-22-(四)坚持创新机制,强化数字化治理-22-三、发展定位-23-四、发展目标-23-第三章建设重点及主要任务-27-任务一:聚焦全岛一体化发展,优化美丽城乡格局-27-(一)推进三美体系建设-27-(二)推进交通互联建设-30-(三)加强重点区块建设-33-任务二:聚焦城市有机更新建设,加快推进全域更新-34-(一)加速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34-(二)推进老旧
3、工业点和工业区更新改造-36-(三)加强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更新-37-任务三:聚焦人居品质提升,积极谋划民生福祉-38-(一)推进未来社区创建行动-38-(二)构建三级生活圈体系-40-(三)深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46-(四)推进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发展-48-任务四:聚焦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塑造海湾城市特色-51-(一)创建城乡风貌样板-51-(二)构建特色风貌框架-53-(三)建立海湾城市色彩体系-54-(四)打造优美城市轮廓-55-(五)推进园林绿化建设-55-(六)加快沿山沿海(湖)沿路健康绿道建设-57-(九)深化美丽河湖建设-61-任务五:聚焦城市功能提升,构建安全韧性城市-62
4、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62-(二)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67-(三)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68-(四)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69-(五)加快防洪排涝系统建设-70-(六)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71-第四章保障措施-75-一、分期建设保障-75-二、规划实施保障-79-(一)加强组织保障,坚持规划引导-79-(二)坚持“项目为王”,加快项目推进-79-(三)优化融资模式,维持财务平衡-80-(四)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政策机制-81-(五)强化监管督查,提高管理水平-81-附表:市“十五五”美丽城市建设(有机更新)专项规划重点项目汇总表错误!未定义书签。,,1刖三“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
5、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建设“重要窗口”的“美丽示范点”的核心期、建设现代化海湾城市的关键期、加快实施美丽战略规划的机遇期。规划在全面总结“十四五”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依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通过科学分析新阶段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建设新时代美丽,高水平打造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的总目标和总定位,明确“十五五”时期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未来五年城市建设
6、的主要任务,以重点建设项目为载体、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保障,为市未来五年的城市建设构建蓝图。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规划范围为全市域。第一章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十四五”城市建设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十四五”期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大力推进新时代美丽建设,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湾城市、打造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奠定坚实基础。(一)全域空间管理创新部署高水平完成顶层设计。“十四五”期间高标准编制了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16-2030)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绿道
7、网规划市城市有机更新专项规划市市域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52035)市老旧小区改造规划(2026-2030)高铁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高铁新区城市设计以及其他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和行动方案,推动美丽城市建设得到更高质量发展。城市管理日益精细化。围绕建设“美丽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湾城市”的定位,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坚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理念,全面深化城市管理改革,制定了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三提升”“三治理”“五更新”为核心的“335”工程,打好环境整治、交通治理、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社会共治五大攻坚战,引入“智慧+”理念,着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
8、面貌全面改善,城市品质显著提高,城市功能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二)城乡建设格局多级并进市域空间格局显著优化。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9%,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6.03平方公里。城乡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山海连通,生态本底;一体两翼,拥湾发展;一城两区,内外协作;一湾两翼,多心汇聚”的空间结构逐渐得到强化。“东翼”大东海发展带沙干片区工业开发迅速,“西翼”乐清湾发展带大麦屿港口吞吐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对外开放迈出“大踏步二“港南城区”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大城南片区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坎门东风社区入选省级未来社区试点,为海岛型未来社区建设提供经验、树立样板,玉城街道、坎
9、门街道、大麦屿街道形成相向融合发展趋势;“港北城区”新城建设日新月异,国贸大厦、世贸大厦、市委党校、广电中心、国际家具精品城、档案馆新馆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通过漩门湾,基本串联“二期核心一高铁片区一行政服务核心一三期特色服务核心一玉坎老城核心一坎门渔港”等城市核心节点。综合交通发展跨越升级。“十四五”期间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62亿元,占目标投资额的70%,较“十二五”期100.7亿增长L61倍,其中完成高速、国省道、县道干线公路建设里程60公里。截至2025年底,全市拥有等级公路781.63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53.57公里/百平方公里,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获评“万里美丽经济交
10、通走廊示范市”。乐清湾大桥及连接线顺利通车,沿海高速全线贯通、穿城而过,由此打开西接温州、北融甬台的新通道;228国道段全线贯通,告别无国道历史;杭绍台铁路温岭至段进展顺利,届时将全面融入省域一小时交通圈;新城连接线、珠港大道等一批市域交通项目建成通车,漩门湾大桥及接线项目(月环桥)加快推进,“五纵五连一环岛”路网体系有序铺开;大麦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6万标箱,坎门渔港、灵门渔港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海洋捕捞渔获物定点上岸渔港。“国道梦”“高速梦”“高铁梦”“港口梦”照进现实。全域美丽建设硕果累累。以“我爱我家”环境大整治大提升等活动为载体,高质量推进公厕、垃圾、污水整治,乡容镇貌大为改观,
11、实现基本无违建乡镇(街道)全覆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美丽城镇建设全面启动,”一镇一策、分类建设”模式受到省级点赞,楚门镇成为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时尚家居小镇、芦浦百丈岩创成3A级旅游景区,鸡山创成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4A级景区镇。创新推出美丽乡村“九个一”建设基本要求,提出“五带”引领发展新思路,创成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个、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5个(合并后14个),获评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考核优秀市、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市。以城市有机更新引领城市、城镇、乡村“三美并进”,实现全域美丽提档升级。(三)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十四五”期间市人民医院改扩建、市
1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迁建、沙门中学迁建、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城体育中心建设等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共计完成(含已启动建设)36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教育设施19项,医疗卫生设施10项以及文体设施7项,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40余家。市域就诊率从69.7%提升至83.6%,省卫生乡镇创建率达100%,基本公共卫生考核连续14年蝉联第一,成功创成首批健康建设工作优秀县市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县(区),获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县(市)。(四)市政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市政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截至2019年,全市新建、改造供水管网83.62km,累计投资7824万元,实现公共供水管网漏
13、损率控制在8%以内,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98.5%,城乡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100%。“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领跑,全市9个乡镇(街道)已全部通过评估验收,率先实现城镇建成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覆盖,全市一二级污水管网达371.6公里,主城区排水管网约200公里,污水日处理量达11.5万立方米。干江污水处理厂、大麦屿污水处理厂、沙门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灰飞填埋场建成投用,实现污水、生活垃圾等处理能力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连续多年获省优胜单位。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显现。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相继出台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14、市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2025年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为2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2%,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确定的不低于70%的目标,全部消除内涝积水点,基本建成“排水顺畅、多灾并防”的防洪排涝体系。(五)有机更新建设高效推进“十四五”期间围绕“建设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美丽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湾城市”目标,实施“新老共荣、全域一体”战略,突出“挥师大城南、跨越分水岭、打造主轴线、盘活空闲地、扮靓老城区”改造思路,打响城市有机更新三年攻坚行动,推动旧城区“大拆大整、大建大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城市建设开启华丽蝶变。全面铺开
15、有机更新一期八大项目。首批七大区块全部完成征收拆迁协议签订,吾悦商业综合体、华鸿、金科世茂、金融大厦等项目顺利推进,有序铺开府前广场及西青街改造、三合潭城市公园、榴岛大道与珠港大道交叉核心区、塘里区块、前后塘洋区块、三潭路两侧(南山村)区块、坎门东风工业园、大麦屿社区二期及铁龙头等八个项目,城市更新整村整区块推进成为常态。全力谋划有机更新二期十大项目。组织启动市城市有机更新二期项目的顶层设计,将一期西青街及府前广场改造、三潭路两侧城市更新提升、坎门东风未来社区等项目继续纳入二期重点项目,新增环城村及周边改造、前后塘堞工业区改造、中央商务圈二期改造、中学东扩、坎门水龙村有机更新、大麦屿街道五一村
16、三股塘片)城中村改造、楚门胡新区块有机更新等项目,共计十个项目。优化城市功能载体布局,促进玉城与坎门、大麦屿街道相向融合发展,带动大城南片区形象及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大成集智。以东豕小区、蓝天花苑、干部联建小区等3个小区为示范启动城镇老旧小区三年改造计划,实行“一小区一方案”,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建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库,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创新“政社+”模式,政社联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相关做法,受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日报、省建设厅官网(公众号)等报道。老旧工业点改造破茧成蝶。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老旧工业点改造提升工作,完成两批76个老旧工业点全部违
17、建拆除,其中52个开工在建,18个已完工。创新改造模式,制订“一点一策”,根据老旧工业点改造提升三年(2018-2025年)行动计划,将老旧工业点分别改造为小微企业园、居民住宅、休闲公园、商业用地等功能,全面盘活存量用地,真正做到用违法建筑的“减法”实现企业空间的“加法”和市场发展的“乘法”。老旧工业点改造提升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成绩,打造出“样板”,有效助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动新时代美丽高质量发展。(六)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斐然公园绿地指标增长迅速。截至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为963.29公顷,绿化覆盖面积为1030.72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6.25%,绿化覆盖率38.79
18、其中公园绿地面积321.8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8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98%,公园绿地面积及人均公园面积较2015年分别增长53.8%、40%o绿道网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25年,市境内已建市级、城市、乡村各级绿道或游步道达139公里,其中全长8公里的湖绿道全线贯通,与南区绿道串联,并与湿地公园内部环线有机结合,形成全长约42公里的湖滨绿道,有效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位,带动新城发展,推动大绿化生态格局形成。景观绿化建设荣誉满载。荣膺全国美丽山水城市,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等金字招牌。大鹿海岛公园成功创建省十大海岛公园,漩门
19、湾湿地公园成功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公园被评选为省级优质综合公园,清港镇获评省级园林城镇,榴岛大道、双港路、广陵路、外环西路荣获省级绿化美化示范路。二、当前阶段存在的核心问题(一)山海城空间关系混乱,保护与疏理亟需落实自然环境复杂性高,受地形和交通影响,城镇建设较为分散,各乡镇各自蔓延发展,建成区城中村密集分布,空间发展秩序散乱。土地资源紧张,部分临山空间被占用,生态资源遭到破坏。部分地区工业居住混杂,部分地区存在“工业飞地”,废弃矿山影响渔港景观,有待整治开发,城市工业特征较强,海岛特征有待强化。山海城空间关系混乱,海岛形象缺乏特色,整体人居环境品质不高,生态廊道体系有待完善,空间格局
20、有待优化。(二)老旧小区改造亟待加速,住房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建成区部分地段仍存在大量老旧小区,住房质量和性能逐年下降、市政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道路体系不完善、路面破损、停车位不足、公共设施配套及活动场地缺失、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已无法满足居民对居住舒适性的要求,群众改造意愿强烈。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美丽城镇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有机更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有机结合,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是推动美丽城市建设蝶变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企业员工宿舍占比少、空置率高,新民小区数量供应不足、部分用途性质发生改变,城乡住房安全隐患尚未完全消除,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不足,公租房准入退出和动态监
21、管机制不够健全,运营管理及物业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有待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新人安居工程有待推动,住房保障覆盖面有待扩大,住房保障体系有待健全。(三)城市风貌特色不足,整治提升亟需加强城市建设缺乏在城市空间、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系统融合,城乡风貌一定程度上存在整体不佳、特色不显、支撑不足等现象。老城重要界面杂乱无美感,芦浦入城口等重要节点元素单一、景观环境差,城市空间品质不高。水系发达但临水开放空间未成系统,多数河道两岸未进行整治,滨水景观缺失,城坎河滨水绿道使用率低,天开河沿岸及节点空间环境差。建筑风格和色彩杂乱,多数建筑缺少特征,未能体现海湾城市风貌特色。地标性建筑缺乏且不
22、凸显,高层突兀无序,城市天际线单调无节奏感。缺少山-海-城景观廊道,珠港大道等主要道路望山视线受遮挡,望山观景点处的开敞空间虽无明显视线遮挡,但整体环境品质不高。城市主题文化形象缺失,海岛城市意向模糊,海湾城市景观资源价值不显。(四)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安全韧性有待提升对外综合交通通道不足,城乡路网结构仍需完善。“十四五”期间大力加强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本岛路网结构已初现,但对外通道集中于北侧,且高等级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全市高等级公路里程仅为100公里,居市第七位,距离“三区三市同城”、融入温台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还存在差距。城市内部路网通达程度不高,城区受三面环山的地形限制,尚无东西向主通道
23、缺乏大交通环线,南北向榴岛大道运力趋于饱和,现有路网布局及结构等级较难适应未来城区的交通需求。近年来市汽车保有量线形增长,年均增长率13.2%,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充电桩、智能停车、立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欠缺,停车管理运营模式相对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随着新的供水工程建设完成以及漩门二期、三期的集中开发建设,现有配水管网已不能满足要求,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与处理能力要求不适应,需要进行提升完善。同时,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方面仍存在不足。港区现代化设施相对落后,开放水平仍待有更多突破。海绵城市建设进度迟缓,防洪减灾体系仍存薄弱环节。根据市海绵城
24、市绩效自评估报告,2025年以前建成的海绵城市项目较少,除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建设局、文化广场海绵城市改造等项目外,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总体上进度迟缓。“十四五”期间,市通过水库除险加固、强塘工程、外排闸改建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和水利工程安全保障能力,但受先天条件、水利投资等限制,仍存在14座山塘防洪不达标、7座山塘渗漏、7座山塘防洪不达标且渗漏,18处内河闸坝桥拓卡工程未实施,芳清河系泗头闸、干江河系老宫闸和断吞闸、青沙河系富有闸等规模不足,部分海塘需加固改造等薄弱环节。三、“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主要机遇1、“两新一重”建设受到国家重点支持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美丽 城市建设 有机 更新 专项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