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docx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教育学概念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第一章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代表人物及著作、主张、评价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整个教
2、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未说明应该怎样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对情感、动作技能阐述不够深入机械性,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加入自己
3、的思维。第二章教育的概念一、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特征)1、教育者第二章教育的概念2、受教育者二、教育的基本要素-3、教育中介系统2、古代教育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3、现代教育的特点1、广义的教育四、教育概念的界定L2、狭义的教育五、补充知识点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简答)卜1江苏简答,14华南论(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有哪些?/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
4、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没有人类特有的高度发展的语言与思维,既不会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认识与改造自然,积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可以用来传授个体活动的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动物养育幼儿)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除教育之外,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活动也影响着人的发展,不能称为教育活动,因为这些活动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培养人,他只是间接地影响人的发展。(书本上蜘蛛和建筑师、看电影受到教育,铁杵磨成针的事例)第
5、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单个出名词解释,可整体简答)10/12浙江简,15湖北大学简1、教育者定义:凡是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是教育者。除教师之外,父母、社会教育中的师傅以及起到教育作用的其他人员,都是教育者。地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作用:教育者要自觉地、有意识地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发展,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而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就不存在完整的教育活动。2、受教育者11河南,13华南定义: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专门从事学习的人,是学习者,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
6、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地位: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就只能是教育者的独舞,不会有好的效果。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发展,均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努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是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培养和规范,以利于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3、教育中介系统定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联系和互动的纽聋,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它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两个方面。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
7、用王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精挑细选的、最有教育价值的和适合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晶。(信息载体、环境、教育者自身)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是教育活动本身。更广泛地看,还应该包括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四个基本环节,一是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动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二是与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的和行动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三是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其中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活动的评价
8、和受教育者个性素质所获发展与提高状况的评价;四是教育者和受教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4、三者联系不能缺少受教育者,他是教育活动的对象,缺少他,其他东西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价值。不能缺少教育者,教育者在主导在主导立场上,否则教育活动就是灌输式,填鸭式,无意义。没有中介系统,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无法施加影响。所以三要素是必备的,互相联系的。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生活起源托马斯沛西能教育起源于人的本能的活动,种族发展的需要心理起源孟禄教育起源于人的无意识的心理模仿劳动起源杨贤江起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劳动需要2、古代教育发展的特点(简答)14西南简D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
9、行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地下,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这是古代教育的基本方式。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制度化教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在夏朝已有名为“庠”,“序”,“校”的施教机构,殷商和西周,又有“学”,“辟雍”,”泮宫”等学校设立,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到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对象、规模和种类都在逐步扩大和增多。
10、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到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占有,所有的学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的场所。在封建社会,教育阶级性进一步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奴隶社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的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从历史的观点看是不可避免的,它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也正是这个分离是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长期相脱离,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这一传统越来越成为限制社会生产和技术发展、限制教育发
11、展与人的发展的消极因素。3、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简答)(注意区分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0宁波论,10青岛简,11福建论,13北京简,13/14浙江简,13湖南简,13华南简,15山东简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义务教育普及过程早在16世纪,德意志就颁布了普及教育的法令,但不具有强制性质;185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义务教育法,普及教育开始发展且具有强制性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初等教育;20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国家开始普及义务教育;我国已经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快速地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教育的普及是人类教育发展
12、史上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将古代的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他既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受教育权的阶级性比较明显,主要为新型的资产阶级服务,不反映或很少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工A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受教育权的阶级垄断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受到来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方面的批判。在此情形下,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
13、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既要培养统治和管理人才,又要培养大量的劳动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科学技术教育的分量,提高科学技术的教育地位,使之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演示、实验、实习等方法。这样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正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三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4)教育制度
14、逐步完善在现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定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于是,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的早期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制度化有两个特征:划一性,及标准化,是正规教育变得“机械死板”;封闭性,是正规教育变得“保守狭隘”。第四节教育概念的界定10首都,11南京,12苏州,13四川,15华中(一)广义
15、教育(名词解释)彳0扬州,11、15华南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他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目的性,育人性)(一)狭义的教育(名词解释)1O聊城,11陕西,12西南,15东北狭义教育主要指专门组织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它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半日制学校教育、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16、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无论回答狭义还是广义都加上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进行深入的阐述学校教育(名词解释)10河南,10青岛,10宁波,10安徽,10、12、14华中,11、15杭州,12华南,12南京,14西南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第五节补充相关知识点,
17、超纲部分1、教育先行(名词解释)11华东、14华南论,14陕西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是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直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当超前。教育先行是现代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素质教育(名词解释)10东北论述,10青岛论述,12陕西定义: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
18、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注意问题:首先,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当作目的地错误教育思想;其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怎么办:实施素质教育要:第一,充分认识到课程、教材、教学方面的改革是推进苏教育的核心,当做重点来抓;第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根本取决于是否有一定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要求不仅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还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第三,通过改革升学、考试以及评估制度,逐步淡化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分数概念,减轻学校和学生的压力。3、义务教育(名词解释)10宁
19、波、11首都、12、13东北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4、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简答)10、安徽简,12福建简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点,具体包括:1)组织的严密性;2)职能的专门性;3)内容的系统性:4)作用的全面性: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其占主导地位。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I人类1、人
20、的发展的含义7一、人的发展概述个体狭义:生理心理社会,三者相互作用2、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能动3、人的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整体性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四、补充知识点知识的认识价值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的陶冶价值知识的实践价值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含义(名词解释)10苏州、12华南、12扬州简1、人类:人类的发展或进化,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2、ft: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3、个体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
21、儿童的发展。4、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认识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发展的三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2、人的发展的特点(一)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
22、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人的器官没有片面地为了某种行为被定向。从远古就未被特定化,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该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这也说明认识不完善的动物。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人的未完成性及其蕴涵的发展的潜能,充分说明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一)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有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教育提供
23、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10/11/11/13华中论述,10天津简,12/13福建简,13扬州论,13浙江论,10/14南京简,15北京简(一)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原理 笔记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