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整理.doc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整理.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分化等。细胞分化:其本质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功能蛋白质的过程。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又称细胞膜,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内膜:形成各种细胞器的膜。生物膜(biomembrane):质膜和内膜的总称。细胞外被:也叫糖萼,由质膜表面寡糖链形成。膜骨架:质膜下起支撑作用的网络结构。细胞表面:由细胞外被、质膜和表层胞质溶胶构成。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
2、el) :即在生物膜上胆固醇等富集而形成有序脂相,如同脂筏一样载着各种蛋白。脂筏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被动运输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运输。水孔蛋白(aquporins;AQPs):或称水分子通道,是一类具有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的膜通道蛋白。不具有“水泵”功能,通过减小水分跨膜运动的阻力而使细胞间的水分迁移速度加快。协助扩散:也称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输。通道蛋白:跨膜亲水性通道,允许特定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又称离子通道。配体门通道:受体与细胞外的配体结合,
3、引起通道构象改变, “门”打开,又称离子通道型受体。协同运输: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主动运输,所需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动物细胞中常常利用膜两侧Na+浓度梯度来驱动。植物细胞和细菌常利用H+浓度梯度来驱动。分为:同向协同和反向协同。膜泡运输:真核细胞通过胞吞作用(endocytosis)和胞吐作用(exocytosis)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胞吐作用:包含内容物的囊泡移至细胞表面,与质膜融,将物质排出细胞之外底物水平的磷酸化:由相关酶将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团直接转移到ADP分子生成ATP的过程。氧化磷酸化:在呼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耦联,ADP被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半自主性细胞器
4、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分泌泡等。粗面内质网:多为扁囊状,在ER膜的外表面附有大量的核糖体,普遍存在于分泌蛋白质的细胞中。光面内质网:ER膜上无颗粒(核糖体),ER的成分不是扁囊,而常为小管小囊,它们连接成网,广泛存在于能合成类固醇的细胞中。次级溶酶体:是正在进行或完成消化作用的溶酶体,分为自噬溶酶体和异噬溶酶体。残体:又称后溶酶体(post-lysosome),已失去酶活性,仅留未
5、消化的残渣,可排出细胞,也可能留在细胞内逐年增多,如表皮细胞的老年斑,肝细胞的脂褐质。细胞内蛋白质分选:除线粒体和植物叶绿体中能合成少量蛋白质外,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开始合成然后运至细胞的特定部位,这一过程称蛋白质的定向转运或蛋白质分选。信号序列: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的线性序列,通常15-60个氨基酸残基,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特异性要求。信号斑: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的信号。翻译后转运: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完成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转运至膜围绕的细胞器或成为基质可溶性驻留蛋白和支架蛋白。 共翻译转运:蛋白质合成
6、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后,由信号肽引导转移至糙面内质网,然后新生肽链边合成边转入糙面内质网,经高尔基体加工包装转运溶酶体、细胞质膜或分泌到细胞外。分子伴侣: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配。这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细胞信号转导: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双信使系统:在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耦联型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使质膜
7、上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AG)两个第二信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为“双信使系统” 。 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狭义:指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广义:包括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形成贯穿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外的一体化网络结构。微丝:又称肌动蛋白纤维(actin filament),是由两条线性排列的肌动蛋白链形成的螺旋 ,形状如双线捻成的绳子,直径约7 nm 。踏车行为:单体可同时在(+)端添加,在(-)端分离。微管:微管是由微管蛋白组成
8、的管状结构,在胞质中形成网络结构,作为运输路轨并起支撑作用。对低温、高压和秋水仙素敏感。核纤层(lamina):由核纤层蛋白(lamin)组成的蛋白质纤维网络结构,核纤层蛋白:lamin a、b、g三个亚单位组成。染色体包装:染色质形成染色体的过程,称染色体包装初缢痕:在着丝粒处,由于染色质相对松散、伸展,因此这部分染色体比较细小,形成一个缢痕,称初缢痕多聚核糖体: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上高效地进行肽链的合成,这种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结构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细胞周期:指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经过物质积累过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MPF:又
9、称细胞促分裂因子或M期促进因子,是一种使多种底物蛋白磷酸化的蛋白激酶;由细胞周期蛋白与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组成的复合物,能启动细胞进入M期。 Hayflick界限:1958年Hayflick等人证实人成纤维细胞的复制能力是有限的,首次提出了细胞水平上的“衰老”现象,称为 Hayflick界限。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 ):普遍存在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中胚层来源的细胞。分泌前胶原、纤连蛋白和胶原酶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迁移到伤口进行增殖。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死亡或细胞程序性死亡。二、 大题目1. 研究细胞增殖及其调
10、控的生物学意义以及方向。研究细胞增殖的基本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不仅是控制生物生长与发育的基础,而且是研究癌变发生及逆转的重要途径。研究细胞增殖的调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1)从环境中与有机体中寻找控制细胞增殖的因子,以阐明它们的作用机制。(2)寻找控制细胞增殖的关键性基因,并通过调节基因产物来控制细胞的增殖。2.简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生命活动,如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细胞骨架体系;细胞核、染色体及基因组;细胞增殖与调控;细胞分化与调控;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细胞的起源与进化和细胞工程。3.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11、细胞大小很小(110m)较大(10100m)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拟核)有核膜和核仁(真核)染色体由1条环状DNA组成,DNA不与组蛋白结合有两条以上DNA,线状DNA与组蛋白结合,形成若干对染色体细胞质无各种膜相细胞器与细胞骨架,具70S核糖体(包括50S和30S大小亚单位)有各种膜相细胞器与细胞骨架,具80S核糖体(包括60S和40S大小亚单位)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转录和翻译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细胞分裂无丝分裂以有丝分裂为主4.细胞组分的显示方法A. 金属沉淀法:如磷酸酶分解磷酸酯底物后,反应产物最终生成CoS或PbS有色沉淀,而显示出酶活性。(Gomori法
12、)B. Schiff反应:细胞中的醛基可使Schiff试剂中的无色品红变为红色。用于显示糖类物质和脱氧核糖核酸所在部。(Feulgen反应)C. 联苯胺染色:过氧化酶分解H202,产生新生氧,后者再将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联苯胺蓝,进而变成棕色化合物。D. 脂溶染色法:借苏丹染料溶于脂类而使脂类显色。E. 茚三酮反应:显示蛋白质。F. 米伦(Millon)染色:显示蛋白质(红色)5、简述膜的不对称性。(1)膜脂的不对称性:同一种脂分子在脂双层中呈不均匀分布,如:PC和SM主要分布在外小叶,PE和PS分布在内小叶。用磷脂酶处理完整的人类红细胞,80%的PC降解,PE和PS分别只有20%和10%的被降解
13、2)复合糖的不对称性:糖脂和糖蛋白只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3)膜蛋白的不对称性:如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M侧。6.线粒体与叶绿体结构的相似性:两层膜包被,内外膜结构和性质不同。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绿色植物细胞具有3个遗传系统。具有蛋白质后转译现象。7. 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运输方向不同: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是否需要载体的参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参与,被动运输方式中,简单扩散不需要载体参与,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参与;是否需要细胞直接提供能量: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被动运输是减少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差别,而主动运输
14、则是努力创造差别,维持生命的活力。8. 半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1)线粒体与叶绿体具有自己的DNA;(2)线粒体与叶绿体具有蛋白质合成系统,能合成部分蛋白质;(3)由于其基因组小,编码的蛋白质数量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细胞核基因组,它们的自主性是有限的。9.简述细胞质基质的功能。1、完成各种中间代谢过程,如糖酵解过程、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2、蛋白质的分选与运输3、与细胞质骨架相关的功能,维持细胞形态、细胞运动、胞内物质运输及能量传递等。4、蛋白质的修饰、蛋白质选择性的降解10.简述细胞中E1、E2、E3的之间的作用机制。细胞中的1、和三种酶,它们各有分工。1负责激活泛素分子,泛
15、素分子被激活后就被运送到上,负责把泛素分子绑在需要降解的蛋白质上。但并不认识指定的蛋白质,这就需要帮助,因为具有辨认指定蛋白质的功能。当携带着泛素分子在的指引下接近指定蛋白质时,就把泛素分子绑在指定蛋白质上。这一过程不断重复,指定蛋白质上就被绑了一批泛素分子。11、简述膜泡运输。膜泡运输是蛋白运输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膜泡运输按不同的包被小泡分为三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物质运输作用。(1)网格蛋白包被小泡负责蛋白质从高尔基体反面膜囊向质膜、胞内体或溶酶体和植物液泡运输;(2)COPII包被小泡负责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3)COPI包被小泡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回内
16、质网,另外在非选择性的运输中也介导从内质网至高尔基体至质膜的运输。12、简述高尔基体不同区域的细胞化学反应:嗜锇反应:cis面膜囊被特异地染色;焦磷酸硫胺素酶(TPP酶):trans面的膜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NADP酶)或甘露糖酶:显示中间的膜囊;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MP酶)或核苷酸二磷酸酶:trans面的囊状和管状结构。13、简述高尔基体的功能(1)参与细胞分泌活动: RER合成PrER腔COPII小泡CGNmedial Golgi加工TGN区形成运输泡与质膜融合、排出。(2)蛋白质的糖基化.(3)进行膜的转化功能。(4)将蛋白水解为溶性物质。(5)参与形成溶酶体和微体。(6)参与植
17、物细胞壁的形成: 合成纤维素和果胶质。14、溶酶体的功能(1)自体吞噬:清除细胞中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等,如许多生物大分子的半衰期只有几小时至几天,肝细胞中线粒体的平均寿命约10天左右。(2)防御作用:如巨噬细胞可吞入病原体,在溶酶体中将病原体杀死和降解。(3)细胞内消化:对高等动物而言,细胞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水分子物质,而一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如内吞低密脂蛋白获得胆固醇;对一些单细胞真核生物,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就更为重要了。(4)细胞凋亡:个体发生过程中往往涉及组织或器官的改造或重建,如昆虫和蛙类的变态发育等等。这一过程是在基因控制下实现的,溶酶体可清除不需要
18、的细胞。(5)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如将甲状腺球蛋白降解成有活性的甲状腺素。(6)形成精子的顶体15、 简述溶酶体的产生。在高尔基体的trans面以出芽的方式形成:溶酶体酶前体N-连接的糖基化高尔基体磷酸转移酶识别信号斑将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在12个甘露糖残基上在中间膜囊切去N-乙酰葡糖胺形成M6P配体与trans膜囊上M6P受体结合通过clathrin衣被包装成运输小泡与晚期的内体融合,受体解离切除甘露糖残基上的磷酸 。16、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在动物中: 参与脂肪酸的-氧化。氧化途径(oxidation pathway)是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主要途径,脂肪酸被连续地进行碳氧化,降解生成乙酰Co
19、A,同时生成NADH和FADH2,因此可产生大量的ATP); 具有解毒作用,过氧化氢酶氧化有害物质,饮入的酒精1/4是在其中氧化为乙醛的。在植物中:参与光呼吸,将光合作用的副产物乙醇酸氧化为乙醛酸和过氧化氢;在萌发的种子中,进行脂肪的-氧化。17、蛋白质分选的类型以及转运方式。蛋白质的分选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门控运输: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选择性地完成核输入或从细胞核返回细胞质;(2)跨膜运输: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转运到内质网、线粒体、质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3)膜泡运输:蛋白质通过不同类型的转运小泡从糙面内质网合成部位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而分选运至细胞的不同
20、部位。(4)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转运。两条途径:(1)后转移: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转运至膜围绕的细胞器,如线粒体(或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及细胞质基质的特定部位;(2)共转移:蛋白质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经高尔基体运至溶酶体、细胞膜或分泌到细胞外。18、膜泡运输的定向机制SNAREs 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连接物复合体功能:介导运输小泡与靶膜的融合。类型:v-SNAREs(囊胞膜)和t-SNAREs(靶膜)。结构:具有一个螺旋结构域,相互缠绕形成跨SNAREs复合体,将小泡与靶膜拉在一起。v-SNAREs和 t-SNAREs都具有一个螺旋结构域,能相互缠绕形成跨
21、SNAREs复合体(trans-SNAREs complexes),并通过这个结构将运输小泡的膜与靶膜拉在一起,实现运输小泡特异性停泊和融合。 19、简述cAMP途径中的Gs调节模型。 激素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激素-受体复合物与Gs结合,Gs的亚基构象改变,从而排斥GDP,结合GTP而活化,使三聚体Gs蛋白解离出亚基和基复合物,并暴露出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的结合位点;结合GTP的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使之活化,并将ATP转化为cAMP。随着GTP的水解亚基恢复原来的构象并导致与腺苷酸环化酶解离,终止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作用。亚基与亚基重新结合,使细胞回复到静止状态。 该信号途径涉及的反应链可表示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生物学 知识点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