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doc
《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 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地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李晴 日期:2009年 4月 20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2、复制手段保存论文。签名:李晴导师签名:黄华三日期:2009年4月20日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摘 要 常玉作为上个世纪第一批留学欧洲的艺术家,与同时代的林风眠、徐悲鸿相比,无论在生活弁度还是艺术风格上, 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追求。他反对照搬西方学院派,主张作品的个性化创作,从而形成了自己亦中亦西的“常玉风格”。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流派两个大的方面分析画家风格的演变与形成,追溯“常玉风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进而从艺术批判与绘画分析的层次归纳总结出其作品风格的主要艺术特征:从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出发,以西方的媒材表达中国传统美学的空灵与含蓄,将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寓于西方现代绘画中
3、常玉的作品糅合了书法、野兽派、表现主义等艺术的多重技巧,言简意赅,抽象而又不夸张,乍看简单却又经过仔细的推敲,洋溢着东方文化的精神特质。常玉这种具有东方情调的艺术特色告诉我们,东方人的艺术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但更应扎根于东方的传统文化,从中得到借鉴启示。关键词:常玉;中西文化;常玉风格1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ABSTRACT Chang-Yu, as one of the first artists to study art in Europe in the last century, has different values no matter in attitude toward
4、 life or art style compared to Lin feng-mian or Xu bei-hong in the same age. He opposed to copy the western academic and advocated of personalized creative works, which also formed its own Chang Yu-style”, not only like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western. In this paper, mainly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5、 culture and the schools of western art, the two major aspects,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his painting style. Retrospectiv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origin of Chang-Yu style , then summarize its major style of arts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level of the art criticism a
6、nd the painting analysis: From the ide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 expressing the dense and implicit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with western wood, put the spirit of the pursuit within the Chinese literati in the western painting Chang-Yus works often incorporate multiple skills, s
7、uch as calligraphy, fauvism and the western expressionism, they are concise, abstract but without exaggerating, they are simple at first glance but carefully weighed, fill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ental culture. Chang-Yu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with Oriental style tell us tha
8、t the art of the East can learn from western culture, but more should be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Orient, we can gain inspiration from this Keywords: Chang-Yu;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Chang-yu style 2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目 录 引 言 1 第1章 常玉的生平及主要绘画成就. 2 1.1 生命历程2 1.2 主要绘画成就. 6 第2
9、章 “常玉风格”的演变与形成9 2.1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9 2.1.1文人画审美品格寓于画中9 2.1.2诗书画印的借用 11 2.1.3海派文化的影响 14 2.2 西方文化艺术的滋养 19 2.2.1 波西米亚式的生活. 19 2.2.2野兽派的借鉴21 2.2.3表现主义及摄影术的影响. 23 2.2.4对装饰艺术及巴黎画派的借鉴 25 2.3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的特征 27 结 束 语 32 参考文献 33 后 记 351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引 言 常玉,作为二十世纪初期首批留学法国的优秀个体画家,没有如徐悲鸿、刘海粟那般身前荣耀,死后荣光,他的一生犹如自己放荡不
10、羁的性格:默默耕耘,我行我素,游离于文化艺术潮流的边缘地带,时至今日,随着东西之争的渐渐冷凝,这位旅法画家才开始被世人所关注,西方公认他为世界级最具前卫性的代表画家之一。常玉以其特立独行、简约奔放的绘画艺术风格在法国巴黎开创了一片天地。他的作品融中国传统文人的笔墨概括力与现代西方绘画的表现力于一炉,将文人画的美学趣味采用极简主义的风格传达出来。其作品多次入选巴黎独立沙龙、秋季沙龙展等,这种饱含着东方色彩元素并传递出东方艺术精神的西式绘画所传达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另一种现代性选择。 在常玉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近代社会的传统文人写意性与野兽派表现性的特殊境遇。作为巴黎画派的一员,身
11、处中国画改革思潮激荡的时期,受西方艺术潮流及波希米亚式生活方式的浸染,他的绘画价值、形弁和精神追求却具备了东方的儒家风范,东方艺术与西式文化的相互影响及相互转换造就了常玉难归流派的“常玉风格”,其亦中亦西的绘画艺术特色,理应拿来滋养中国现代的绘画与文化。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有关常玉绘画的研究,多集中于常玉作为旅法画家的特殊身份及其浪漫传奇的一生,使得常玉的生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本文并不致力于重复探讨画家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也无意在中西融合背景下的现代艺术运动中周旋,只是通过对画家作品语言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从纯粹的视觉层面出发解读和探寻常玉作品的绘画风格及演变,探讨中国传统
12、文人写意思想、海派文化及当时西方表现主义、野兽派、装饰主义等对其绘画语言形式所起的影响,从绘画分析及艺术批判的角度,指出常玉绘画在中西文化融合与转承中呈现出的特有的文化特点与艺术个性,重新审视其艺术价值的现代性,更好地继承成功的艺术经验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为我们在新旧交融的文化环境中为中国画创新的探讨找到新的引入点,使自己的创作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气候。1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第 1 章 常玉的生平及主要绘画成就 任何一个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经济环境与其画作的命运演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常玉也不例外,在深入探寻“常玉风格”与中西
13、文化的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他的个人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常玉一生大起大落,极具有传奇性, “供应费用不缺” 时,挥霍无度,不看重现实生活,加之不善应酬,屡屡错过成名的良机;家庭败落之后,瞬间变得一贫如洗,连糊口都成问题;大半生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各种各样的心境历程如一幕幕悲壮电影定格在他永恒的画面之中。他的作品之所以让人难忘,还在于画面呈现出来的冷冷清清、百无聊赖的孤独凄楚。本章主要对常玉绘画的海外背景、历史处境、艺术成就等进行粗略的介绍,分析其成长的特殊历程,进而找到画家继承东方美学精神的历史根源。 1.1 生命历程 常玉 1901 年生于巴山蜀水之间的县城顺庆,原名常有书,字玉。父亲在当
14、地以画马和狮子闻名遐迩,母亲知书达理,深居简出,出身优越的常玉自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年纪轻轻就已经表现出过人的天赋,绘画、书法都小有成就;同时,二十世纪初叶,一批新式中小学校受到政府推广,常玉不可避免的受到新式教育的熏陶。 14岁时,其父请中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赵熙教其书画,这为常玉日后成就简练流畅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基础。赵熙人称“蜀中大儒” ,擅长诗、书、画、词、戏,均为一时之冠,博古通今,光绪二十年时,殿试名列一等,至今,在蜀中名胜古迹间都遍存着他的墨迹,据兼于阁诗话记载“文字高古,有六朝人风格,而小行草笔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爱不释手,得者珍如拱璧。” 抗日战争爆发时,赵熙义愤填
15、膺,变卖书画组织抗日募捐,人如其陈炎锋:(著)常玉,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 台北1995年版, 第 12页。2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画,他正直高洁的道德品行,以及在诗书画等方面的艺术造诣,都在少年常玉的心灵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水墨画和书法诗词等的耳濡目染,使常玉在艺术上初露锋芒。 “家有大哥持家,业丝纺,颇丰裕” 常玉的大哥常俊民作为早期的民族资本产业者,持有当时四川最大的丝绸厂 ,拥有雄厚的家产,人称:“常百万”。常俊民自身的教育程度虽然不高,货郎起家,但是非常重视子弟的文化教育,对常玉期许很深,这为以后常玉留学巴黎及日本东京,使其海外早期生活毫无后顾之忧奠定了经济基础 。 1
16、917年,常玉来到繁华的国际都会上海。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正经历着政治与文化结构的巨大变革:民间图案在各式宣传海报中屡屡出现,具有现代性标志的月份牌插图流行起来,西式文化的大批涌入等等,这些现象深深刺激着常图 2 :葛阿比图 1:郁金香 陈炎锋:(著)常玉,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 台北1995年版 ,第 12页。3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玉对艺术创新的认知,当时的上海“呈现出一片迷离而艳丽的双城记碎片图像”。上海现代性进程影响了常玉以后的创作,使其三十年代的作品无论是人物、静物、还是动物均笼罩在一层粉色的迷梦之中,如其早期作品郁金香(图1),应该是画家早期的生活体验在绘画中的一种表现,体现了
17、现代派的精神特质。在上海居住期间, “海上画派”尤其是“金石画派者”对常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石画派强调文人画意及形式,主张将自然景物变形、简化、写意化,这应该是中国画形式化的开端。海上画派的风格在常玉的绘画中有明显的痕迹,如常玉 1929年在法国所绘的葛阿比(图 2),根本就是一幅写意的水彩画,用毛笔勾勒人的外轮廓,笔墨老辣古朴,浓淡干湿迟缓有度,颇具有金石意味 ,再者,“海上画派”中的“民间画派”主张除了在画中应当具有文人画精神外,更要将通俗的平实题材元素融入绘画,使作品具有借景写意的作用。民间画派的绘画中开始有西化似的写生事实,这些视觉感受都是常玉这位四川才子日后从事创作的经验来源。 1
18、918年常玉东渡抵达日本,那时的日本刚刚经历了“明治维新”,开始走向文明进步。政府鼓励大胆输入西化技术及各色风格的艺术,美术西化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当时,有一批从巴黎学习绘画的日本画家如黑田清辉、藤岛武二 等回到国内,把印象派、野兽派等现代绘画形式传播开来,他们的画中表现出的天马行空般的野兽派色彩让观者耳目一新,留日的中国学生们纷纷向他们学习。在日本举办的各色画展中,西方未来派、立体派等现代艺术的讯息也充分释放出来,经济上后顾无忧的常玉经常观摩各式展览,种种迷幻多彩的艺术样式令他不能自拔,由此坚定了他赴法求学的决心。 年轻时候的常玉“不媚世俗、我行我素”,图 3:枯梅 而且人性正直。从日本归
19、国后在上海有短暂的庞薰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三联书店,北京,2005年版,第100、101页。 顾 跃 :常玉,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 版,第13页。4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居住, “他在沪每见华捕随意殴打江北老黄包车夫,就忿忿不平曾言到巴黎讨口也不会来” ,不料,竟一语中第,这竟成为他以后浪迹海外、远离故土的事实例证。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故国的深情却掩饰不住,从他后期作在木版上的油画枯梅(图 3)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近乎苍白色的背景与花瓶,透出些许孤独抑郁的气质,孤零零的花瓶中是几枝软弱无力的秃枝,强撑姿色,丝毫感觉不到欣欣向荣的繁荣气息,黑色的枯枝让人几
20、乎压抑,犹如画家疏离于生活之外的个性。 梵高说过:“从我们的巴黎开始,我们就像在另一个世界里” ,1921年常玉抵达艺术家济济一坛的艺都巴黎,各种新奇事物、新颖的艺术思想,无不刺激着中国的艺术家们。前所未有的浪漫化、自由化的波西米亚式生活方式,带给人强劲的视觉冲击和神秘感,那时只有马蒂斯、毕加索等拥有富裕的生活,多数画家都艰难度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常玉的乐天主义生活,同他一起留法的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多中国留学生都进入正统的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常玉则选择了在现在可称的上是培训班的“大茅屋工作室”,在这里他接触了自由的素描技法,从其 20年代的水墨裸女素描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开始将绘画的新方法
21、注入水墨画中。这一时期,画家过着悠闲自在的惬意生活,“坐咖啡馆,总爱观察邻桌男女,认有突出形象者,立即素描其人美丰仪,且衣着考究,拉小提琴,打网球,更擅撞球,一生爱好是天然,翩翩佳公子也。” 这种生活对生性浪漫的画家来说可称的上是如鱼得水,因此常玉决定定居巴黎 。 留法期间,一战刚刚结束,巴黎物价飞涨,画家曾短暂移居德国。在这里,常玉广泛游历了柏林的各大美术馆、画廊和博物馆,当时流行的如德国表现主义等艺术现象都令他印象深图 4: 彩墨牡丹 陈炎锋:(著)常玉,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 台北1995年版 ,第 13页。 顾 跃 :常玉,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 版,第16页。 衣淑
22、凡:(著)常玉油画全集, 大未来艺术出版社 ,1995年版。 陈炎锋:(著)常玉,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台北1995年版 ,第 15、16页。5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常玉风格”刻,据资料记载,那段时间,画家曾作一幅中国传统写意画彩墨牡丹 (图 4),实际上是一幅水彩作品,用毛笔蘸色,直接点染而成,笔法的刚柔、轻重及色彩的干湿浓淡都恰到好处,可见,作者作画前就已胸有成竹,能够非常娴熟的驾驭毛笔,一气呵成,这幅画是画家送给徐悲鸿的,但在当时希望通过西方写实风格来改良中国画的徐悲鸿对此不屑一顾,于是徐在该画背面用素描写实的手法做了驯狮图,一边是传统文人画,一边是现实主义的写实画,可见二者在接受西方现代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文化 碰撞 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