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工程大桥监测方案.docx
《轨道交通工程大桥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工程大桥监测方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宁高城际轨道交通二期工程石臼湖特大桥跨湖段(DK30+471.8643+301.52)监 测 方 案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宁高城际轨道交通二期工程监测中心二一四年三月最新 精品 Word 欢迎下载 可修改宁高城际轨道交通二期工程石臼湖特大桥跨湖段(DK30+471.8643+301.52)监 测 方 案编 制: 复 核: 审 核: 审 定: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宁高城际轨道交通二期工程监测中心二一四年三月专家意见回复1、监测基准网按照一等水准作业,并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进行判断。回复:根据专家意见,监测基准网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22)I等垂直
2、位移监测控制网的要求进行观测,方案中增加了对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判断方法。2、补充主跨墩柱沉降监测方法。回复:在方案中增加了主跨墩柱沉降监测方法。在主跨对应的两个桥墩位置布设两个工作基点,全站仪架设在桥墩和工作基点之间,利用三角高程测量可以得到监测点的高程。3、墩柱沉降初始值采集需在夜间或上、下午进行。回复:方案中增加了对初始值采集的要求。4、桥梁挠度监测按照二等水准路线测量,获取梁顶部绝对高程,以便与墩柱沉降量相互验证。回复:对梁体挠度监测从基准点出发,获取监测点的绝对高程。5、监测变形量限值以设计单位提供的数据为准。回复:已与设计单位沟通,方案中监测变形量限值为设计单位提供数据。专家组组长意见
3、专家组组长(签名):目 录1 工程概况11.1 工程概述11.2 工程范围3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32.1 地形、地貌32.2 岩土层分布特征32.3 水文地质条件43 监测依据与原则53.1 监测依据53.2 监测原则64 监测目的65 监测内容及重点难点75.1 监测内容75.2 监测重点与难点76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设96.1 墩柱沉降监测96.2 梁体挠度监测156.3 梁体应力监测177 监测周期与频率198 监测控制指标208.1 控制指标的确定原则208.2 控制标准209 监测人员及仪器219.1 监测人员219.2 监测仪器2210 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2410.1 质量保
4、证体系2410.2 质量保证措施2510.3 监测进度保证措施2610.4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2611 监测信息反馈机制2611.1 成果反馈目的2611.2 监控成果反馈工作流程2611.3 监控信息的内容2711.4 监测工作成果报告的内容及格式2712 监测预警机制2913 监测应急预案3013.1 恶劣气候条件下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3013.2 异常情况下的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3013.3监测点保护措施方案3114 附表311 工程概况1.1 工程概述本监测方案范围为:宁高城际轨道二期工程石臼湖特大桥跨湖段,里程桩号为(DK30+471.8643+301.52),对应于轨道交通二期工
5、程之石臼湖特大桥的墩台号为99#墩518#墩。宁高城际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北起禄口新城南站,经江宁区、溧水区,至高淳区。线路全长约52.39km,其中地下线3.73km、地面线4.67km、高架线43.98km。全线新设铜山站、石湫站、明觉站、高淳北站、高淳站等5个车站,其中铜山站为地下一层、地面厅车站,其余为高架站。最大站间距18.29km(明觉高淳北),最小站间距6.24km(高淳北高淳),平均站间距10.35km。项目分多个标段依次进行施工,施工界面多,施工监测情况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图1-1 宁高城际轨道交通二期工程线路走线示意图宁高城际轨道交通二期工程石臼湖特大桥跨湖段,与南京至高淳新通
6、道石臼湖特大桥共建,石臼湖区内桥梁共三幅,中间幅为轨道交通桥梁,左右两幅为公路桥梁。图1-2 石臼湖特大桥施工现场图轨道交通石臼湖特大桥跨湖段采用桥梁方式跨越石臼湖区,本次监测范围为其中的跨湖段,对应里程桩号DK30+471.8643+301.52,对应的墩台号为99#墩518#墩(以下简称“本监测范围”)。本监测范围总长约12.829km,中心桩号为DK37+202.420,按照桥型布置由北向南可分为:跨石臼湖北大堤段、石臼湖北段引桥、跨石臼湖航道主桥、石臼湖南段引桥、跨石臼湖南大堤段。本监测范围内桥梁,桥梁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墩台式下部结构。上部结构中,跨石臼湖航道主桥为75+130+7
7、5m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采用挂篮施工工艺;跨石臼湖北大堤段为30+50+30m支架现浇连续箱梁;跨石臼湖南大堤段为40+60+40m支架现浇连续箱梁;其余的南引桥、北引桥上部结构均为30m预制组合箱梁,南、北引桥共411跨,其中北引桥216跨,南引桥195跨。石臼湖特大桥施工现场状况如图1-2所示。1.2 工程范围石臼湖特大桥跨北大堤、南大堤联及跨航道主桥为现浇连续梁,其余区段为预制梁桥,其结构形式如下表所示。表1-1 石臼湖特大桥跨湖段桥梁结构形式编号里程上部结构形式备注1DK30+471.8630+581.8630+50+30m现浇连续梁跨北大堤段99#102#2DK30+611.
8、8630+821.868-30m简支梁跨湖段北段102#110#墩3DK30+851.8631+571.8624-30m简支梁跨湖段北段110#135#墩4DK31+601.8634+092.426-30m+28-30.02m +48-30m简支梁 跨湖段135#218#墩5DK34+122.4237+032.4298-30m简支梁跨湖段218#317#墩6DK37+062.4237+343.4275+130+75m连续梁跨石臼湖航道段主桥317#321#墩7DK37+373.4240+221.74129-30m简支梁跨湖段321#451#墩8DK40+251.7441+272.0817-30
9、02m +16-30m简支梁 跨湖段451#485#墩9DK42+292.0843+132.0828-30m 跨湖段南段485#514#墩10DK43+162.0843+301.5239.72+60+39.72m现浇连续梁跨南大堤段514#518#墩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本监测范围内,除跨南、北岸湖堤段外,全部位于石臼湖中。跨湖堤段为滨湖平原及浅滩地形,整体地势较为平坦。2.2 岩土层分布特征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跨湖段岩土层分布如下:-2-素填土:黄灰色、灰色,很湿,松散。主要成分为黏性土,含植物根系。该层土厚度0.501.60m、平均0.86m。土层工程地质性能极差。
10、1n-淤泥:灰色,流塑。含少量贝壳碎屑,具腐臭味。土层具高压缩性、工程地质性能极差。地基基本承载力0=40kPa,土石等级为II级。-2b4-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灰色,流塑。含腐植物,具腐臭味。大多数孔有揭露,局部地段缺失。土层具高压缩性、土层工程地质性能极差。地基基本承载力0=70kPa,土石等级为II级。-3b2-粉质黏土、黏土:灰色,可塑硬塑。土质较均匀。土层具中压缩性、工程地质性能一般。地基基本承载力0=150kPa,土石等级为II级。-1b2-黏土、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硬塑。土层具中压缩性、工程地质性能较好。地基基本承载力0=200kPa,土石等级为III级。-2b3-粉
11、质黏土:灰色,可塑。土层具中压缩性、工程地质性能一般。地基基本承载力0=150kPa,土石等级为II级。-4d2-粉砂、细砂:灰黄色,饱和,中密。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见云母碎片,颗粒级配一般。间断分布,大多地段缺失。工程地质性能一般。地基基本承载力0=150kPa,土石等级为II级。-4e1-粗砂混卵砾石、粉质黏土混卵砾石:杂色,饱和,中密密实,碎卵石呈不规则形状,直径2-6cm,局部为粉质黏土混碎石。土层工程地质性能一般。地基基本承载力0=430kPa,土石等级为III级。K2p-2a-强风化砂质泥岩:棕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遇水软化,锤击易碎。岩层工程地质性能好。地基基本承载力0=
12、300kPa,土石等级为IV级。K2p-3a-中风化砂质泥岩:棕色、局部灰白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柱状。岩层工程地质性能好。地基基本承载力0=360kPa,土石等级为IV级。K2p-3c-中风化钙质砂岩:灰白色,砂质结构,岩芯完整,呈长柱状,锤击不易碎。仅部分地段有揭露。岩层工程地质性能好。地基基本承载力0=520kPa,土石等级为IV级。2.3 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本工程段跨石臼湖,地表水主要是湖水,水位随季节变化,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2)地下水(1)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岩基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为场区内主要地下水类型,根据其
13、埋藏条件和水力性质,又分为孔隙潜水及微承压水。场区基岩裂隙水为碎屑岩类裂隙水,层顶埋深6.4029.30m,厚度大,本次未揭穿。(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孔隙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灌溉水回渗,地下水径流比较滞缓,排泄方式以自然蒸发、向长江等地表水体排泄以及少量的人工开采为主。微承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上部孔隙潜水下渗,排泄方式以径流及人工开采为主。碎屑岩类裂隙水主要接受上部孔隙潜水或微承压水的入渗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径流。(3)地表水、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本段桥梁为跨石臼湖特大桥,大部分桥桩均处于石臼湖湖水中。桥梁结构均处于长期湿润环境条件,桩基础位于常水位一下,按照铁路混凝土
14、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22)判别,本段桥地表水碳化环境作用等级为T3,地下水碳化环境作用等级为T1。地下水无氯盐侵蚀性和化学侵蚀性。3 监测依据与原则3.1 监测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006)(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22)(3)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2022)(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2021版)(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22)(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2-2021)(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
15、22)(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225号)(9)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监测管理办法(10)施工图设计文件、地方现行的标准、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3.2 监测原则(1)连续性原则监测项目应与设计要求有机的结合,保持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制定监测数据检核、验收制度;按照工程施工进度和工况制定监测计划,确保数据的连续性。(2)可靠性原则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采集监测数据和分析、处理监测成果,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设备均通过计量检定合格且在有效使用期内。(3)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对桥梁结构中跨度较大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对
16、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梁体挠度和内力将作为监测的重点,该部分监测指标能够反映梁体的变形和受力情况,直接反映梁体结构的稳定情况。(4)与施工相结合原则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传感器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并确定监测频率。(5)经济合理原则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4 监测目的连续梁桥作为超静定桥跨
17、结构,其成桥的梁部线形和内力与施工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桥线形与内力状态偏离设计要求,会给桥梁施工安全、外形、可靠性、行车条件及经济性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可靠度和安全性,保证桥梁成桥桥面线性及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须对桥梁结构进行全过程的监测。施工监测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发现可能发生危险的先兆,判断工程的安全性,以便提前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止工程破坏事故和环境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以确定和调整下一步施工,确保施工安全。(2)将现场测量的数据、信息及时反
18、馈,以修改和完善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进行信息化施工。(3)将现场测量的数据与理论预测值比较,用反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使设计更符合实际,便于指导今后的工程建设。5 监测内容及重点难点5.1 监测内容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现场环境,本监测范围内监测项目有:桥梁墩台沉降、梁体挠度及应力。表5-1 监测项目表序号监测项目位置与对象测试仪器1墩柱沉降桥墩墩台水准仪、全站仪2梁体挠度梁体跨中及墩台处水准仪3梁体内力连续梁跨中应变计及频率计5.2 监测重点与难点1)监测重点由于本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时速和纵向线型的高要求,保证车辆运营的平稳,对于传递荷载的高架墩台,监测的重点为墩台的沉降及墩台间的不
19、均匀沉降,特别是当墩台上部荷载变化前后的墩台的沉降情况。对于简支梁体的监测重点为梁体的挠度变化情况,对于施加二期恒载、梁体纵向联系时的挠度变化应予以关注。对于连续梁体,由于采用现浇支架施工工艺,监测重点为梁体的线型监测和梁体应力监测,特别是在关键工序施工前后的线型和应力变化,同时为保证监测的完整性,需要掌握支架地基处理情况和支架预压情况,以便对桥梁进行整体科学的监测,确保监测过程结构的稳定与安全。2)监测难点本段监测的监测对象主要为高架桥梁,线路长,且位于湖区。(1)控制网的维护与管理由于石臼湖特大桥线路较长,工程项目位于湖面上,难以像陆地上一样利用传统的方法布设控制网。为了确保监测成果的连续
20、性和准确性,对沿线控制网维护与管理尤为重要,需要对沿线控制网经常检查、巡视,对破坏的控制点及时修复。同时,由于工作基点布设在公路桥上,其稳定性较差,需要定期对控制网进行复测。(2)测点布设与保护根据以往的经验,由于现场交叉施工较多,现场施工人员对监测点的保护意识不强,测点容易遭破坏,造成监测数据不连续。因此,项目参建方需要加大技术培训和技术管理,重视测点保护、重视施工监测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3)现场沟通和信息反馈监测工作的开展与施工、设计、监理的沟通协调密不可分,相关监测情况必须及时与相关方进行沟通,以便各单位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是本项
21、目监测首要工作。(4)监测成果分析及风险控制监测成果的分析是指导安全施工的重要依据,如何结合监测数据及现场施工工况、施工工艺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确保监测情况与施工吻合、使桥梁结构安全状况处于受控状态是本项目监测的又一难点。同时对监测成果利用科学的理论进行变形预测以便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工程安全,为同类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等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提高设计、施工管理技术水平。6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设6.1 墩柱沉降监测1)监测方法墩柱沉降监测采用水准测量与三角高程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22)变形监测要求,沉降监测基准网按等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的
22、技术要求进行,并布设成闭合水准路线。相关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表6-1表6-3。表6-1 II等垂直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测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0.50.150.30.4表6-2 II等垂直沉降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0.50.30.3注:n为测站数。表6-3 II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型号水准尺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差累计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Trimble DiNi03铟钢尺300.51.5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轨道交通 工程 大桥 监测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