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10古诗三首一、马诗1、作者:唐代诗人李贺,被誉为“诗鬼”。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著有昌谷集。2、写作特点:托物言志。(通过事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情感)马诗诗人李贺借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遇时的感慨。(古诗表达的情感)3、掌握诗意: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的原野!4、重点词理解: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走:跑,快走:驰骋。5、重点分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1) 诗的前两句写得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属于环境描写。(2) “大
2、漠”“燕山”把人带到寂寥的边疆之地。“沙如雪”从(视觉)(触觉)两方面既写出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写出夜间寒冷的感觉。“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中关于写马的诗句。(1) 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志向?A“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达出诗人渴望得到重用。B“何当”作设问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发出的悲叹。C“快走踏清秋”表达诗人盼望驰骋沙场,为国家建功立业。 我们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来感受: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
3、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作者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资料了解即可。主要学会:明白理解诗人的情感,可以通过抓住诗中关键词句、查找资料、联系诗歌创作背景等来体会。)二、 石灰吟(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有吟诵、赞美之意。)1、 作者:明代诗人于谦。2、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诗人以石灰作比,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古诗表达的情感)3、掌握诗意: 石灰石只有经历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熊熊烈火的焚烧在它看来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的高尚情操留在人
4、世间。4、重点词理解: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情操。锤:锤打。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5、重点分析:(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写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找出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三个关键词(说明开采艰难)、(痛苦过程磨练坚强、坚韧的品格)、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从容自如态度)。此处,若等闲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形成鲜明对照,生动表达、衬托石灰不畏艰难顽强的品格。(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碎成粉末。“清白”:暗指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结合于谦生平资料:于谦敢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非议。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
5、瘦马一匹。(诗人本身就是一个清廉节俭的人。)三、竹石1、作者:清,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其画竹成就最为突出。本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2、写作特点:托物言志。诗人借竹子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3、掌握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4、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5、任:任凭尔:你。坚劲(jng):坚强有力6、重点分析:(1)咬定青山不放松(全貌),立根原在破岩中(对竹子根部的特写)。“咬定”把竹子拟人化,“定”写出竹子目标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
6、定。(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等词语中想象到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写出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任”写出竹姿态之豪迈,“尔”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四、对比三首古诗。1、三首古诗诗人分别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2、每首诗都表达诗人怎样的志向?(见上)3、相同点:咏物诗,托物言志。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一、句子解析。父亲是很慈祥的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
7、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在法庭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知识点 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