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大型公园概念性规划.doc
《铜陵市大型公园概念性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陵市大型公园概念性规划.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项目名称: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2006.10 评审稿) 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Conceptual Planning of Da Tong Guan Shan Parkin Tongling City, Anhui Province规划概要Planning Framework(评审稿)2006.10规划概要目录导 言11项目背景12规划范围13规划期限14项目特点15项目框架2第1部分 背景分析31.1宏观层面区域背景31.1.1经济发展背景31.1.2生态发展背景31.1.3社会发展背景31.2中观层面山城关系31.2.1生态关系31.2.2旅游游憩关系31.2.
2、3城市建设关系41.2.4景观形象关系41.3微观层面基地现状41.3.1生态现状分析41.3.2旅游游憩现状分析51.3.3山城交接地带现状分析51.3.4景观形象现状分析61.4目标-问题-对策研究61.4.1目标体系61.4.2问题识别71.4.3对策81.5 第1部分图纸9第2部分 战略规划102.1规划依据102.2指导思想102.2.1以“生态山水铜都”为核心102.2.2全面保护102.2.3严格控制102.2.4重点恢复102.2.5综合利用102.2.6有序建设102.3战略目标112.3.1总体目标112.3.2生态目标112.3.3旅游与游憩目标112.3.4山城交接地带
3、目标122.3.5景观形象目标122.4战略策划132.4.1总体策划132.4.2生态策划132.4.3旅游游憩策划132.4.4山城交接地带策划142.4.5景观形象策划142.5战略格局142.5.1空间格局142.5.2交通组织172.5.4基础设施安排182.6第2部分图纸19第3部分 概念规划203.1 生态概念规划203.1.1概念规划框架203.1.2 生态发展战略结构203.1.3 生态保护区规划203.1.4 生态恢复区规划213.2 旅游与游憩概念规划213.2.1概念规划框架213.2.2旅游和游憩发展战略结构213.2.3空间布局规划213.2.4铜文化旅游规划223
4、3 山城交接地带概念规划253.3.1概念规划框架253.3.2规划结构253.3.4空间布局253.3.5交通组织253.3.6用地控制263.4 景观形象概念规划263.4.1概念规划框架263.4.2规划结构263.4.3生态的铜官山263.4.4文化的铜官山273.4.5新山水城市中的铜官山273.5 第3部分图纸28第4部分 实施操作294.1两大重点景区规划294.1.1铜文化旅游景区294.1.2谷地生态景区294.2七大核心项目规划304.2.1矿坑遗址博物馆及采矿体验园304.2.2铜文化艺术村304.2.3罗家村大炼渣遗址地及陈列馆314.2.4铜官山铜塔及观景台314.
5、2.5灵佑王庙/生态教育中心314.2.6分水岭农家体验园314.2.7白鹤禅寺314.3分期发展规划324.3.1近期发展规划324.3.2远期发展规划324.3.3远景发展规划324.4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估324.4.1投资估算324.4.2效益评估334.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34.5.1发展环境334.5.2组织保障344.5.3资金保障344.5.4人才保障344.5.5管理保障354.6第4部分图纸355导 言1项目背景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地区是我国历史上铜矿资源的重要生产地。近三千年的长期开采,使得铜官山地区的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再加上山体自然生态环境因缺乏保护而造成的破坏,使得铜官山
6、地区在产业和生态上都面临着再转型的思考。铜官山作为铜陵的发源地,其保护和开发是铜陵人长期以来的夙愿,市民呼声很高,为充分挖掘大铜官山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提升其在铜陵生态、旅游游憩和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发挥其在铜陵市域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2月铜陵市城市规划局委托同济大学承担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以使铜官山地区的发展具有科学的战略性指导方向。2规划范围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范围东以建设中的铜九铁路为界,南至铜汤高速公路,西界铜都大道,北至规划道路学士路,规划总面积59.02平方公里。公园范围内的主要山体有:铜官山、乌木山、大小青山、笔架山、螺蛳山、宝山、棋盘山、西峰寨、
7、伞形山、樟木山等。3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6-2030年,规划期分成三个阶段: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1-2030年4项目特点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不能按照普通的公园规划对待,更不同于单纯的旅游规划,它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综合性本项目包含自然生态保护、旅游游憩开发、山城交接地带建设及景观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综合性课题,对每一个方面都需进行深入调查,在多部门参与下,通过多种信息汇集,多种意见沟通,形成综合性结论,与委托方共同关注公园的发展。2)研究性本项目旨在为大铜官山公园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因此可以采用创新方法为基地开发提出研究型的方案和规划指
8、导。3)探索性本项目采用了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从实际操作入手,涉及28个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8个相关专业规划,综合出7个层级298项目标,并以其为根基,总结形成概念、进而上升到战略,并以常规的调查分析、空间规划、目标确立与这一过程一一对应,是一种“逆过程”研究方法的探索。4)战略性本项目的规划内容不在于提供一套面面俱到的规划成果,而是为大铜官山公园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一套战略性蓝图,指导后续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5项目框架图1-2 项目框架图图1-1 项目金字塔结构图36第1部分 背景分析1.1宏观层面区域背景1.1.1经济发展背景1)入围“长三角” 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连线“马芜铜宜” 构建沿
9、江城市群3)融入“两山一湖” 错位发展区域联动1.1.2生态发展背景1)建设“生态安徽” 构筑发展新平台2)打造“生态山水铜都” 实现城市转型1.1.3社会发展背景1)创建“和谐铜陵”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2中观层面山城关系从“依山”到“拥山”,从“吃山”到“育山”,山与城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以下主要从生态、旅游游憩、城市建设和景观形象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1.2.1生态关系生态山水铜都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座城中之山,在城市山水格局中,大铜官山公园成为城市绿色生态网架的核心,是一座城市中的生态绿洲,对改善市区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增加生物多样性及调节城市小气候,承担着无可替代的生
10、态保育作用。1.2.2旅游游憩关系旅游突破口,游憩新热点。大铜官山公园区域铜文化积淀深厚,与主城区毗邻,既有利于打造与九华山的互补型旅游体验,吸引外地游客,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依托城市的服务基础设施,降低前期开发成本,易于启动,是整合铜陵铜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整体合力的极核点,也是启动铜陵旅游业进入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座60平方公里的大型城中之山,变化丰富的自然地形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游憩可能性;良好的视觉景观提供了观光的条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遗迹遗址则饱含教育意义。大铜官山独特的地理区位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之成为自然大背景下市民休闲游憩的首选去处,必将要承担起铜陵市民日常尤其是周末
11、休闲健身场所的重任。1.2.3城市建设关系城市用地拓展的新空间。铜官山紧靠城市,城市依山发展,城与山共生共息。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发展控制,致使铜官山及其周边地区用地较混乱,山体遭破坏情况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大铜官山公园的建设,势必导致山城交接地带的土地增值。借助这一契机改造旧区,引入适量商业和高端房产,将能有效带动整个大铜官山的建设发展,形成铜陵市的新生活带。1.2.4景观形象关系城市形象塑造的最大载体。大铜官山作为铜陵市的城市背景是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元素,虽然目前城市与山体间的视觉景观未能得到妥善的整治以及规划,然而大铜官山仍然是构成铜陵市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若能通过妥善的整治以及规划
12、便可有效的提升城市形象。1.3微观层面基地现状1.3.1生态现状分析1)生态资源现状(1)动植物资源(2)水文资源2)生态敏感度评价棋盘山山体和铜官山东南山体生态敏感度最高,不适宜进行任何建设与开发。其他山体生态敏感度较高,应尽量对其进行保护。南部两座山体形成的天然生态谷地和部分山城交接地带生态敏感度不高,可在不破坏农田和村落原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开发。大部分的山城交接地带生态敏感度低,可在这些区域进行集中的开发建设。3)生态问题分析(1)山体破坏、环境污染严重(2)绿量不足品质较差(3)地质灾害遍布(4)血吸虫疫区面积广大(5)垃圾填埋场对环境影响严重4)生态综合评价大铜官山公园总体
13、生态环境现状并不理想。动植物资源较贫乏,大部分山体植被状况不良,品质欠佳,整体植被覆盖率偏低,山体破坏现象严重,自然水系不发达且部分受尾砂严重污染,并且基地内还存在血吸虫、山体滑坡塌陷等自然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亟需治理。另一方面,基地内也拥有一些自然景观现状良好的区域,这些区域有很大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力,可以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和挖掘。同时,对基地内大量的生态破坏的恢复工程也可以成为一大亮点,是进行生态教育的绝佳素材,展示生态科技的生动课堂。1.3.2旅游游憩现状分析1)旅游游憩资源现状(1)自然资源:地景、水景、生景(2)人文资源有形资源:历史遗迹、工业旅游资源、土特产品无形资源:青铜文
14、化、神话传说、诗词歌赋2)旅游游憩客源市场现状近年来铜陵市旅游业发展较快,但由于铜陵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知名度不高,且腹地较小,铜陵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省内偏低,受“两山一湖”旅游区及周边主要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客源不稳定。3)旅游游憩问题分析(1)区域旅游竞争优势不足(2)旅游资源相对贫乏(3)铜文化载体缺少历史积累(4)现有矿业企业对旅游开发兴趣不高 (5)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所需投入较大(6)市民缺乏与自然接触的休闲娱乐场所4)旅游游憩综合评价大铜官山公园内自然和人文资源有一定基础,但整体资源水平较差。价值较高的资源多属人文资源类,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具有工业文化的特征。因此,从资源的角度
15、来看,大铜官山适合开展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此外,部分山体和水体在经过环境改善后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中央谷地结合村庄适宜开发生态农业旅游。1.3.3山城交接地带现状分析1)山城交接地带土地利用现状基地内现状以农田耕地、山地等非建设用地为主,主要城市建设用地沿铜都大道、沿新大道、学士路、北京东路分布。在耕地,山地周围零星分布着乡村,工矿和村民点。2)山城交接地带问题分析(1)城市用地侵占山体现象严重(2)建筑形式杂乱无章缺乏控制(3)交通缺乏合理组织3)山城交接地带综合评价目前山城交接地带的土地开发无序,城市建设用地侵占山体现象较为严重,现状土地利用较混乱,建筑形式显得杂乱无章,缺乏整体
16、的建筑景观和城市风貌控制,道路等级较低,交通组织不畅。良好的山岳生态资源没有得到重视,不能充分发挥山城交接地带的土地效益。随着大铜官山公园周边交通环境的改善将有大量交接地带用地可供开发,作为稀缺型资源既有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又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黄金地带,对重塑城市景观风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4景观形象现状分析1)视觉景观现状1)景观视线现状2)城市景观标识现状3)视觉景观分类4)山体破坏分级2)视觉评价1)视觉质量评价2)视觉敏感度评价3)视觉污染评价3)景观形象问题分析1)大气环境质量不佳景观能见度较低2)城市与山体的视觉联系不够紧密3)局部山体破坏严重影响山岳景观4)局部高压走廊对
17、景观视线产生影响和干扰4)景观形象综合评价拥有市区范围最高峰的大铜官山山系可以说是铜陵城区最为重要的视觉景观资源,但这一宝贵的视觉景观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山上多处采石场和高压走廊等视觉污染源阻断了视觉中山体轮廓线的完整;山体植被覆盖率较低,在空间上不能辅助山体塑造优美轮廓线;铜官山的标志作用不够明显;城区中缺少视觉通廊,以山体为背景的开放空间也较少。导致城区内能看到部分或完整山体的点较少,山城之间的视觉联系较弱。景观现状存在不少问题,但可以通过规划和整治,发挥铜官山等山脉作为景观资源的优势,增加在城区看山视觉感受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最终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1.4目标-问题-对策研究
18、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现状分析的同时,根据概念性规划目标索求的特点,采用目标问题对策的创新研究方法进行基于现实与操作的策划,以此作为规划的基础。1.4.1目标体系“目标体系的确立”采用互动参与式的手段,对铜陵市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相关专业规划、市民公众三方面对本项目的目标进行收集汇总;同时,通过项目组对基地及周边地区详细深入的现场踏勘所收集的现状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在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相关专业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目标。再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对所有目标进行评价和分类分级,构建形成七级目标体系。根据大铜官山公园的特点,进行目标、问题、对策的分类归纳总结。1)生态目标以露天矿场恢复示范园、黄狮
19、涝尾砂生态恢复、郎冲畈水体保护区、各类采石场治理整治、动植物园、惠溪河滨游憩带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矿山资源保护与恢复、山体与水体生态保护与恢复、灾害安全处理、生境营造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安全三个方面构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总目标。2)旅游游憩目标以矿坑遗址博物馆、废弃水泥厂房游乐园、海螺水泥工业游乐园、日军碉堡遗址地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农业资源整合、露天矿场保护与展示、旅游服务设施、休闲类游憩、健身类游憩、铜文化展示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旅游服务、休闲娱乐、文化科教五个方面构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矿山公园”、“市
20、民公园”的旅游与游憩总目标。3)山城交接地带目标以工矿企业搬迁、五松度假村、铜文化艺术村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用地整治、交通梳理、房产开发、设施建设、地段风貌控制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整治梳理、开发建设、风貌控制三个方面构建“山岳生态城区”的山城交接地带总目标。4)景观形象目标以铜官山体景观保护恢复区、义安路、长江路视廊控制区、铜官山铜塔观景台、“中国古铜都”标志字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山体景观保护和恢复、景观视廊控制、景观视线组织、景观标识系统、建筑风貌控制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景观保护、景观控制和景观整治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形象第一标志”的景观总目标。1.4.2问题识别“
21、问题识别”是在“目标体系确立”的工作完成后,结合对现状问题的分类分析和对实现目标的各级问题进行识别研究,在此基础上,规划总结出对于实现目标体系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为后续的对策研究提供指导方向。1)生态目标面临的问题生态恢复类问题 山体资源破坏严重 缺少网络化立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保护类问题 矿业 林业 水资源保护问题生态安全类问题 自然灾害的安全化处理 人为破坏的安全化处理2)旅游游憩目标面临的问题观光农业空间整合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矿业旅游的精品化特色化发展问题生态旅游的保护开发发展并重问题铜文化展示和科研教育的问题市民休闲游憩活动设计的问题3)山城交接地带目标面临的问题交接地带开发建设与山体保
22、护的问题城市边缘区发展控制和整治问题交接地带风貌控制问题4)景观目标面临的问题山城景观视廊、景观视线统一组织和控制的问题加强景观形象统一规划的问题公园标识系统建立的问题1.4.3对策对策研究首先是在对目标体系和问题识别的系统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七级目标所对应的七级问题对解决对策进行罗列,而后对这些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从生态、旅游游憩、山城交接地带、景观形象四个方面总结分类对策,以此作为后期概念规划的指导依据。1)生态目标对策针对公园中自然及农业生态资源进行空间与管理层面的保护对策拟定。对山体资源破坏严重区域进行生态恢复,以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通过可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合理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铜陵市 大型 公园 概念性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