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授课PPT.ppt
《金刚经讲义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授课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刚经讲义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授课PPT.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金刚经金刚经选读选读王雷泉王雷泉一、一、一、一、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题解题解题解题解二、二、二、二、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的主要思想的主要思想的主要思想的主要思想三、三、三、三、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对中国文化的对中国文化的对中国文化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影响影响影响附附附附1 1: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全文标点及全文标点及全文标点及全文标点及简注简注简注简注附附附附2 2:思考题:思考题:思考题:思考题附附附附3 3: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参考书目2一、一、金刚经金刚经题解题解 释释“金刚金刚”释释“般若般若”释释“波罗蜜波罗蜜”金刚经金刚经译本及注疏译本及注疏金刚经金刚经的
2、科判结构的科判结构附明成祖:附明成祖:御制金刚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金刚经金刚经是最引人注是最引人注目的海外中国流失文物之一,它于目的海外中国流失文物之一,它于1900年年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所骗购。印刷于公元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所骗购。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年的金刚经金刚经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的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的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释释释释“金刚金刚金刚金刚”一、一、一、一、以金刚为喻,喻般若之法以金刚为喻,喻般若之法以金刚为喻,喻般若之法以金刚为喻,喻般若之法。金刚,指能破一切,却不受。金刚,
3、指能破一切,却不受。金刚,指能破一切,却不受。金刚,指能破一切,却不受任何东西所影响。喻般若智慧坚固不变,纵然世间万物瞬息任何东西所影响。喻般若智慧坚固不变,纵然世间万物瞬息任何东西所影响。喻般若智慧坚固不变,纵然世间万物瞬息任何东西所影响。喻般若智慧坚固不变,纵然世间万物瞬息万变,然而心不执著,不受任何现象所左右而动摇。同时,万变,然而心不执著,不受任何现象所左右而动摇。同时,万变,然而心不执著,不受任何现象所左右而动摇。同时,万变,然而心不执著,不受任何现象所左右而动摇。同时,此智慧强大的力量像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斥各种分别戏此智慧强大的力量像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斥各种分别戏此智慧强大
4、的力量像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斥各种分别戏此智慧强大的力量像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斥各种分别戏论的烦恼染法。论的烦恼染法。论的烦恼染法。论的烦恼染法。二、二、二、二、以般若为能断的智慧,金刚为所断的烦恼以般若为能断的智慧,金刚为所断的烦恼以般若为能断的智慧,金刚为所断的烦恼以般若为能断的智慧,金刚为所断的烦恼。唐译者玄奘。唐译者玄奘。唐译者玄奘。唐译者玄奘法师曰:法师曰:法师曰:法师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烦恼类如金刚。唯此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烦恼类如金刚。唯此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烦恼类如金刚。唯此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烦恼类如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欲明能除断,故云能断金
5、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诠无分别慧,乃欲明能除断,故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诠无分别慧,乃欲明能除断,故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诠无分别慧,乃欲明能除断,故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多经。多经。多经。”三、三、三、三、比如金刚神手中所拿的比如金刚神手中所拿的比如金刚神手中所拿的比如金刚神手中所拿的“金刚杵金刚杵金刚杵金刚杵”,以喻菩萨根本智亲,以喻菩萨根本智亲,以喻菩萨根本智亲,以喻菩萨根本智亲证真如的无相无分别的清净般若智证真如的无相无分别的清净般若智证真如的无相无分别的清净般若智证真如的无相无分别的清净般若智。唐译唐译唐译唐译“能断金刚般若能断金刚般若能断金刚般若能断金刚般若”,属,属,属,属直译
6、直译直译直译;秦译;秦译;秦译;秦译“金刚般若金刚般若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是把是把是把是把“能断能断能断能断”的意义含入的意义含入的意义含入的意义含入“金刚金刚金刚金刚”里面,属于里面,属于里面,属于里面,属于意译意译意译意译。以上三种说法,以金刚比喻般若的道理最为直捷了当,也以上三种说法,以金刚比喻般若的道理最为直捷了当,也以上三种说法,以金刚比喻般若的道理最为直捷了当,也以上三种说法,以金刚比喻般若的道理最为直捷了当,也最为通俗易晓。最为通俗易晓。最为通俗易晓。最为通俗易晓。4释释释释“般若般若般若般若”般若般若般若般若(PrajnPrajnPrajnPrajn),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
7、显现之),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绝对完绝对完绝对完绝对完全的智慧全的智慧全的智慧全的智慧”。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大乘的六度,皆以般若为。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大乘的六度,皆以般若为。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大乘的六度,皆以般若为。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大乘的六度,皆以般若为首。般若非世俗智慧可以尽其义,当理解为首。般若非世俗智慧可以尽其义,当理解为首。般若非世俗智慧可以尽其义,当理解为首。般若非世俗智慧可以尽其义,当理解为“通达世间法,通达世间法,通达世间法,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出世间法,圆融
8、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与不共般若 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大乘菩萨所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大乘菩萨所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大乘菩萨所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大乘菩萨所说之般若。三种般若三种般若三种般若三种般若 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以般若智慧所观
9、照的世界绝对之真相。实相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的世界绝对之真相。实相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的世界绝对之真相。实相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的世界绝对之真相。实相即无相,超越一切现象和语言文字,但又不离一切现象。无相,超越一切现象和语言文字,但又不离一切现象。无相,超越一切现象和语言文字,但又不离一切现象。无相,超越一切现象和语言文字,但又不离一切现象。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观照般若主观上能观察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即主观上能观察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即主观上能观察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即主观上能观察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即用佛法的观点,如实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及身心世界,体证用佛法的观点,如实
10、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及身心世界,体证用佛法的观点,如实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及身心世界,体证用佛法的观点,如实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及身心世界,体证一切皆空的智慧。一切皆空的智慧。一切皆空的智慧。一切皆空的智慧。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以文字语言阐述实相、观照般若,用来说明苦、以文字语言阐述实相、观照般若,用来说明苦、以文字语言阐述实相、观照般若,用来说明苦、以文字语言阐述实相、观照般若,用来说明苦、空、无常、无我等道理的一切经典,都叫作文字般若。空、无常、无我等道理的一切经典,都叫作文字般若。空、无常、无我等道理的一切经典,都叫作文字般若。空、无常、无我等道理的一切经典,都叫作文字般若。5三般
11、若与闻思修三慧三般若与闻思修三慧三般若与闻思修三慧三般若与闻思修三慧 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宗教智慧: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宗教智慧: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宗教智慧: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宗教智慧:闻慧闻慧闻慧闻慧指由听闻对佛法正确的理解,指由听闻对佛法正确的理解,指由听闻对佛法正确的理解,指由听闻对佛法正确的理解,思慧思慧思慧思慧指由思惟对于佛法的正确思考,指由思惟对于佛法的正确思考,指由思惟对于佛法的正确思考,指由思惟对于佛法的正确思考,修慧修慧修慧修慧指由禅定引发的无漏慧。指由禅定引发的无漏慧。指由禅定引发的无漏慧。指由禅定引发的无漏慧。关于三慧与大乘三般
12、若的关系,印顺法师说:关于三慧与大乘三般若的关系,印顺法师说:关于三慧与大乘三般若的关系,印顺法师说:关于三慧与大乘三般若的关系,印顺法师说: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
13、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
14、字,即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悬论悬论悬论悬论)6 梵文梵文梵文梵文pramitpramit的音译,的音译,的音译,的音译,意译为度、到达彼岸,指超越生意译为度、到达彼岸,指超越生意译为度、到达彼岸,指超越生意译为度、到达彼岸,指超越生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般若波罗蜜
15、意即乘般若智慧之舟,般若波罗蜜,意即乘般若智慧之舟,般若波罗蜜,意即乘般若智慧之舟,般若波罗蜜,意即乘般若智慧之舟,超越生死的苦难,超越生死的苦难,超越生死的苦难,超越生死的苦难,自迷界之生死此岸,自迷界之生死此岸,自迷界之生死此岸,自迷界之生死此岸,渡过生死的大海,渡过生死的大海,渡过生死的大海,渡过生死的大海,抵达悟界之涅槃抵达悟界之涅槃抵达悟界之涅槃抵达悟界之涅槃彼岸,而彼岸,而彼岸,而彼岸,而得到解脱得到解脱得到解脱得到解脱。声闻、缘觉所得般若,因其唯求个体尽速趣向涅槃,不声闻、缘觉所得般若,因其唯求个体尽速趣向涅槃,不声闻、缘觉所得般若,因其唯求个体尽速趣向涅槃,不声闻、缘觉所得般
16、若,因其唯求个体尽速趣向涅槃,不求智之边际,故未能得波罗蜜,即不是完全究竟的智慧。求智之边际,故未能得波罗蜜,即不是完全究竟的智慧。求智之边际,故未能得波罗蜜,即不是完全究竟的智慧。求智之边际,故未能得波罗蜜,即不是完全究竟的智慧。唯菩萨求一切智,遂到彼岸,故名之为具足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到彼岸,故名之为具足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到彼岸,故名之为具足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到彼岸,故名之为具足般若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中,六波罗蜜中,六波罗蜜
17、中,六波罗蜜中,“般若般若般若般若”为最重要的一度,是一切大乘修行法门赖以滋生为最重要的一度,是一切大乘修行法门赖以滋生为最重要的一度,是一切大乘修行法门赖以滋生为最重要的一度,是一切大乘修行法门赖以滋生的本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的本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的本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的本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导,之前的五种波罗蜜只是世间善法,不是究竟的佛法。导,之前的五种波罗蜜只是世间善法,不是究竟的佛法。导,之前的五种波罗蜜只是世间善法,不是究竟的佛法。导,之前的五种波罗蜜只是世间善法,不是究竟的佛法。金刚
18、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以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以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以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以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释释释释“波罗蜜波罗蜜波罗蜜波罗蜜”7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的成立及译本的成立及译本的成立及译本的成立及译本 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依成立时间可分三个阶段:依成立时间可分三个阶段:依成立时间可分三个阶段:依成立时间可分三个阶段:小品小品小品小品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道行般若经道行般若
19、经道行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属之;属之;属之;属之;中品中品中品中品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属之;属之;属之;属之;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集合了每一个时代的,集合了每一个时代的,集合了每一个时代的,集合了每一个时代的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原原原原始、中品,以及最后出现的大品始、中品,以及最后出现的大品始、中品,以及最后出现的大品始、中品,以及最后出现的大品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般若经都包括在内,都包括在内,都包括在内,都包括在内,例如例如例如例如文殊般若经文殊般若经文殊般若经文殊般若经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第七会
20、的第七会,的第七会,的第七会,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的第九会的第九会的第九会。从晋朝的罗什三藏到唐朝的义净三藏,短短三百年之间,这从晋朝的罗什三藏到唐朝的义净三藏,短短三百年之间,这从晋朝的罗什三藏到唐朝的义净三藏,短短三百年之间,这从晋朝的罗什三藏到唐朝的义净三藏,短短三百年之间,这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而且全是名家之作。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而且全是名家之作。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而且全是名家之作。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而且全是名家之作。1.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
21、经,姚秦鸠摩罗什(,姚秦鸠摩罗什(,姚秦鸠摩罗什(,姚秦鸠摩罗什(344344413413或或或或350350409409)译)译)译)译2.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北魏菩提流支(,北魏菩提流支(,北魏菩提流支(,北魏菩提流支(508508至洛阳)译至洛阳)译至洛阳)译至洛阳)译3.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陈真谛(,陈真谛(,陈真谛(,陈真谛(499499569569)译)译)译)译4.4.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隋达磨笈多(?,隋达磨笈多(?,
22、隋达磨笈多(?,隋达磨笈多(?619619)译)译)译)译5.5.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唐玄奘(,唐玄奘(,唐玄奘(602602664664)译)译)译)译6.6.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义净(,唐义净(,唐义净(,唐义净(635635713713)译)译)译)译 在这六个译本中,鸠摩罗什译本最受中国佛教僧俗的喜爱。在这六个译本中,鸠摩罗什译本最受中国佛教僧俗的喜爱。在这六个译本中,鸠摩罗什译本最受中国佛教僧俗的喜爱。在这六个译本中,鸠摩罗什译本最受中国佛教僧俗的喜
23、爱。8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的注疏的注疏的注疏的注疏 中国和印度对中国和印度对中国和印度对中国和印度对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的解释相当多,计有:的解释相当多,计有:的解释相当多,计有:的解释相当多,计有:(一)印度有无著造(一)印度有无著造(一)印度有无著造(一)印度有无著造金刚般若论金刚般若论金刚般若论金刚般若论二卷、二卷、二卷、二卷、金刚般若波金刚般若波金刚般若波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罗蜜经论罗蜜经论罗蜜经论三卷,天亲造三卷,天亲造三卷,天亲造三卷,天亲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三卷。三卷。三卷。无著是印度非常伟大的一位论师,著有无著是
24、印度非常伟大的一位论师,著有无著是印度非常伟大的一位论师,著有无著是印度非常伟大的一位论师,著有摄大乘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这,这,这,这是唯识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论典。天亲则是无著的亲生弟弟,是唯识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论典。天亲则是无著的亲生弟弟,是唯识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论典。天亲则是无著的亲生弟弟,是唯识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论典。天亲则是无著的亲生弟弟,也是唯识宗的大师,写有也是唯识宗的大师,写有也是唯识宗的大师,写有也是唯识宗的大师,写有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及及及及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后有人释为,后有人释为,后有人释为,后有人释为唯识三十论唯识三十论唯识
25、三十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玄奘,玄奘,玄奘大师将其带回中国,加以综合整理,翻译成大师将其带回中国,加以综合整理,翻译成大师将其带回中国,加以综合整理,翻译成大师将其带回中国,加以综合整理,翻译成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成唯识论。(二)中国汉文注(二)中国汉文注(二)中国汉文注(二)中国汉文注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金刚经者,自晋之僧肇、隋之吉藏,者,自晋之僧肇、隋之吉藏,者,自晋之僧肇、隋之吉藏,者,自晋之僧肇、隋之吉藏,迄于清之俞樾,所著注释收于迄于清之俞樾,所著注释收于迄于清之俞樾,所著注释收于迄于清之俞樾,所著注释收于卍续藏经卍续藏经卍续藏经卍续藏经中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刚经 讲义 复旦大学 王雷泉 教授 授课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