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商业地产报告.doc
《宜昌市商业地产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市商业地产报告.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第一部分 宏观市场分析5一、中部城市发展5(一)中部城市要崛起5(二)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影响6(三)宜昌在中部省中的地位6二、宜昌城市现状研究7(一)城市概况7(二)城市化水平8(三)行政区划分9(四)旅游业发展12(五)交通13城市现状研究小结15三、宜昌经济大势研究15(一)GDP及增长值15(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三) 产业格局17(四)居民收入19储蓄额20(五) 消费21(六)宜昌市经济发展中主要矛盾和问题22经济研究小结22四、城市未来规划23城市规划小结25宏观市场小结:26一、宜昌房产市场发展和现状26(一)宜昌房产市场发展历程概述26(二)宜昌总体市场现状
2、分析27(三)房地产市场特征描述27二、宜昌总体市场供需分析28(一)宜昌土地市场供应特征和走势28(二)宜昌房地产市场供需分析29三、住宅市场分析32(一)区域市场概述32(二)住宅消费需求分析33(三)宜昌二手房市场描述34四、烂尾楼市场研究35(一)宜昌烂尾楼的历史背景35(二)部分烂尾楼项目改造情况36五、本章小结39第三部分 宜昌商业发展情况39一、宜昌商业经营发展历程和现状39二、宜昌主要商圈发展情况45三、消费市场情况49四、近期商业项目开发情况55五、本章小结58第四部分 写字楼及相关商业业态发展情况59(一)写字楼市场情况59(二)相关商业业态发展情况62小结70第五部分 本
3、项目研究和分析71(一)项目基本情况71(二)项目周边业态分布情况74(三)项目周边主要在建竞争项目情况77(四)项目人流量及车流量情况82(五)本项目优势及对策83(六)本项目市场机会分析84(七)本项目市场风险(威胁)分析85(八)本项目商业群楼价格分析86第六部分 本项目历史商家和最新跟踪情况92第七部分 项目可考虑业态组合建议94(一)建议方案一:94(二)建议方案二95(三)建议方案三96(四)建议方案四97第一部分 宏观市场分析一、 中部城市发展中部的崛起给宜昌带来发展机会。(一)中部城市要崛起在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双重“压力”下,针对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
4、省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年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了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二)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影响(1) 地位90年代开始,由于国家经济战略的转移,湖北经济发展迅速减缓,从原来的全国第6降至现在的14位,虽然在中部省中综合实力仍较强,但增长率却排在最后。湖北自1987年就提出了中部崛起口号。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中部六省中,湖北综合势力排位靠前,钢铁、汽车、高新技术、科技、教育等
5、在全国的优势也十分明显。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湖北等中部省份发展速度有所放缓。(2) 影响事件2006年4月11日,为支持湖北在中部崛起,交通银行与湖北省政府合作,银行新增800亿授信,协议在未来5年中交行将围绕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向湖北省内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外经济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领域以及优质中小企业提供800亿元的新增融资和授信支持,着重提升湖北省的整体竞争力,将其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大、最强、最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圈,带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交行的有力支持,为湖北省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更有望
6、走在中西部城市的前列,城市未来发展期望值高。(三)宜昌在中部省中的地位三峡工程、旅游业、贸易是宜昌经济迅猛发展所依赖的、关键性的区位优势因素。中部六省共有83个地级以上城市,除6个省会城市外,与宜昌同等同级城市有76个,其中:山西10个、河南16个、湖北11个、湖南13个、江西10个、安徽16个。2006年宜昌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在中部六省的同级城市中均位居前列。2006年宜昌主要工业经济指标明细表项目名增加值(亿元)全省同类城市排名实现利润112.562实现利税155.673工业增加271.86宜昌不仅在湖北,并且在整个中部地区的各经济领域中平均有很好的表现。作为全国最大水电能源的中心,有完善的
7、水陆空交通设施,矿产和旅游资源的支持,是宜昌有现在的经济地位的基础。二、宜昌城市现状研究(一)城市概况因为宜昌在多个方面都处于发展战略的重要部位,对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促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宜昌居华东中部,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降,海拔352427米,形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境内江河纵横,属于亚热带气候。宜昌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是重庆和武汉之间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水陆空综合交通优势,历来是重要的军事和物资重镇集散地。拥有水能、矿产、林特产和旅游等四大资源。宜昌水量丰富,水能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已建成的清江隔河岩、高坝洲,长江葛洲坝以及三峡水电站的装机
8、总容量可达到2200万千瓦,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是世界少有、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宜昌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森林复盖率49%,林木储量居湖北之首。并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宏伟建筑于一体,是全国十个重点旅游区之一。还被人们誉为“三峡明珠世界电都”。(二)城市化水平宜昌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目前城市化率相对同类城市偏高,由此带来的城市经济以及生活的发展已经有目共睹。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3987782人,增长率0.07%。其中城镇人口166万,城镇化率达41%,全市迁出人口37
9、444人,迁入人口34043人(主要迁往重庆市、湖北省监利等地)机械增长率为-0.85。居住有汉族、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等30多个民族,较高比例的城镇化率自然带来旺盛的城镇居住需求和商业服务需求;但宜昌近年的人口流动并不频繁,使得人口形成了负增长。(三)行政区划分宜昌市下辖3市5县5区和1个开发区,包括当阳市、宜都市、枝江市、远安县、五峰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和宜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昌市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872平方公里。宜昌市行政区划分图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行政区西陵区:(本项目所在区域):全区总面积89
1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73万。辖区内有各类科研机构45个、大中专院校10余所、中小学校45所、医院12所,三峡工程总部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亦坐落在境内。发展方向:在宜昌“十一五”(至2010年)规划内,该区重点完善商贸金融、科技信息、旅游服务功能,形成全市政治、文化、商贸服务中心。 伍家岗区:近几年引进项目5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4.7亿元,新增专业市场30多个、各类企业300多家。夷陵区:版图面积3424平方公里,人口54.65万,是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行政区。夷陵历史悠久,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发展方向:着重抓住“三峡牌”,大力开展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发展轻型工业、旅游业和科
11、教产业,是直接为三峡工程服务的新城区。宜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昌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是重庆和武汉之间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方向:“十一五” (至2010年)期间,被作为大城市建设的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点军区:全区国土面积550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区内有葛洲坝电厂、红旗电缆厂、红光港机厂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以紫阳片区为中心的高科技、高耗能、高耗水环保型“三高”工业区。猇亭区:总面积为120平方公里。拥有宜昌城区独一无二的大片平整城市建设用地,是宜昌市的工业中心。猇亭既是宜昌市的行政区,又是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多区合一的体制
12、和政策优势。发展方向:该区是宜昌未来发展(重指“十一五”期间)的高耗能、高耗水、高耗电的重点工业区和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一。 行政市当阳市:国土面积20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万亩,总人口47万人。拥有多处世人倾心三国古迹,名人遗迹,还保存有多处古代珍贵文物。宜都市: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28.59万亩,山林63万亩,水域14万亩),已建成城区面积6.7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8.29万人(非农业人口8.8万人)。是川东鄂西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和物资集散地,已成为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枝江市:城区面积已达13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突破10万,有排水泵站2座行政县远安县:县域面积1752平方公
13、里,人口22万,辖7个乡镇。是全国磷化基地;素有“林海”之称;水能蕴藏量巨大。有多处旅游景点。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县土地面积2372平方公里,辖5镇、3乡,总人口20.8万(土家族人口占67%)。立足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兴建民族工业。兴山县:是西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全县共辖两乡6镇,总人口18.27万,国土总面积2327平方公里。有水电、矿产、林特、旅游四大优势资源。秭归县:总面积2427平方公里,长江西陵峡两岸,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乡,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第一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力资源蕴藏量达360万千瓦,将成为湖北最大的能源基地;农业:烟叶、茶叶、柑桔、牧草、长毛兔、杉木林、蔬菜
14、魔芋、中药材和优质玉米等十大基地已形成规模;工业:机械、电力、建材、造船、燃料、化工、轻工、纺织、仪器等多种门类;矿产:铁、锰、汞等三十多种,其中汞是湖北唯一矿藏,锰是全国九大锰田之一,煤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5县发展方向:“十一五”期间宜昌还将大力支持宜都、枝江、当阳、秭归、长阳5个县城加快发展,形成1+5的都市区格局,并建设以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大力发展库区生态农业、旅游业和无污染工业等。(四)旅游业发展宜昌部分旅游景点交通图宜昌近年来旅游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人数和人均消费有了大幅提高,并拉动城市经济水平增长,促进地区商业服务项目的发展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旅游资源601处
15、对外开放景区104处;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9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精品景区数量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宜昌市以精品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正逐步改变过去过境游的尴尬局面,旅游经济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时间来客数量创汇GDP比重增长率2004年804.723076.28.8%19.6%2005年880万人次3857万美元9.4%25.4%规划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宜昌市年接待国内游客1200万人次,接待国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亿元;到2020年,年接待国内游客2210万人次,海外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0亿元。旅游产业
16、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宜昌酒店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旅游地产旅游商务-酒店需求”的强势增长,自然拉动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人群消费意识和水平,同时也给居于城市核心区域的本项目未售塔楼部分带来重新定位机会。(五)交通 宜昌东接武汉,西连重庆,是长江中上游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里程已达8810公里,其中公路7906公里,航道681公里,铁路223公里。宜昌是长江中上游区域中心城市。水路发达、航线较多是宜昌的交通优势,而近期也将有多条高速和铁路线通车,必将大大提高宜昌的综合交通能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路:直通宜昌,西进万州、重庆、东达武汉、上海“五城一线”。火车:直达北(北京等)、东(南京
17、等)、南(广州、深圳、湛江等)。宜万铁路、合武铁路将于2008年以前竣工并形成运输能力。公路:宜昌的江南、江北融为一体,公路四通八达,其中318国道通穿境而过,东进上海,西达西藏。规划2010年:重庆到上海的陆上通道建成。该高速由万州有两条高速可前往宜昌,然后进入武汉、合肥、南京,最后到上海。航空:开通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23个大中城市和国际临时飞机。客运量构成比例:公路95%,铁路2%,水运3%,航空0.3%;货运量构成为:公路83%,铁路3%,水运13%。城市交通的便捷性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不可分割,此次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开通的经济预期,将在07年底和08年为宜昌经济注入强大的投资预期动力
18、 城市现状研究小结l 宜昌有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区位条件,并充分利用其作为了城市发展基础,旅游城市风貌突出;l 宜昌在区域经济中地位基础较坚实,随着交通和基础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各产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前景看好;l 宜昌城镇比率较高,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商业服务需求。三、宜昌经济大势研究(一)GDP及增长值从总体发展曲线来看,2004年起由于三峡工程的因素,宜昌经济增速猛增,其工业增加值总量04年也跃居全省第二位,但由于后劲不足,其短暂的拉动力尚未使宜昌经济维持在更高的发展水平,05年开始发展速度略为回落,整体经济有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宜昌总体经济水平和人均GDP水平较
19、高,但与之对应的消费市场发展平稳。宜昌2006年人均GDP仅次于武汉,位居全省第二。但宜昌的GDP贡献大多归功于三峡电站、几家老牌的企业以及旅游服务型行业,整体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宏观调控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数据中看出宜昌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平稳上升趋势,2004年剔除三峡工程投资(112.4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40%以上)后金额为158.81亿元,比2003年增长31.3%,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位为武汉)。从近三年数据看出固定资产呈逐年上升发展趋势,06年涨势由为突出,有利于后期产业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的贡献。2006年宜昌社会固
20、定资产投资仍然仅次于武汉,在省内经济水平较高,从数据中看出湖北省内城市差异化过大,涨势都格外突出,襄樊、市涨幅甚至达34%,发展态势十分迅速。(三) 产业格局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八百里清江、三国古战场、屈原、昭君故里等景点美不胜收。历史文化、现代工程、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宜昌成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夷陵区:着重抓住“三峡牌”,大力开展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发展轻型工业、旅游业和科教产业。西陵区:以金融、科技、旅游等服务为主。点军区:以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为主。伍家岗区:以园区科技企业为主。猇亭区:以工业和对外交通及其枢纽为主。200
21、5、2006年产业经济化水平年份指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5总额(亿元)84.98310213.08比重%1450.935.1增长率%3.516.111.52006总额(亿元)90.34354.65249.92比重%135136增长率%7.512.913宜昌不仅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城市,也是以第二产业经济发展为主力支撑的城市;但由于房地产开发升温以及政府对科技产业的支持,第06年三产业增幅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并且后期发展潜力巨大。宜昌政府未来强势发展领域还包括:1、IT产业:宜昌市已提出建设数字化宜昌,开发区已建立了IT产业园。2、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是宜昌开发区重点扶持、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宜昌市 商业地产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