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动物实验研究指导原则2020年第48号.doc
《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动物实验研究指导原则2020年第48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动物实验研究指导原则2020年第48号.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附件6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动物实验指导原则为了进一步规范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下简称生物可吸收支架)产品动物实验研究,并指导该类产品注册申请人在申请产品注册时申报资料的准备,制订本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系对生物可吸收支架产品动物实验研究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可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研究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本指导原则虽然为该类产品的动物实验研究及注册申请人在申请产品注册时申报资料的准备提供了初步指导和建议,但不会限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行政审批,以及注册申请人对该类产品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的不断完善,以
2、及生物可吸收支架技术和介入、诊治技术的发展、提高,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地调整。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平台为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对于其他产品,如支架中含有生物技术成分(如细胞或基因治疗成分、单克隆抗体等)以及其他生物可吸收材料支架平台如镁合金或铁合金等制成的支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中适用的内容开展动物实验。本原则不替代GB/T 16886系列标准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相关的技术文件。如通过动物实验方式评价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亦应符合GB/T 16886系列标准等生物学评价相关技术文件。二、动物实验研究本指导原则中动物实验研究主要是为了初步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行
3、性和安全性。对于生物可吸收支架,预期产品的降解周期同组织修复时间一致,且应维持满足临床应用的机械性能;同以持久性金属支架为平台的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相比,除应完成常规的动物实验研究外,还应重点对产品在体内的降解特征及机械性能变化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一)常规动物实验研究一般情况下,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的常规动物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安全性研究、体内药物释放动力学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可吸收支架的输送性能、系统毒性、局部毒性、药物剂量筛选、载体聚合物配方和涂层厚度、药物释放/药代动力学等研究可参考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8年第21号)和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
4、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决策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18号)开展,同时需考虑平台降解特性对于研究过程的影响,如在6个月随访时间基础上进一步延长观察时间等。(二)体内降解动物实验研究体内降解动物实验研究可与常规动物实验研究合并开展。在开展体内降解动物实验研究时,建议考虑以下因素(包括但不限于):1.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由于代谢、循环、植入部位、体温等因素均可能会影响产品的降解行为,且动物和人体血管对支架植入应答存在差异,因此建议注册申请人应详细说明选择实验动物模型的依据。实验动物数量应保证结果具有可靠性,并结合统计学考虑。如选择的实验动物模型对于产品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分析具有
5、局限性,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进行详细说明。在研发早期的产品降解周期、机械性能、降解产物同组织的相容性及组织反应研究中,为降低注册申请人研究负担,可选择小的实验动物模型(如兔、大鼠)。如注册申请人已有上述情形的初步研究或证据时,也可直接开展大动物研究。由于血管尺寸、解剖学特征、新生内膜生长与人体冠状动脉相近,猪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建议在完成早期的动物实验研究后,采用猪冠状动脉植入模型,进一步对该类产品的降解周期、机械性能、降解产物同组织的相容性及组织反应进行研究。2.动物实验持续时间建议根据产品的预期降解周期选择研究持续时间,且应有合理的依据。动物实验应能观察到产品降解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吸收 冠状动脉 药物 洗脱 支架 动物 实验 研究 指导 原则 2020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