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docx
《【党课讲稿】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党课讲稿】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并在党的二十大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0。作为我们党全面把握“一个结合”基础上提出的原创性理论,“两个结合”的提出标志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通过对“两个结合”的研究与阐释,不仅
2、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理论方向和路径遵循,也为我们党在实践层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指南。一、“两个结合”蕴含的理论逻辑(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从理论内涵上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它诞生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一方面,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立足时代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3。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理论渊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排斥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反
3、而将传统文化作为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关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唯物主义哲学,其目的就是要摆脱黑格尔哲学从“主观臆想”出发的理论缺陷,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颠倒”而形成的唯物辩证法,本质上就是要求确立“实践”的基础性地位,以此实现对具体实际的把握4。在这种结合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而是具有鲜明的开放性,能够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身。“两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二)理论经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文本研究来看,虽然“两个结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写入党的文件,但早在立党之初,我
4、们党便认识到了结合的重要性。陈独秀在英国大罢工和东方民族运动中指出,我们要在睁开眼睛看中国实际状态的基础上决定如何采用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同样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在自民治主义至社会主义中他以列宁“两个策略”思想为理论基础论证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
5、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中国实际问题的关注与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2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三)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相通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人民便开始了探索变革复兴的道路,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种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却都因为理论自身的缺陷或水土不服无法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
6、十月革命的胜利将马克思列宁主义送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历史与实践也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人民。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完成其他各种主义和思潮所无法实现的目标,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虽然是诞生于西方的科学理论,但是其具有的包容性使它“同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得价值观念融通的”6。从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神圣家族中的“群众史观”,从礼记中的“天下大同”到共产党宣言中的“共产主义”,二者在对价值主体的关注和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共同性。正是这种契合相通使马克思主义取得以往各种主义所不具有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述形式,使其能够更好
7、地被人民所理解和掌握,也正因为这种相通性使二者不会因价值相背而产生冲突,反而因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相近能够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从而使二者的结合成为可能。二、“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一)“两个结合”是新时代走好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走什么样的路”是任何一个政党所必须问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党自诞生起就围绕道路问题开始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在深刻总结“苏联模式”失败的经验教训后,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两个结合”的光辉典
8、范,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表明我们所要实现的既不是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一条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具有中国独特优势和民族特色的道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走好中国道路成为我们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m8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式道路的理论起点,是我们能够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比较优势所在,在任何时代都必须加以坚持和发扬。“两个结合”作为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是走中国自己道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标志着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三者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和科学的理解。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础9。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确保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二)“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国家硬实力的支撑,也需要发挥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思想引领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的精神支撑。近代以来,受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革的失败,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全面西化后迅速跻身世界强
10、国之列的双重刺激之下,一部分人从“天朝上国”的文化自负调转为对中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文化自卑。为了避免“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毛泽东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什么是民族形式?归根到底是体现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表达方式。因此传统文化作为实现民族形式的文化基因,要对其进行全面客观地看待,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简单否定。改革开放后,受到西方“自由民主”等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渗透,整个社会中兴起一股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念,提及传统就是糟粕,言之西方即为先进,而这一代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与接旗手,在这种思
11、潮的影响下,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无从谈起。“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求我们在古与今、中与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结合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的同时,利用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就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转换,将其升华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构成,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形式。三、“两个结合”实现的实践原则(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的指导地位任何情况下结合的双方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体,以确保
12、结合所形成的理论价值和导向正确,因此对“谁是主体”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结合的方向和结果。“两个结合”虽然提出要实现三者结合,但并没有指明在实际的结合过程应该以谁为主。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进行一切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党各项创新理论的方向与价值正确。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中出现的每一种思想理论,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关注和回应,但没有一种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高度,其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契合了解决中国社会根本问题的迫切需要。正因如此,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史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毋庸置疑地吸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两个 结合 推进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