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知人论世.docx
《30. 知人论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 知人论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闻名地理学家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27)之说,但都块乏牢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希临潼旁边)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夕卜,其余著作都已亡佚。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探讨。他喜爱巡游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
2、爱探讨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踪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阔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驾驭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巡游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状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学问,为他的地理学探讨和著述打下了基础。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比照、比较,发觉其中很多地理状况随着时间的消逝发生了很大改变。假如不刚好把这
3、些地理现象的变迂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改变。因此,应当对此时的她理状况进行具体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具体、精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确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状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状况记载不够具体、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驾驭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最终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明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柳己青崇祯二年,张岱道从镇江去兖州,
4、月夜途经金山寺,兴之所至,张灯火于大殿,锣鼓喧天,大唱戏剧,惊起一寺众人。唱完戏,山僧目送,“不知是人是鬼是怪”。金山夜戏,是张岱一生的一个隐喻,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与梦,是解读张岱精神世界的两把钥匙,张岱的戏梦人生,戏是重重冲突冲突,梦是繁华落尽的空幻。张岱的一生就是一场戏,跌宕起伏,剧终之时,也即是梦圆之时。他一人分饰多个角色,纨跨子弟,风流公子,超脱名士,世间隐土,山中遗民,他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至极致。最胜利之处,将一生书写成一个时代的落幕。繁华的背后是落实,喧闹的背后是苍凉。张岱的人生被分为两段,就在崇祯十七年发生震天动地的转折,随着清军入主中原,出身于官宦世家、癖好众多的玩家,成为
5、国破家亡,避迹山居”的遗民。“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张岱的后半生,追忆与书写交织在一起,繁华旧梦,前朝旧事,都被历史的洪流带走,但个人经验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成就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也成就了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精神和指向是故国家园,张岱的两重梦境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梁录一样,“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说起来,张岱这样的文人,在中国历史中绝不罕见,可以这样说,前朝遗老遗少的忠贞节义,成为朝代更迭的一条隐形的链条,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前朝梦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田横五百壮士杀身成仁;魏晋名士的“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
6、之叹;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宋末元初的郑所南,改名思肖,隐居苏州,“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八大山人画笔,下的虫鱼鸟兽白眼向天;王国维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作为文人的张岱,好文章,写的不是一代之兴衰,而是千秋之感慨。作为史家的张岱,明显想探讨明亡的深层缘由。腐败侵蚀到明朝的每一个角落,勤政的崇祯不行能挽大厦于将倾,面对天灾频现,群氓并起,张岱指出他的失误:“朝廷不知远瞻将来,开启粮仓赈济灾民。”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将自己家族和同时代的人纳入笔端,不过的他的着笔之处,是道德评论:“在铺陈斗争及朝代沦亡的全貌中,张岱企盼能阐释各人的生活样态朝廷的叛变者和
7、拥护者,殉国者、勇士和变节者,女儿和男人,贩夫走卒和冠盖之士,画家和阉官,而忠贞思想和意义和重要性始终是贯穿其间的要旨。”张岱一身集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趣味、审美旨趣和价值标准。文人与史家的双重身份,戏梦人生的冲突与空幻,吸引美国的汉学家史景迂写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当然,吸引他的是深化探讨明亡的缘由,明末士绅阶层在历史猛烈的变动之下的个人选择。“晚明是中国史上文化最繁华的时期。为了思索朝代之更迭,我须要新的着力点,但遍寻不得。直到接触到张岱的陶庵梦忆,我明白我已找到方向,能帮助我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张岱在明朝倾覆之际,披发入山,形同野人,陪伴他的是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
8、残书。还有梦,梦里是繁华,梦外是苍凉。面对国破家亡,他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反抗世事的变迂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张岱的前朝梦忆,是红楼梦的前奏,是隔代的共鸣。而史景迁用美丽的笔(墨营造张岱的梦,看得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史景迁是盗梦者,进入张岱的前朝旧梦。张岱自为墓志铭中说:“在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哀曲张岱不曾想到,三百年之后,晓他哀曲者,竟有金发碧眼的“野人假如张岱泉下有知,他会邀请史景迂喝兰雪茶。而史景迁也会有这样的梦吧,和张岱相对无言啜一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一一苏轼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吴战垒宋
9、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O七九年),闻名文学家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看法,而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在狱中四个多月,后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是挂名的她方军事副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事实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闲逛。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建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别心情。它似乎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烁着银色的寒光,
10、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下面分小段进行分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一O八三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军。夏历十月十二日,正值秋末冬初,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还不如解衣就寝,在睡梦中忘却入世的一切忧愁和苦恼吧!“欲睡”是想睡而还没有睡着。这当儿,“月色入户二月光静静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无聊,主动她来与他作伴,有意地安慰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欣然起行”,是诗人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挚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贬
11、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旧来探望他。诗人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砍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比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样心情,两种节奏。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常常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很富有人情味。例如闻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如同临歧执手的爱侣,欲去吩咐,频频回首,显得何等缱绻情深;又如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爱人”,这偷看人间私情密约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奇妙而羞怯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淘气而可爱。至于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入初岸。谁见幽人
12、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所描绘的那挂在梧桐上的一钩秋月,夜空中的缥缈孤鸿,已经与独往独来的“幽人”即诗人自己融为一体了。我们不妨说,孤鸿就是诗人的身影,而月光就是诗人的灵魂。这首诗与本文作于同一时期,也写月夜的心境和感受,不过情怀显得更为凄苦和苍凉了。让我们接着读下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诗人见月色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共享喜悦,应当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砍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可是诗人在当时的境遇中,却“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赏月同乐的人。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深思,发出了低
13、沉的喟叹,文情也因此显得跌宕多姿。这句话还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申说:其一,写出作者在贬居中的孤独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挚友,也不敢与他来往。天上的月亮并无势利之心,而人间却多势利之徒。这是作者的悲愤;这悲愤覆盖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一同赏月的应当是同心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而自己也不屑与之同赏的。那末可以与之赏月的又有谁呢?这是其次层意思。作者在孤独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二字下得特别轻淡,似乎毫不犹豫,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行的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从文章的情势来说,上一句是“止二这一
14、句是“行”;苏轼自己形容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行不止”(答谢民师书)。像这种地方,看起来毫不经意,却显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寻张怀民”的“寻”字,也很值得玩味。它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揣想:面对如此好天良夜,张怀民肯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或许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在庭中玩月呢,还是出门步月。故此须要寻他一寻。这是“寻”的第一层意思。其次,“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到失物似的迫切感,这就熨贴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迫心理。那末作者要“寻”的这位张怀民,又是一个何等样的人呢?张怀民,名梦得,又叫偃伦,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15、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他曾筑亭于居处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栽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挚友情怀相像;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他不必具体去写张怀民如何如何,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
16、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可以跟“无与为乐者”一句比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改变,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伸展,犹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几个欢快的音符。“步于中庭”,即闲逛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闲逛,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同于安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安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他们尽可以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岁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苏轼借居在黄州东坡时,喜爱在月光下扶杖闲逛,他曾把这种闲逛点化成一首情趣盎然的小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其嫌荤(Iu6洛)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诗人在闲逛中领会月光的奇妙,
17、在闲逛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安静和纯净的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O早)若(xIng姓)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方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亮;用“藻、尊交横”四个字,来比方月下漂亮的竹柏倒影,可谓钩魂摄魄,精炼得无以复加。以水喻月,原来并不显得新颖,新颖的是作者不用一般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织着藻苻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动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英辩。正值读者恍惚迷惘地加以体会时,作者却轻轻
18、地点出:“盖竹柏景也”。于是茅塞顿开。只消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奇妙意境已宛若具现。另一方面来自真实的生活体脸,另一方面又出于超群的烘染技巧。“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好谧之感;“藻、若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若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建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亮境界。这个透亮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正大、胎无尘俗的襟怀。月下的竹柏倒影,可能也有某种寓意:竹柏是耐寒之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的操守。月光投影于竹柏
19、不正是纯净而坚贞的象征吗?这一写景之笔,,看来不仅是记实,而且是一种含蓄的杼情。我们从“积水空明”的意境总体中,联系作者与友人庭中步月的活动,还可以形象地推衍出一个作者没有说出来的隐喻:这一对步月的幽人,其非不就是悠游于“积水空明”中的鱼儿吗?庄子秋水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倏鱼,即白条鱼。)庄子濠上观鱼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当时那种逍遥自由的心情。只有在这时,他才摆脱了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人间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清澈的透亮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奇妙的月光曲,也不妨说是一个透亮的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连发二问,却用不
20、着置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行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苦痛中又得到某种安慰的余甘。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奇妙景色,这是有幸呢,还是不幸呢?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的。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出名无实,“闲人”二字,或许不无牢骚吧?但他自宽自慰,在作于同一时期的临皋闲题一文中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子。”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他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奇妙秀
21、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静。他发觉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在发觉自己,吟咏自己。美学中所谓“物我同一”的境界,在苏轼这类作品中得到了完备的表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终这一句慨叹,诚然有骄傲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悯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被罪之人,谪居的境遇,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无时无刻不缠围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心情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及佛、老思想的影响,使他只能奏出这样清冷而悲凉的“月光曲”,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苏轼这类抒情小品,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渗透着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他写来朴实自然,情理交融,行文之
22、际,“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文说)。明代王圣俞在选揖苏长公小品时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这是一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艺术境界。它兼有魏晋文风的通脱和六朝小品的隽永,而又自出面目,代表了宋代小品文的最高成就。明代“公安派”的袁氏兄弟对苏轼特别倾倒,袁宏道说苏轼的文章最可爱的是小品文,假如没有小品文,而只有大文章,那末就不成其为苏轼了(见苏长公合作引)。袁宗道因为景仰白居易和苏轼,而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白苏”,把自己的集子题为白苏斋类稿。他们在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时,向苏轼学习杼情小品的写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建出一种清爽活泼的文风。从明代“公安派”的山水小
23、记,到张岱的陶庵梦忆,及至清代袁枚、郑板桥的散文,都可以看到苏轼杼情小品的深远影响。谢灵运:擅长攀岩的文学家翁礼华南北朝时期有个擅长攀岩的文学家,叫谢灵运。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格外省力稳当,这就是闻名的“谢公屐”。谢灵运385年诞生于始宁东山(今上虞上浦乡东山),母亲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父谢瑛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子。谢玄在泗水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康乐公,食邑2019户。年少时,谢灵运就展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他叔父赞扬其“文章之美,江左莫及”。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21岁的谢灵运进入官场。刘裕建立大宋朝后,对谢氏家族始终怀有
24、疑忌,谢灵运被降为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谢灵运出口成章,喜爱与百姓以诗歌对话、闲聊。传闻谢灵运在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时,一次下乡夜宿景宁鹤溪客店,一个十五六岁的村姑前来送茶。谢灵运随口吟道:“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不料,姑娘朝谢灵运淡淡一笑,便答:“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谢灵运大吃一惊,想不到姑娘有如此才气,对仗如此工整,惋惜口气有点轻飘,我男你女,你怎好说老夫棉被半床空?便道:“竹本无心,偏生很多枝节。”姑娘一听,知道刚才随口所对,有易生误会漏洞,立刻答道:“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泥J谢灵运一听,知其刚才不是轻飘,乃无心所对,就有意叹气道:“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0. 知人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