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周宏谈作文.doc
《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周宏谈作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周宏谈作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勿因审题而满盘皆输 曾经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评分应当将审题、构思、语言三者分开打分。这样一来,虽然审题错误的作文,也能因语言优美、构思新巧而获两项高分,从而及格甚至获得更高的分数。据说这样可以避免某些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同窗因一时之错而抱憾终身。笔者为其惜才之心而感动不已,但考生万不可觉得真有此等好事,由于此种做法会大大助长抄袭的恶习。试想,有人背熟她人佳作,文不对题却文采翩翩,该及格吗? 从往年高考作文评分看,文不对题的作文均在四类如下,此后恐怕也不会变化。作文审题,永远是考场佳作产生的基本,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也许长出奇葩异草。因此,要在高考中赢得作文高分,但
2、是好审题关,成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如何才干使自己不因审题错误而满盘皆输呢? 一方面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浮现之前,材料作文审题规定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规定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批准见了。而上世纪90年代浮现的话题作文,在减少审题难度特别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刊登自得之见方面作出了奉献。 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让学生乐写、敢写、
3、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局限性,那就是审题规定过宽。对话题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学生作文只要环绕话题,引不引用材料,与否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几乎不影响其得分,其最为严重的成果是便于学生套题。于是,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老式的材料作文相比,其相似之处是立意要环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所有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认,也可以在肯定的基本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规定中明确“自选
4、角度”以便给考生更多的自由。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重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环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 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以学生作文与否符合阅卷教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之见了。 学生的自得之见要得到首肯,必须在对的理解材料的基本上。保证你的理解不致走偏,不妨参照下述环节。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重要内容,并且根据重要内容总结出核心词;第二步,总结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但这几年倾向性往往不明显甚至主线没有倾向);第三
5、步,我的观点;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与否针对材料的重要内容。 以高考作文为例。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次论其书法对前人的继承借鉴,第二层次论其书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层次论其书法的独特性。因此重要内容可初步概括为“郑板桥书法的特点”,但这显然流于宽泛,指向不够具体贯彻。于是从材料的总结层次(往往是最后一层)找核心词-创新。不难发现,第一层讲继承借鉴可理解为创新的前提,第二层讲整体与局部是其书法创新的特点,第三层则是其创新的成果。于是,材料的重要内容可具体概括为“郑板桥书法与创新的关系”。此时,第二步已经可以自然生成:创新是艺术乃至多种事物发展进步的前提。根据写作规定,自选角度,你既可以写创新与继承借
6、鉴的关系,也可以写创新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可以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进行理性思辨。第三步自然水到渠成,不必赘言了。只要你的观点与材料的重要内容有关,就不会有审题错误之虞。 但是,这还不够,由于在这个层面上的审题所得出的“我的观点”,会有两个局限性。第一,它基本是材料的倾向,第二,绝大部分同窗都会想到。如此缺少独特性的观点,想要获得高分自然难度不低。审题只是行文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能保证的只是审题对的,而把你引向观点独特深刻的是对立意的进一步思考。这一步才是佳作产生的必由之路。思考途径如下。 一方面对审题第二环节的结论作诘问,“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对不对?”“如果对的,有什么可以补充吗?”再
7、回看审题第三环节的结论,对“我的观点”也同样诘问“对的吗?有什么可补充吗?尚有其她角度吗?其她人会想到吗?” 或者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不到?”这样思考的成果往往会否认审题时初步得出的观点,你会觉得那个观点太平常甚至太肤浅。例如写创新,你就不会空谈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通篇充斥对的的废话,而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甚至从思考“为什么做不到”入手,针砭时弊,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这就是三思而后写。一思而写,你的观点会沉没在数万考生之中,落入俗套难以避免;再思而写,你至少与过半的考生立意不同;三思而写,你的立意自然会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 或许有人会紧张如此求新会导致偏题。也有避免之法。简言之,行文无论
8、如何由此及彼纵横捭阖,都不要脱离你所总结的核心词。出问题走岔路的往往是每一层次一种核心词,而这不同的核心词又不可以从不同角度指向材料的核心词。 以一则材料为例总结审题原则和环节。 材料:国内出名语文教育家黎锦熙早年在湖南办报时,曾经叫她三位学生誊抄文稿。第一位学生注重照抄不误,第二位发现稿件中有问题会与教师商量并代为润色,第三位只要文稿观点与自己不同就回绝誊抄。后来,第一位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出名的戏剧家,第三位成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伟人。 重要内容:三位学生看待誊抄的不同态度。 核心词:态度。 倾向性:要学习第二、第三位。 我的观点:做第二人或第三人。 与否针对材料重要内容?是。 三思成果:1、
9、第三人的局限性及其命运的风险;2、第一种人的意义和价值;3、教师对这三种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 上述题目,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高三班级作过讨论,除所列的三思成果外,审题对的而角度各异与众不同的答案,不下于十位数。 最后谈谈阅卷者对材料作文的评判原则 一方面是对材料该写什么,阅卷教师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容易否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与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固然这对阅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规定,增长了阅卷难度,但这种难度的解决靠的绝不是设定写什么就是对的,写什么是不对的来完毕,核心在于阅卷教师要有眼光和胸怀。 另一方面,判断审题的对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更重要的
10、还是看她“怎么写”。“写什么”写得对的文章,也许由于“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很一般。“写什么”比较大众化的作文,也会因考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说,规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今年高考作文有人问:写“宽”可不可以?她觉得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要有一种“宽”的态度,她说网、尺度均体现了一种宽,文中对宽的原则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可以宽的、什么是不可以宽的作了分析。文章里具体写宽的目的、宽的原则时和材料结合了起来,例如说分析“放小鱼抓大鱼”,提出“宽”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这样一听,我就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光听到写“宽”,我们就觉得是跑题了。 以一种去年模拟考的
11、例子做结。有一种区考的是:上海的大街小巷和许多公共场合,除了中文标记外,尚有多种外语标记,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公共场合除了本国的文字外,很少有其她国家的文字标记,欧洲人觉得这是为了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需要,以此材料写篇文章。诸多文章肯定这则材料,观点集中在要保护母语的独立性。但有学生觉得,我们固然要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独立,然而为了以便外国人,达到开放、多元,在中文下面标注外文,并没有错,由此批评这则材料小题大做,可不可以?往往,某些对材料隐含观点有补充的、或是有反对意见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有思想有水平的。(作者为华东师大
12、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长期担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兼作文组大组长)议论文里,两类作文可以获得一类卷:中规中矩思想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作文。记叙性文体要达到一类卷,则规定“紧扣题意,感情诚挚,寓意深刻、有回味,构造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可以在文中形象地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倘若命题形式是材料作文,应当以论述描写或水到渠成的抒情来暗示主题,专门用一段文字交代文章和材料的关系反而会不伦不类,影响得分。针对前几年高考阅卷和平时学校作文评判过于严苛,教师基本不给一类卷,严格控制二类卷的现象,阅卷组反复强调,二类卷并非好作文,而是在各方面比较合格的过关作文。高考
13、作文评价原则:“开放包容灵活多元”八字方针所谓“开放”指:在审题对的的前提下,阅卷组对立意事先不作规定,完全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只要不踩思想的“红线”,都应当得到公正的评价;这里的“红线”指的是与社会道德、法律相违背的观念。例如,在以“假”为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辩称仿造名牌和盗版的行为“给大众带来了实惠,因而也有存在的价值,不应一棍子打死”。这种观点显然丧失了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所谓“包容”指:阅卷教师不能以考生作文的观点、喜好与否与自己相悖来决定分数的高下,只要她可以自圆其说,就应当给与相应的分数;例如上海卷作文,考生对流行文化加以肯定,例举了周杰伦等流行歌手,分析了她们存在的价值,只
14、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不能由于阅卷教师与之观点相悖、好恶相异而予以低分。另一方面,阅卷教师也不能由于考生作文中流露出某些不够积极的思想(如内心的种种苦闷迷茫等)而一概予以否认。往往,这些思想更为真实,有时甚至更为成熟。所谓“灵活多元”指的是: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对多种文体的评价原则也要多元化,鼓励考生根据自身所长灵活运用不同文体和不同风格的语言。特别需要阐明的是,对学生作文的包容尚有两条重要指标。第一,除经查证全文抄袭外,不给零分。除非审题错误或尚未成文的,不容易判为不及格。第二,不要以成熟的创作作品原则来评价学生的考场作文。考场作文,考生一般的写作时间只有45分钟左右,对这种“急就章”的评价
15、不能太严苛;作文只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习作,一类卷乃至满分作文都应当容许有局限性甚至缺陷。我们觉得,这样的原则有助于鼓励学生放手写作,放飞思想,保持并提高写作爱好。在实际操作中,阅卷组一般会根据当年作文题目,拟定评价思路,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涉及对不同文体的不同评价规定。这样做,是为了使评价原则更便于操作,使阅卷教师评阅时能将尺度把握得更加精确,同步也更好地执行“开放、灵活、多元、包容”的评价原则,尽量让考生在限制中获得最大的自由。高考作文评价核心词:议论性文体讲求“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上海高考作文这几年的评价思路可以归结为几种鼓励。一是鼓励学生抒真
16、情、写实感,二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通过独立思考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三是鼓励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四是鼓励百花齐放,多种文体、各类文风兼容,并在此前提下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一般而言,考生使用最多的文体是议论性文体,另一方面为记叙性文体。这两类文体的评价原则有明显的不同,因此“评分细则”分别制定了切实的原则。议论性文体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先谈议论文。总的来说,两类作文可以获得一类卷。一是思想深刻、构造严谨、语言优美的作文。二是在上述三点原则中某一点有所欠缺但观点或思考角度独特,或语言成熟老到特点鲜明的。思想深度,并非高不可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高考 语文 阅卷 负责人 周宏谈 作文
